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燮卿,石油煉制催化及分析專家。1933年2月11日出生,安徽省休寧縣人,漢族,中共黨員。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研究室主任、副院長、總工程師等職。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61年,學完回來,我在德國留學了五年,第一次拿到博士學位。回來以后,教育部就要分配我們工作。早上分配我是到石油學院去工作,到了下午就說你不要到石油學院報到,你到石油科學研究院來報到。
要發展可再生能源,要了解生物質能源的原料和石油對比,要仔細去研究,把這些生物質變成可用的液體燃料,中間有很多步驟還需要一步步去做工作。我們要艱苦地工作,艱苦地奮斗,還要有科學的精神。
因為我們的原料性質、市場的關系決定我們必須開發這個新的技術,這個新的技術是我們結合中國實際情況來自行開發的一個技術。現在我們技術開發成功,不但在國內站住了腳,而且使我們向國外出口第一套完整的煉油技術。
問:您祖籍安徽,世代經商,是什麼原因讓您沒有延續家族的經商之道,選了科學家這條路?
答:我是上小學時抗日戰爭剛爆發,日本侵略者侵佔了我們大半個中國。當時的口號是:讀書為了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經商這個概念在我腦袋裡就很淡薄了。
問: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1978年迎來了科學的春天,您當時感覺如何?
答:粉碎“四人幫”以后,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當時國民經濟已經快到崩潰的邊緣了,在這樣的條件下,國家明確,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發展科學,所以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問:您進行重質原料生產輕烯烴的催化裂化家族技術的開發研究,相繼開發出了一系列具有國際領先和國際先進的專利技術。您是如何看待這些成果的?
答:因為我們的原料性質、市場的關系決定我們必須開發這個新的技術,這個新的技術是我們結合中國實際情況來自行開發的一個技術。這個技術開發,從重質油生產烯烴、乙烯、丙烯,前前后后將近20年的時間。現在我們技術開發成功,不但在國內站住了腳,而且使我們向國外出口第一套完整的煉油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