千余水電站密布白龍江舟曲之殤引發生態追問
|
2010年08月10日09:53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論壇 | 網摘 | 手機點評 | 糾錯 |
能源頻道今日新聞推薦:
中國核電,即將告別"學生時代" 神華包頭"煤代油"實現突破
民營油企組織上書發改委呼吁叫停玉米制汽油
中國第三代核電產業體系基本成型 電價上漲風聲再度傳來 迷局待解
山西民營煤企轉型制造汽車 籌劃在京建研發中心
石化雙雄瘋狂推價 部分地區柴油批發價超限
薄膜太陽能電池發展或遇瓶頸 尚德電力關停相關生產線
山東煤炭整合啟航 兗州煤業利好預期落空 國際油價小幅回升
[組圖]中國多地同日發現不明飛行物 西方人眼中的十大中國美女
作為我國四大泥石流危害區之一,甘肅舟曲白龍江中游的滑坡泥石流,在張啟榮看來“非常普遍”。
張啟榮是白龍江林業管理局白水江林業局房產科科長。8月9日上午,他正在趕往舟曲縣泥石流災害現場的路上。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他稱:“整個白龍江地區的地質災害很多,由於處在多個地震帶交匯處,地質結構非常復雜。這次災難與白龍江沿岸採礦、修建水電站有一定的關系。”
舊稱羌水的白龍江,發源於甘、青、川交界處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郎木寺附近,為嘉陵江一級支流,沿途有多條河流和近400條溪流注入。但目前,它卻被大小不一的水電站所“困擾”,同時由於採礦、植被破壞等影響,生態極度脆弱。
千余水電站布道白龍江
張啟榮說,如果沿著白龍江的每條支流行走,都會看到建立的大大小小的水電站。“我們通過相關資料和實地考察得出,共有上千座,這些水電站裝機容量不等,大的在二、三十萬千瓦左右,小一些的則為五、六千千瓦,而更多的是幾百千瓦的小水電站。”
得天獨厚的水力資源,使得近年來大小不一的水電站紛紛上馬。被當地人稱為“一江兩河”的白龍江、拱壩河、博峪河,其在舟曲縣境內形成的支流共有40多條,總徑流量36.88億立方米。
而白龍江流經迭部縣、舟曲縣、隴南地區的宕昌縣、武都縣、文縣,在四川廣元市境內匯入嘉陵江,在甘肅境內流長381.5公裡。根據張啟榮的介紹,在難以計數的白龍江支流上面,都會見到水電站。
張啟榮在甘南生活了35年,對這個地區的情況比較了解。他說:“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白龍江就在修建水電站。根據我多年的統計,每條支流上的小水電站,平均有四、五個,容量為500千瓦左右的電站很多。”
僅以拱壩河為例,該河流中有30座左右的水電站﹔博峪河有27座水電站。而這已是張啟榮前些年的統計數據,在這幾年中,白龍江及其支流上的水電站建設步伐,一直在持續。
記者了解到,白龍江支流有白水江、讓水河、小團魚河、碧峰溝、石龍溝等。而僅以白水江支流為例,它又有白馬峪河、丹堡河等支流。
舟曲縣城關鎮鎮長周識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白龍江位於舟曲段的水電站有36座,這些都是裝機容量較大的水電站。現在有一些水電站還在建設之中,有的則已經竣工使用了。
四川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總工程師范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對於白龍江流域有上千座水電站的說法,給予了支持。
他說,這個說法是可靠的,因為僅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已建和在建的水電站共有300多座,如果將隴南、文縣等地的水電站數量加起來,數量遠遠超過千座。
招商引資“交手”天保工程
張啟榮舉例說,僅他所在的單位——白水江林業局就有兩座水電站,皆於上世紀70年代修建,當時裝機容量很小,經2000年擴容改造之后,目前一座能達到1800千瓦,另一座為2000千瓦。正因自己曾參加過水電站的建設,加之這些年負責實施“天保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他對白龍江流域的水電站建設頗為熟悉。
而這種熟悉是長期以來在實施“天保工程”中與各個水電站“交手”的結果。由於在實施天然林保護的過程中,最初規劃、或是已經成型的林地,在修建水電站時常被破壞,而交涉的結果常常不理想。
張啟榮說,由於大部分水電站是通過招商引資而來,其有當地政府的批文、有環境評價報告,因此在“交力”的過程中,摩擦不斷。
上世紀末,隨著各地“天保工程”的實施,曾經被一些當地政府視為經濟來源的“伐木產業”漸漸不被允許,於是有條件上馬水電站的地方,又將此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手段。
根據舟曲縣水土保持局公開的資料顯示,為了促進舟曲縣經濟發展,2003年開始,舟曲縣出台許多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大力開發水力資源修建水電站。
從2003年至2007年,共有53個水電開發建設項目簽訂合同,其中41個水電開發建設項目已建成或在建,另外12個馬上就要開展前期工作,這些水電開發建設項目佔全縣各類開發建設項目的80%以上。據統計,上述41個在建或已建的水電站工程合計棄渣達3834.8萬立方米,水土流失預測量達74.9萬噸。
此外,在這些水電站開發建設項目中,70%以上是由民營企業投資建設的,大多數企業主存在水土保持意識差、經營不規范等問題,如果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督管理辦法,脆弱的生態環境又會遭到一次嚴重的破壞。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副總工程師劉傳正曾經表示:“搞水電站、工程建設、建設公路鐵路、開採石油和天然氣,都會導致地表變形,並產生滑坡泥石流。”
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得的當地一份材料中稱:“近年來,由於(白龍江流域)各地(市、縣)小水電開發、開礦、修路開發建設項目的增多,一方面對資源的開發利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另一方面由於開發不當,給水土保持及生態環境造成很大影響,給人為滑坡泥石流的發生、發展帶來了很大隱患。”
多因素背后的脆弱生態
記者查閱2006年的數據發現,白龍江流域的武都、文縣、宕昌、舟曲、迭部就有在建和未建的大型水電站98座。在這些水電站中,有水土保持方案的不足30%,有些雖然編制了水土保持方案,但基本上都沒有按方案落實水土保持措施,棄土、廢渣就地就近隨意傾倒。
比如,僅舟曲兩河口至大川鄉安子坪10公裡河段內就有石門坪、兩河口、虎家崖3座水電站,有數10萬噸開挖的棄土、廢渣直接傾倒或堆放在白龍江河道,沒有採取任何防治措施,若遇特大暴雨極易釀成泥石流災害,危及下游兩岸村庄及隴南市政府所在地武都城區的安全。
舟曲縣一位不願具名的村干部稱,修建水電站后,山體被水浸泡鬆軟,水電站附近隨時都會發生滑坡。另外,修建水電站、採礦、挖沙使得整個河床上棄滿了亂石,一旦發生暴雨,這些石頭會被洪水裹挾,形成巨大的摧毀力。
地質專家、橫斷山研究會首席科學家楊勇日前表示,大型工程的建設引起了當地(舟曲)地質結構的鬆動,沿途隨地傾倒了很多工程廢渣,這些廢渣在強降雨條件下,很容易垮塌並被沖進河道,堵塞泄洪河道,形成堰塞湖。
根據兩年前 《甘肅經濟日報》的報道,在白龍江一處不到5公裡的河段上,大約就有四、五十條採沙船轟鳴著,部分河床已大片裸露,大量機械在河面上作業的同時造成了河水污染,長期挖沙也使河床局部升高,給河道疏通和防洪留下了隱患。(李澤民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新建網頁 2
中國核電,即將告別"學生時代" 神華包頭"煤代油"實現突破
民營油企組織上書發改委呼吁叫停玉米制汽油
中國第三代核電產業體系基本成型 電價上漲風聲再度傳來 迷局待解
山西民營煤企轉型制造汽車 籌劃在京建研發中心
石化雙雄瘋狂推價 部分地區柴油批發價超限
薄膜太陽能電池發展或遇瓶頸 尚德電力關停相關生產線
山東煤炭整合啟航 兗州煤業利好預期落空 國際油價小幅回升
[組圖]中國多地同日發現不明飛行物 西方人眼中的十大中國美女
作為我國四大泥石流危害區之一,甘肅舟曲白龍江中游的滑坡泥石流,在張啟榮看來“非常普遍”。
張啟榮是白龍江林業管理局白水江林業局房產科科長。8月9日上午,他正在趕往舟曲縣泥石流災害現場的路上。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他稱:“整個白龍江地區的地質災害很多,由於處在多個地震帶交匯處,地質結構非常復雜。這次災難與白龍江沿岸採礦、修建水電站有一定的關系。”
舊稱羌水的白龍江,發源於甘、青、川交界處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郎木寺附近,為嘉陵江一級支流,沿途有多條河流和近400條溪流注入。但目前,它卻被大小不一的水電站所“困擾”,同時由於採礦、植被破壞等影響,生態極度脆弱。
千余水電站布道白龍江
張啟榮說,如果沿著白龍江的每條支流行走,都會看到建立的大大小小的水電站。“我們通過相關資料和實地考察得出,共有上千座,這些水電站裝機容量不等,大的在二、三十萬千瓦左右,小一些的則為五、六千千瓦,而更多的是幾百千瓦的小水電站。”
得天獨厚的水力資源,使得近年來大小不一的水電站紛紛上馬。被當地人稱為“一江兩河”的白龍江、拱壩河、博峪河,其在舟曲縣境內形成的支流共有40多條,總徑流量36.88億立方米。
而白龍江流經迭部縣、舟曲縣、隴南地區的宕昌縣、武都縣、文縣,在四川廣元市境內匯入嘉陵江,在甘肅境內流長381.5公裡。根據張啟榮的介紹,在難以計數的白龍江支流上面,都會見到水電站。
張啟榮在甘南生活了35年,對這個地區的情況比較了解。他說:“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白龍江就在修建水電站。根據我多年的統計,每條支流上的小水電站,平均有四、五個,容量為500千瓦左右的電站很多。”
僅以拱壩河為例,該河流中有30座左右的水電站﹔博峪河有27座水電站。而這已是張啟榮前些年的統計數據,在這幾年中,白龍江及其支流上的水電站建設步伐,一直在持續。
記者了解到,白龍江支流有白水江、讓水河、小團魚河、碧峰溝、石龍溝等。而僅以白水江支流為例,它又有白馬峪河、丹堡河等支流。
舟曲縣城關鎮鎮長周識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白龍江位於舟曲段的水電站有36座,這些都是裝機容量較大的水電站。現在有一些水電站還在建設之中,有的則已經竣工使用了。
四川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總工程師范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對於白龍江流域有上千座水電站的說法,給予了支持。
他說,這個說法是可靠的,因為僅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已建和在建的水電站共有300多座,如果將隴南、文縣等地的水電站數量加起來,數量遠遠超過千座。
招商引資“交手”天保工程
張啟榮舉例說,僅他所在的單位——白水江林業局就有兩座水電站,皆於上世紀70年代修建,當時裝機容量很小,經2000年擴容改造之后,目前一座能達到1800千瓦,另一座為2000千瓦。正因自己曾參加過水電站的建設,加之這些年負責實施“天保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他對白龍江流域的水電站建設頗為熟悉。
而這種熟悉是長期以來在實施“天保工程”中與各個水電站“交手”的結果。由於在實施天然林保護的過程中,最初規劃、或是已經成型的林地,在修建水電站時常被破壞,而交涉的結果常常不理想。
張啟榮說,由於大部分水電站是通過招商引資而來,其有當地政府的批文、有環境評價報告,因此在“交力”的過程中,摩擦不斷。
上世紀末,隨著各地“天保工程”的實施,曾經被一些當地政府視為經濟來源的“伐木產業”漸漸不被允許,於是有條件上馬水電站的地方,又將此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手段。
根據舟曲縣水土保持局公開的資料顯示,為了促進舟曲縣經濟發展,2003年開始,舟曲縣出台許多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大力開發水力資源修建水電站。
從2003年至2007年,共有53個水電開發建設項目簽訂合同,其中41個水電開發建設項目已建成或在建,另外12個馬上就要開展前期工作,這些水電開發建設項目佔全縣各類開發建設項目的80%以上。據統計,上述41個在建或已建的水電站工程合計棄渣達3834.8萬立方米,水土流失預測量達74.9萬噸。
此外,在這些水電站開發建設項目中,70%以上是由民營企業投資建設的,大多數企業主存在水土保持意識差、經營不規范等問題,如果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督管理辦法,脆弱的生態環境又會遭到一次嚴重的破壞。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副總工程師劉傳正曾經表示:“搞水電站、工程建設、建設公路鐵路、開採石油和天然氣,都會導致地表變形,並產生滑坡泥石流。”
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得的當地一份材料中稱:“近年來,由於(白龍江流域)各地(市、縣)小水電開發、開礦、修路開發建設項目的增多,一方面對資源的開發利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另一方面由於開發不當,給水土保持及生態環境造成很大影響,給人為滑坡泥石流的發生、發展帶來了很大隱患。”
多因素背后的脆弱生態
記者查閱2006年的數據發現,白龍江流域的武都、文縣、宕昌、舟曲、迭部就有在建和未建的大型水電站98座。在這些水電站中,有水土保持方案的不足30%,有些雖然編制了水土保持方案,但基本上都沒有按方案落實水土保持措施,棄土、廢渣就地就近隨意傾倒。
比如,僅舟曲兩河口至大川鄉安子坪10公裡河段內就有石門坪、兩河口、虎家崖3座水電站,有數10萬噸開挖的棄土、廢渣直接傾倒或堆放在白龍江河道,沒有採取任何防治措施,若遇特大暴雨極易釀成泥石流災害,危及下游兩岸村庄及隴南市政府所在地武都城區的安全。
舟曲縣一位不願具名的村干部稱,修建水電站后,山體被水浸泡鬆軟,水電站附近隨時都會發生滑坡。另外,修建水電站、採礦、挖沙使得整個河床上棄滿了亂石,一旦發生暴雨,這些石頭會被洪水裹挾,形成巨大的摧毀力。
地質專家、橫斷山研究會首席科學家楊勇日前表示,大型工程的建設引起了當地(舟曲)地質結構的鬆動,沿途隨地傾倒了很多工程廢渣,這些廢渣在強降雨條件下,很容易垮塌並被沖進河道,堵塞泄洪河道,形成堰塞湖。
根據兩年前 《甘肅經濟日報》的報道,在白龍江一處不到5公裡的河段上,大約就有四、五十條採沙船轟鳴著,部分河床已大片裸露,大量機械在河面上作業的同時造成了河水污染,長期挖沙也使河床局部升高,給河道疏通和防洪留下了隱患。(李澤民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
(責任編輯:杜燕飛) |
熱圖推薦 |
|||
|
| ||
|
| ||
|
|
播客·視頻 |
|||
|
|
小編推薦 |
·能源周刊:水電審批滯緩影響或減排目標 油價信息遭壟斷? ·能源熱議:油價信息遭壟斷? IEA能源報告“暗算”中國? ·策劃:熱議定價機制是否合理 國內油價下調已失良機? |
[一語驚壇]拆也GDP,建也GDP,消耗是國力,染紅官政績! [論壇]震驚的泥石流,為"舟曲"祈禱!·薄熙來的"忘年交" [訪談]楊翠芝、黃生留談鄭?靖·社會學家談保護孩子 [辯論]郭德綱徒弟打記者該打? ·美航母入黃海敢不敢打? [博客]警察打檢察長"打錯了"? 美再揚言航母進黃海秘密 [博客]裸官享美女落馬內幕 毛家后代絕不經商說給誰聽? |
無線·手機媒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