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煤炭產業產能過剩症為何10年未愈?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表示將安排1000億元重點用於過剩產業職工分流安置。
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歐美國家一般認為產能利用率在79%-83%比較合理,產能利用率低於75%即為嚴重過剩。
我國自2006年建立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統計以來,到2012年末平均為80.1%。2013年前三季度78.8%,2014年前三季度78.7%,處於4年來的最低水平。
但有專家指出,看似與歐美發達國家合理的產能利用率差距不大,但實際上情況已相當嚴重。
許多過剩產業的起伏過程幾乎都與GDP增速周期緊密相聯。
從1994年到2015年,這20多年來,我國的GDP增速經歷兩次騰飛和滑落。第一次高峰1994年的13.1%,此后下滑至1999年的7.6%﹔第二次高峰2007年的14.2%,2015年再度回落至6.9%,這也是20多年來年度GDP的最低增速。
而首次產能過剩問題出現在短缺經濟后的世紀之交,採用限產利庫、淘汰產能、限制投資等措施治理﹔第二次是2003-2006年期間,針對某些部門投資較快可能引發未來產能過剩,採用供地、融資、核准、清查項目以及查處重大案例等手段,限制這些部門投資並配合實施控制總需求增長過快宏觀目標﹔第三次是2009年國家10部委聯合發布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文件,拉開又一次集中治理大幕。
2015年7月22日,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黃利斌表示:“當前,產能過剩的行業,包括煤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
產能過剩集中在低端產品方面,而技術含量高的產品產能不但不過剩,而且短缺。在鋼鐵行業,以高端模具鋼、核工鋼、海工鋼等為代表的高端鋼材,我國能生產此類產品的企業依然不多,甚至嚴重依賴進口。
鋼鐵:兩次高峰起因不同殊途同歸
鋼鐵行業第一輪產能過剩形成在2003年前。當時除了鋼鐵,還有煤炭、電解鋁、平板玻璃、汽車等。出現產能過剩的原因,可以概括地稱之為:歧見之下難以剎閘。
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多數年份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在8%以上,最高時達到了兩位數增長。同期固定資產投資亦大幅度增長,各地建設高潮迭起。相繼出現了工業產能擴張熱、房地產熱、基礎設施建設熱等,促進了全國鋼材消費的持續穩定和快速增長。此時基本上完成了鋼材價格雙軌制向市場價格單一軌制的過渡。
2003年,在房地產、汽車、機械等行業快速發展和基本建設需求旺盛拉動下,國內鋼材價格出現了持續大幅度上漲,形成了改革開放后的最高峰。鋼鐵、電解鋁、水泥等行業投資添火加油,增速極快。其中民營企業大舉投資規模空前。
到2003年,全國鋼年產能力已經超過2.5億噸,在建的鋼鐵項目全部建成后,到2005年底全國至少達到3.3億噸鋼生產能力。
但潮流之下,泥沙俱進。有關資料顯示,新近投資的鋼鐵項目中仍有部分是100立方米的小高爐、落后的疊軋薄板生產線。許多企業涌入鋼鐵業,不僅出現了一定程度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而且,造成了鐵礦、焦炭和電力供應以及運輸等支撐條件十分緊張,排污、噪音等嚴重干擾居民生活。
2002年,鋼鐵行業總投資為700億元﹔2003年,就猛升到1320億元,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王小廣說:“其中有2/3以上來自銀行貸款。”
而經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証實,2003年中國金融機構對鋼鐵行業的貸款額達2617億元,遠遠高於已實現的投資金額。
從2003年底開始中央決定採取一系列加強宏觀調控措施,12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關於制止鋼鐵、電解鋁、水泥行業盲目投資若干意見的通知》,指出鋼鐵、電解鋁、水泥行業,“出現了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和違法生產現象”“在建項目生產能力大大超過了預期需求,必將導致生產能力過剩、市場無序競爭、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甚至造成金融風險和經濟社會其他方面的隱患”。
於是,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提高存款准備金率1個百分點﹔2004年4月,國務院提高鋼鐵、電解鋁、水泥、房地產開發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鋼鐵由25%及以上提高到40%及以上﹔水泥、電解鋁、房地產開發(不含經濟適用房項目)均由20%及以上提高到35%及以上。
2005年4月1日起中國政府取消對鋼坯13%的出口退稅政策……
在這期間,2004年前后,發生了著名的“鐵本事件”。由於涉嫌違規征用土地和偷稅漏稅,“鐵本”已經完成了28億元、計劃總投資逾百億的江蘇“鐵本工程”被勒令停工。已經完成的建設予以拆除,土地重整改變用途,老板戴國芳鋃鐺入獄。
經濟學家林毅夫分析指出,“鐵本事件”禍起銀行放貸。“鐵本”項目投資的自有資金比例遠遠低於國家規定水平,以其已經建成的28億元項目為例,“鐵本”自有資金才兩億元。
林毅夫認為,在自有資金比例低的情況下,企業投資的項目虧損主要是銀行承擔,“鐵本事件”屬於銀行放貸條件過於“寬鬆”造成的典型案例。
然而,此后不斷快速增加的鋼材需求,遠遠超出調控政策所擔憂的生產能力。
2002年全國鋼材表觀消費量還是2.1億噸,2003年就達到2.7億噸。此后依然是高歌猛進,2004年3.1億噸、2005年3.76億噸、2006年4.4億噸。
此時的消費能力顯然已經化解了對“到2005年底全國至少達到3.3億噸鋼生產能力”的擔憂。
到了2011年,全國鋼材表觀消費量6.48億噸。
在這個過程中,投資者感到市場需求無邊無際,似乎無論怎樣擴大產能,最終都能被消化掉。
但此時官方並不這樣認為。
有統計表明,2005年年末我國粗鋼產能達到4.7億噸,據說過剩1.2億噸。
但根據國家統計局2006年2月28日公布的《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我國粗鋼產量為3.52億噸。按照以上數據計算,鋼鐵產業的設備利用率,即產能率不足75%。
可實際上,業界人士普遍感覺是,2005年全國鋼廠幾乎全部為滿負荷運轉,1/3以上的鋼廠超負荷運轉,即超設備能力生產。據說一些被調控的企業隱瞞了真實的產量。
到2007年,據國泰君安期貨稱,全國的粗鋼產量達到了4.9億噸,產能達5.5億噸。2006年,鋼鐵工業增加值高達7004.45億元,佔當年GDP值的3.32%。
從2002年之后的10年,是我國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時期,產能從兩億噸增加到8億噸。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已經達到了10億噸。
盡管數據很不統一,但到2006年國家繼續執行對鋼鐵產業的調控政策。6月14日多部委聯合下發《關於鋼鐵工業控制總量淘汰落后加快結構調整的通知》﹔8月19日起,中國人民銀行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准利率。
鋼鐵行業的第二輪產能過剩出現在2011年之后。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期待落空局面難挽”。
2011年起,鋼材消費增長幅度不再一路上揚。到2015年,全國鋼材表觀消費量6.68億噸,仍在6億-7億噸之間徘徊。但產能卻沒有同步控制,而是孤軍深入攀升到12億噸。
這次過剩,與上一次可就不同了。時下,經濟增速已經進入了個位數的新常態,綠色經濟理念深入人心,環保約束強硬化。過剩產能面臨被淘汰的命運,而且淘汰動力已經不是以往那樣主要來自於政府,而是主要來自於市場。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波及我國,以往國家抑制過快增長的行業,此時果真需求銳減,面臨過剩危機。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制定和實施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劃。
按照“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國務院出台了鋼鐵、汽車、船舶等10個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在推動結構調整方面提出了控制總量、淘汰落后、兼並重組、技術改造、自主創新等一系列對策措施,各地也相繼出台了一些扶持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這些措施被簡稱為“4萬億投資”。
2009年1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鋼鐵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指出加快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必須以控制總量、淘汰落后、聯合重組、技術改造、優化布局為重點,推動鋼鐵產業由大變強。主要措施:一要統籌國內外兩個市場。落實擴大內需措施,拉動國內鋼材消費。實施適度靈活的出口稅收政策,穩定國際市場份額。二要嚴格控制鋼鐵總量,淘汰落后產能,不得再上單純擴大產能的鋼鐵項目。三要發揮大集團的帶動作用,推進企業聯合重組,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和特大型鋼鐵集團,優化產業布局,提高集中度。四要加大技術改造、研發和引進力度,在中央預算內基建投資中列支專項資金,推動鋼鐵產業技術進步,調整品種結構,提升鋼材質量。五要整頓鐵礦石進口市場秩序,規范鋼材銷售制度,建立產銷風險共擔機制。
在4萬億投資計劃的刺激下,央行貨幣政策放鬆,貸款非常容易。
2010年前后,中國經濟增長實現了8%左右的持續性發展。其中2010年第一季度GDP增速由1999年的7.6%猛升到11.9%.。在世界經濟一片不景氣的景象中,中國仍保持著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一時間,“風景這邊獨好”的陶醉彌漫朝野。
但在世界經濟衰退的大環境下,中國經濟不可能長期一枝獨秀。很快,人們發現期待中的世界經濟復蘇並沒有到來。而且,隨著4萬億政策實施后房地產的火爆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原本因技術落后而面臨被淘汰命運的鋼筋、水泥等產能,卻獲得了僵尸復活的機會,甚至一度炙手可熱。投資的追加,使產能不減反增。
沒過幾年,過剩局面再度惡化,但需求卻不再像以往那樣高歌猛進了,反倒是盛極而衰。以至於以往每每趁機漲價的國際鐵礦石價格,也水落船低。
2009年9月26日,國務院批轉的發改委等部門《關於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指出,“不僅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的傳統產業仍在盲目擴張,風電設備、多晶硅等新興產業也出現了重復建設傾向,一些地區違法、違規審批,未批先建、邊批邊建現象又有所抬頭”。
4萬億政策帶來的意想不到的后果是,低端的螺紋鋼、建筑鋼最賺錢反倒成了搶手貨,一些原本計劃把低端產品、低附加值產品淘汰掉的企業,放慢了淘汰落后和技術改造的步伐,甚至還有企業反而擴建、擴大低端產能,致使總產能達到12億噸,且主要由低端產品過剩構成。
從2011年開始,國家不再核准新的鋼鐵的項目,但有部分地區還是在持續擴大產能。
2012年5月29日,廣東湛江700億元鋼鐵項目獲國家發改委批准。市長王中丙親吻核准文件的新聞廣為流傳,成了當時極有爭議的事件。
為了降低4萬億的負面效應,政府開始逐漸收緊銀根。但前期巨量投資形成的產能,在此后相繼形成,加劇了過剩。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劉振江分析,供給過剩主要從2006年開始。2006-2007年,中國每年增產6000多萬噸鋼,但由於當時國內外價差較高,出口量亦每年增加2000萬-3000萬噸。因此盡管過剩,企業效益卻依然較好。
過去幾年,盡管鋼鐵產量始終處於過剩狀態,每年的需求卻仍保持正增長,直到2013年達到7.65億噸的峰值后,開始進入下降通道。如今,出口量亦已達到峰值,今年的出口量下滑已是大概率事件。
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2011年以來,全國削減粗鋼產能7780萬噸。但目前產能過剩最嚴重的仍然是粗鋼。特種鋼、高端鋼材則需要大量進口。據了解,目前國內的高鐵和汽車行業用鋼仍然主要靠進口,高附加鋼鐵產品缺乏。
按照工信部將要發布的《鋼鐵工業轉型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7)》,未來經過3年努力壓縮8000萬噸鋼鐵產能。
煤炭:“黃金10年”誘惑難擋過剩難免
2002年,中國原煤產量僅為15億噸﹔但到了2011年時,就翻番達到了35億噸﹔這10年被稱作煤炭“黃金10年”。隨著行業的景氣度上升,利潤總額從2001年的42億元,跳升至2011年的歷史高點4342億元,增長近10倍。
“黃金10年”期間的繁華吸引了全社會資本瘋狂進入煤炭行業,一些與煤炭毫不相干的行業都到煤炭行業淘金,形成了全民挖煤的局面﹔2003年、2004年、2005年前三季度,煤礦基建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90%、60.8%、76.8%。但從投資到形成產能需要數年時間,結果投產之時,市場已經過剩了。
截至2012年底,全國煤礦總產能約39.6億噸,產能建設超前隻有3億噸左右﹔2015年底,全國煤礦總規模為57億噸,而當年煤炭總消費為37.5億噸,過剩將近20億噸。
據神華集團副總經理李東介紹,目前煤炭的供應和需求之間的差距是20億噸左右。如果加上進口煤的數量,這一差距還有增加的勢頭。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表示,“十一五”之后的7年間,全國煤炭採選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5萬億元,累計新增煤炭產能約20多億噸。
另有統計說,自2006年以來,全國煤炭投資累計完成3.6萬億元,累計新增產能近30億噸。其中,“十二五”期間累計投資2.35萬億元,年均投資近5000億元。
隨著行業產能過剩的影響,行業利潤總額大幅下滑,2015年僅為441億元,隻相當於2004年和2005年的水平﹔銷售淨利率與利潤總額走勢相似,2010-2011年維持在14%的高盈利水平,隨后大幅下滑,2015年僅為1.8%,跌幅為達87%,且不如2001年行情啟動前的水平。
2015年我國煤炭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64%。《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確立了我國到2020年的戰略方針與目標: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將控制在48億噸標准煤,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42億噸,煤炭消費比重控制在62%以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