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能源>>能源專題>>2016年能源專題>>2016年全國兩會話能源>>代表委員聲音

為國企提升競爭力創造更良好的外部環境

2016年03月09日14:12 | 來源:人民網-能源頻道
小字號

當前,我國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面臨著銷售不旺、負擔過重、產能過剩、效益下滑等問題,引起了“兩會”代表委員的密切關注。

代表委員們建議,必須下大力氣淘汰綜合產能,加快調結構步伐,同時解決好企業辦社會等問題,進一步降低企業負擔,為國有企業提升競爭力創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環境。

養老保險繳費比例過高,企業負擔過重的問題由來已久

目前,我國5項社會保險繳費率之和佔職工工資總額的40%以上,這一比例超過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而佔比最大的養老保險,個人繳費比例達到8%,單位繳費比例高達20%,企業成本和個人負擔都較重。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社會保險繳費是以當地上一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為基數計算。以湖北省直屬參保單位為例,2013年最低繳費工資基數為2450元/月、2014年為2690元/月,2015年增至3040元/月,增幅分別為9.8%和13.01%。過高的繳費比例、不斷上漲的繳費基數,造成企業人工成本不斷攀升,大多數企業感到負擔沉重,職工也感覺壓力比較大。

“現行繳費比例較高,有其歷史原因。一方面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國企改革,部分人員下崗或提前退休,社會保險制度模式由‘先收先付’變為‘統賬結合’,既要確保當期支付,又要為未來積累資金,據此確定的繳費費率自然偏高。另一方面,我國原來實行的是單位保障的養老制度,90年代后,已退休的職工沒有繳費積累或積累很少,‘視同繳費’期間的待遇,隻有靠現在的企業和在職職工繳費進行彌補,這也推高了養老保險費率。”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江漢石油管理局局長、江漢油田分公司總經理孫健表示。

此外,社會保險基金的主要來源長期依賴於企業與職工個人繳費,財政撥付的社會保險支出比例較低,也是費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孫健建議,國家應出台政策,降低企業和個人養老保險繳費比例,以減輕企業負擔,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增加職工個人實際收入﹔同時拓寬養老保險基金籌集和投資渠道,加大政府投入和監管力度,每年從財政收入中按固定比例劃轉,或通過國有股權轉讓和國有企業收益分紅等措施,確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加快推進國企“四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解決好新一輪企業辦社會問題

當前,中央企業正在推進“四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供水、供電、供氣、供熱和物業服務),並展現出良好的勢頭。

“國企隻有剝離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包袱問題,才能輕裝上陣參與市場競爭,才能集中有限資源發展主業。”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荊門石油化工總廠廠長、荊門分公司總經理江壽林表示。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通過實施分離移交,不僅企業可以減輕負擔、理順體制,還有利於職工基本生活的供水、供電、供氣等基礎設施得以改造提升。據哈爾濱媒體報道,從已經移交的情況看,通過接收單位拆除家屬區原企業自建深井、小鍋爐房和對供水、供熱以及家屬區庭院實施大范圍的維修改造,通過供水並網、供熱並網、新綠化一批庭院等舉措,75戶國有企業家屬區徹底改變了“臟、亂、差”的局面,職工權益得到維護。

“但必須認識到,‘四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方方面面必須形成合力加以推進。” 江壽林建議,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要建立組織機構,成立移交領導小組,負責制定配套政策、統籌工作部署,落實目標責任、建立工作機制、加強督導落實、研究解決移交過程中存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等等,推動移交工作的落實。

江壽林說,按照標准對“四供”設施進行改造,達到國家、省市的《規范》要求,企業、行業主管部門要安排改造計劃,落實改造資金,確保改造到位,保証移交設施使用效能。可採取先改造、后移交,也可採取先移交、后改造,交接雙方先簽訂意向分離移交協議,再辦理業務、資產、人員移交並支付改造資金。

“決不能等到全行業嚴重虧損,再來去產能。”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有序退出過剩產能。就產能過剩而言,首當其沖的是煤炭和鋼鐵行業,但其他行業問題也很突出,決不能等到全行業嚴重虧損,再來去產能。”不少經濟界的委員表示。

以煉油化工行業為例,2014年底全國煉油行業原油一次加工能力7.56億噸,當年實際加工量僅為5.03億噸,能力利用率僅為66.5%﹔主要化工產品中60%的產品能力嚴重過剩,產能嚴重過剩導致市場競相壓價,無序競爭,企業虧損。如合成橡膠行業,除個別企業個別產品因產能不過剩有盈利外,基本處於全行業虧損狀態。可是在能力過剩的情況下,一些地方仍然有發展煉油與化工業務的沖動。這些都將造成巨大的資源、資金損失,加大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概率。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從全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的角度,建議國家發改委牽頭認真研究我國和各省、區、市煉油能力與各種化工產品能力的總量控制指標,並分解到各省市做為嚴格控制新增產能的依據。同時要把鋼鐵、煤炭化解產能過剩的具體措施移植到煉油與化工行業,明確對於超過總量控制目標的新建煉油與化工項目不予辦理土地供應、能評、環評、審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關業務。

(責編:閆璐、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