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能源

央企領導人看兩會

中核董事長孫勤:核電走出去最具現實性的就是華龍一號

2016年03月02日16:10 | 來源:人民網-能源頻道
小字號

全國人大代表,中核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孫勤

人民網北京3月2日電 3月1日,全國人大代表,中核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孫勤就中核集團核電產業發展情況、“華龍一號”融合和建設進展情況、中核集團各產業海外布局和“一帶一路”沿線中國核電的商機、核技術應用等其他產業發展情況、“十三五”規劃等內容接受媒體採訪。

孫勤表示,目前中國核電“走出去”所面臨的大勢非常好。現在世界上有核能、正在發展核能和需要發展核能的國家有70多個,在“一帶一路”上有40多個。預計到2030年,“一帶一路”上核電機組將會達到近100台,而“華龍一號”有望佔到20%-30%左右的市場份額。

孫勤指出,“華龍一號”去年5月7日已經在國內開工,8月在巴基斯坦開工,目前進展非常順利,爭取2020年實現商業運行。我國批准了“華龍一號”兩個示范工程的建設,如果4個機組順利發電,那麼對於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在國內的發展將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目前看,核電“走出去”最具現實性的就是“華龍一號”。

以下是採訪實錄:

記者:經過30多年發展,中核集團核電產業實現了哪些轉變?

孫勤:中國核工業創建已經60年了,中國核電事業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建設至今,應該說核工業一直不辱國家使命,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核電方面來說,有兩個標志性進展,第一個是:“國之光榮”。秦山一期上世紀80年代開始建設,1991年實現投產,作為中國大陸首座核電站,被國家領導人譽為“國之光榮”。

第二個是:“重大跨越”。由秦山一期30萬千瓦原型堆到秦山二期60萬千瓦,再到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百萬千瓦機組“華龍一號”,中國核電業在發展過程中一步步實現了技術上的跨越,並通過不斷創新真正實現了自主。

除了以華龍為代表的壓水堆以外,我們在佔領行業制高點方面在快堆領域取得了重要發展。作為第四代堆型,先進性和安全性是非常好的。我國快堆按照實驗階段、示范階段、商業階段逐步推進,當前已經進入了第二階段,示范堆發電功率由實驗階段的2萬千瓦提升到60萬千瓦,增長了30倍,到商業階段就是100萬至120萬千瓦。當前世界上僅有俄羅斯、法國、日本、印度等國建有快堆,我國是第五個。

從二代、二代改進型到三代,再到四代,這體現了我們在技術方面的重大跨越。另外一個跨越是從滿足發電需求到多用途拓展。現在核電是在往兩頭發展,除了從30萬、60萬到百萬發展,也在往小型化發展,后者主要是滿足現代分布式電源、邊遠地方多功能多元化的需求,如供暖、供氣、海水淡化等。

中核集團核電發展一路走來,實現了從小型到大型、從技術上依靠他人到自主創新、從滿足核電發展需求到社會全方位服務的轉變。

記者:中核集團核電產業發展具有哪些特點?

孫勤:經過這幾十年的發展,中核集團核電發展的特點可以用以下四個詞語概括。

第一個關鍵詞是“半壁江山”。從中國核電在運在建核准的核電機組數量上看,中核集團目前的機組數量與裝機容量佔到了一半。

第二個關鍵詞是“自主創新”。我們的自主創新能力有目共睹。例如“華龍一號”的“177堆芯”,屬於我們獨家專有。而對於“走出去”而言,核燃料元件是最重要的,中核集團在這方面擁有國內唯一的自主創新成果。自主創新能力是我們的軟實力,也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第三個關鍵詞是“軍民融合”。發展核電對我國提高清潔能源比重、調整能源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在發展核電中做到了軍民融合。兩者互相促進,通過核軍工推動核能發展,用核電技術指導推進核軍工技術,特別是技術、材料、工藝、設備制造、人才培養等得到了多方位的提升。這是我們最大的特點,也是最大的優勢。

第四個關鍵詞是“完整體系”。通過核能發展、軍民融合,我們把此前打造的核工業完整體系變得更先進、更國際化了,形成了現在更加完整的產業鏈。這充分體現了我們的地位和所具有的功能,有助於實現差異化競爭。

此外,我們還有著其他方面的經驗積累,包括安全管理積澱、全方位合作等等。正因為有這些特點,造就了我們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和經濟業績。我們的核電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運行始終保持著安全記錄,而上溯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研究堆,同樣保持著非常好的安全記錄。中核集團的核電運行處於WANO排名前列。在經濟高效方面,核電機組負荷因子連續四年國內第一。總的說來,中國核電發展對中國核工業產業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發展空間,在軍民融合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關鍵語:國際原子能機構安全評審委員會對“華龍一號”前身——ACP1000的認可,給中核集團頒發了世界級的標准通行証。

“華龍”的出海是造船出海,而不是借船出海,或是搭船出海、拼船出海。

記者:請您簡要介紹中核集團開展自主三代核電研發的背景以及取得的成效。

孫勤:在中核集團開展自主三代核電研發之時,國內還沒有國產的百萬千瓦機組,已有的百萬千瓦機組採用的是法國、俄羅斯的技術,之后又引進了美國的AP1000技術。引進先進技術對於我國核工業發展無疑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這些技術隻能在中國國內用,不能走出國門。我們要解決“走出去”問題,就必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技術。因此,我們開始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ACP1000。

圍繞核電研發反應堆堆芯、燃料自主化、裝備制造自主化三大塊,我們做了大量工作,效果很好,得到了國內行業的認可。當然最關鍵的是要國際認可。我們將ACP1000交給了國際原子能機構安全評審委員會評審。2014年的評審結果認為,中國的ACP1000是符合當代世界上最先進、最嚴格的安全技術要求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這相當於給我們頒發了世界級的標准通行証。當然,出口到目標國家還要得到目標國家的認可,但至少在國際上已經有了通行証。

記者:ACP1000 后來為什麼會有了“華龍一號”這個極具中國韻味的名字?

孫勤:為了響應國家號召,以國家利益為重,中核集團的ACP1000與中國廣核集團的技術融合在一起,我們就起了“華龍一號”這個名字,通俗地講就是中國的龍,主要是體現出中國龍的精神。而中國龍的概念又可以上溯到中核集團2011年順勢而為推出的“龍騰計劃”,就是要通過自主創新實現我國核工業的技術、裝備和整個能力的提升,佔據整個核能領域發展前沿,到2020年使我們國家的核能創新水平達到或者超越世界水平。ACP1000是“龍騰計劃”中的8個專項之一,由於是在這一系列中產生的,我們起了這個名字,也得到了中廣核的認可。

記者:為什麼說“華龍一號”“走出去”是真正的造船出海?

孫勤:“華龍一號”主要有三大特點。第一大特點是“177堆芯”。它體現了創新的理念和有充分保証的安全性。舉一個通俗的例子講,原來法國二代改進型的核電站擁有157根燃料組件,相當於一副擔子由157個人挑。后來講要增加安全性,就是要增大裕量,有兩個辦法,把人養壯一點或把人數增多一點。養壯一點就是挑擔子的人吃得壯一點,即把原來的燃料棒加粗加長﹔另一個辦法是將157個人增加到177個人。我們採用的路線是后者,裕量由原來二代加的5%∼10%提升到現在的15%。國家核安全局指出,“177堆芯”是真正的創新。

第二個特點是“華龍一號”的燃料組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這是十分關鍵的,因為沒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我們就實現不了“走出去”。

第三個特點是裝備實現國產化。“華龍一號”裝備國產化率可以達到90%。有些設備國際上已經通用化了,所以是不需要100%的。

綜上所述,華龍的出海就是造船出海,而不是借船出海,或是搭船出海、拼船出海。從自主創新能力、裝備制造能力、影響力來講,造船出海肯定是最強的。“華龍一號”去年5月7日已經在國內開工,8月在巴基斯坦開工,目前進展非常順利,爭取2020年實現商業運行。我國批准了“華龍一號”兩個示范工程的建設,如果4個機組順利發電,那麼對於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在國內的發展將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目前看,核電“走出去”最具現實性的就是“華龍一號”。

記者:“華龍一號”“走出去”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孫勤:現在大家都很關心核電“走出去”。目前大勢非常好。現在世界上有核能、正在發展核能和需要發展核能的國家大概是70多個,在“一帶一路”上有40多個。估計到2030年,“一帶一路”上核電機組將會達到近100台。“華龍一號”估計能佔到20%~30%左右的市場份額。

但形勢也很嚴峻。國際核電市場競爭激烈,包括韓國、俄羅斯、日本、美國都在開拓海外市場。我們將努力開拓市場,以誠待人,積極參與競爭。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中國在核能領域的影響力以及“華龍一號”“走出去”的優勢。

孫勤:核能不僅是能源的選擇,而且是一個戰略選擇。人類終極能源是靠核能,也就是聚變能。現在人類研究聚變能的腳步越來越快,中核集團旗下的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已經可以做到輸出的能量是有增量的。隨著技術發展,人類可以逐步控制它,像水庫一樣開閘放水,可以細水長流。但研發過程的確很難,還面臨很多難以逾越的問題,比如說材料、溫度的問題。正是因為很難,才說明其重要性。

從國家政治、外交的角度考慮,核能越來越受到重視。習近平主席在海牙峰會上闡述了“四個並重”的核安全觀,高瞻遠矚,對整個世界的核能發展、和平利用指明了方向。在海牙峰會中的企業峰會,是從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20家企業中選出的代表。我作為中國企業界的唯一代表參加了企業界首腦峰會。這是中國實力、影響力的體現。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有自己的優勢:一是戰略優勢,二是資金優勢,三是多年政治外交影響的積澱,四是中核集團的優勢。中核集團獨有的優勢,比如說技術創新優勢、全產業鏈的優勢,可以提供從設計建造、運行管理到后處理、安全管理一條龍服務等。我們與世界40多個國家開展國際合作,特別是與發展中國家合作密切。總體而言,“華龍一號”能夠“走出去”,是因為我們有國家的優勢、有中核集團全產業優勢,今后可以綜合起來打組合拳。我們還可以為合作方提供資金上的支持,幫助其核電裝備國產化、燃料元件本地化,以及提供技術服務、運行服務、人才培養等。

國家戰略為我們開了路,技術創新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我們有信心“走出去”。當然我們現在還處於爬坡階段,“華龍一號”真正建成發電還需要一些時間來証明其安全高效,但是總體而言我們還是有信心的。

記者:為推進“華龍一號”“走出去”,成立了華龍公司,當前公司組建進展如何?

孫勤:為了力推“華龍一號”作為中國核電“走出去”的品牌。中核集團在去年年底與中廣核簽約成立了華龍公司,公司的總經理是由中核集團推薦的,同時擔任法人,注冊地在北京。我們想盡快完成融合,融合以后爭取在國內再開建新項目,同時繼續做好“華龍一號”的對外推廣。

關鍵語:中核集團的小堆將經過IAEA的安全評審,這在世界上也是位於前列的。

中國制造關鍵在於中國創造,中核集團在國內首次實現了3D打印技術在核燃料元件制造領域的應用。

核燃料產業園將建成國際化的供應中心。

核技術應用是核工業的輕工業,中核集團正在推動質子治療設備的國產化、商業化,第一個示范中心即將落地。

記者:目前中核集團的小堆國際評價如何?

孫勤:所謂小堆,就是10萬千瓦小型多功能的反應堆,中核集團的小堆將經過IAEA的安全評審。這在世界上也是位於前列的。

小堆可以運用在需要小型電源的地方,比如海島、邊緣電力稀缺的地方,還能實現海水淡化,可供熱,也可供冷,從某種意義上講,小堆今后比大堆更要受到歡迎,得到了世界高度重視。現在小堆做得越來越好。跟“華龍一號”一樣,我們馬上也要出口國外,應用到國外。另外,還有海上浮動堆。核能應用在民用方面道路非常寬廣,同時對國家也具有戰略意義。

記者:中核集團核燃料循環后處理進展如何?

孫勤:中核集團核燃料循環后處理分三步走。第一步已經走成了。2010年建成的我國第一座核電乏燃料后處理中間試驗工廠,標志著我國全面掌握了乏燃料后處理技術,成為世界上少數掌握該項技術的國家之一。第二步,我們准備在甘肅建一個核燃料科技園。第三步,中法合作建設的800噸大型核循環項目計劃於2020年開工,2030年左右建成,建成后我國將形成商用的大規模核循環能力,為我國核電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記者:中核集團在核燃料元件制造方面擁有哪些創新?

孫勤:核燃料元件制造是我們非常注重的地方。現在我們擁有先進的制造技術,比如在國內首次實現了3D打印技術在核燃料元件制造領域的應用。中國制造的關鍵在於中國創造。

記者:中核集團核燃料產業園建設推進如何?

孫勤:為調整能力布局,聚集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中核集團做出了建設高度聚集的核燃料產業園區,實施核燃料加工產業國際化經營的戰略決策。按照規劃,核燃料產業園區採取“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方式,集中建設鈾純化轉化、鈾濃縮、核燃料元件制造等核燃料加工設施,實現從原料八氧化三鈾到產品核燃料組件的“一站式”加工服務,建成國際一流的核燃料加工產業集群,全面提升核燃料加工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我們的目標是要將核燃料產業園打造成為國際化的供應中心。

記者:中核集團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具有哪些亮點?

孫勤:核技術應用是核工業的輕工業,這幾年取得了很多成績。比如說鈷60原來全部都是國外進口,現在70%都是國產的。另外一個叫做質子治療系統,用質子照射,殺死癌細胞,同時能有效地保護正常組織。中核集團正在推動質子治療設備的國產化、商業化,第一個示范中心即將落地。其他還在開展輻射加工、放射源的利用、在工農業方面的運用等項工作,同時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充分利用市場和平台加以推進。

記者:請您簡要介紹一下中核集團“十三五”發展的目標和要求。

孫勤:中核集團在“十三五”中的發展目標和要求,可以用六句話概括。第一是自主創新,引領發展。隻有站在技術前沿上才能引領發展,不但引領國內的還要引領國際的。第二是安全高效,穩健經營。屆時全國有上百台機組,要實現安全高效環保運行,核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第三是軍民融合,提升能力。第四是加大宣傳,做好溝通。第五是培養人才,儲備力量。第六是配合政府,做好支持。即通過努力,提供在政治、外交、國防等方面的支持。

(責編:杜燕飛、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