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煤炭貿易商經歷大洗牌 90%的企業已消失
近期,根據實地調研發現,傳統煤炭貿易商已經歷了一次大洗牌,90%的企業在這個周期中難以為繼。
據上海証券報7月11日報道,自2012年動力煤價格不斷下挫以來,煤炭嚴重供過於求,煤炭貿易商更是背負著沉重的資金壓力,難以周轉。
東煤交易中心總裁黃貴生表示,90%的煤炭貿易企業已經消失了。東煤交易董事長李洪國早前明確表示,煤炭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的格局已定,過去十年煤炭行業各種粗放的賺錢模式將不復存在。煤炭直銷成為最新的發展趨勢,這意味著傳統煤炭貿易商將丟掉飯碗。
“曾經非常風光的廣州港煤炭貿易如今十分冷清。在廣州港經營的貿易商數量越來越少,新進的貿易商也很難搶到市場份額。”長期在廣州的安迅思煤炭行業分析師鄧舜說。
來自安迅思的統計數據顯示,受市場以及煤炭行業脫困措施等因素的影響,近3年煤炭貿易商排名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在行業處境極為艱難的2015年,從事進口動力煤(含褐煤)業務的進口商已降至130家,到今年可能已不足百家。而在2014年,同類型企業尚存340家。在煤價頂峰時期,國內大小煤炭貿易商數量超過800家。
“如果煤炭行業沒有出現產能嚴重過剩,也就沒有煤炭電商平台發展的機會。”黃貴生說。
目前,煤炭貿易利潤已從過去的數百元縮水至個位數,稍有不慎還可能造成庫存。從追求利益最大化到維持生存,煤炭產業鏈企業必須及時調整發展戰略。
一位煤炭行業專家表示,所謂的煤炭供應鏈管理創新,構建產業生態圈,較大程度建立在利用期貨工具的基礎上。
“進口煤佔公司的業務比重較大,運輸周期長,近年來煤價波動非常大,如果不利用期貨套保,公司可能會面臨嚴重的損失。”東煤交易旗下泰德煤網期貨業務負責人姚春光表示,公司較早之前就開始運用期貨工具規避風險。最初利用澳煤期貨合約做套期保值,然而靈活性並不那麼好,最多隻能保1/3量的煤,還是留有風險敞口。2013年,鄭商所推出動力煤期貨合約后,就轉做鄭商所動力煤合約,用來替代做進口煤保值。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泰德煤網陸續對200萬噸現貨動力煤進行了套期保值操作,交易量7000余手,期現合並計算盈利3000多萬元,實現了套期保值目標。
姚春光還告訴記者,過去幾年煤炭價格單邊快速下跌,銀行對煤炭行業收緊貸款,行業資金普遍緊繃,能否利用好期貨工具或決定煤炭貿易商的生死。
2015年3月,泰德煤網得到機會以400元/噸的價格一次性買斷某煤礦1個月的產能,即60萬噸。當時期貨標准的動力煤現貨價格是430元/噸。此時,公司面臨兩難選擇:一方面,現貨採購價格遠低於市場價格,機會難得﹔另一方面,現貨價格依然存在進一步走低的風險。經過“期現會診”后,最終操作通過期貨盈利彌補現貨虧損,完成了套保目標。
“煤炭產業鏈上的大多數企業至今仍很傳統,對於期貨工具並不熟悉。還有一些企業受制於國企身份的限制,無法直接參與到期貨市場中。這也給我們帶來了機遇。”姚春光表示,通過期貨點價模式,該公司可以代替相關企業進行期貨操作,並以貿易形式讓企業分享到利潤。與此同時,還幫助煤炭生產企業盤活了庫存。
“動力煤各個環節都需要避險,我們操作的合約品種涉及外匯、船費、動力煤。”瑞茂通期貨部門負責人介紹,2014年、2015年煤炭貿易商淘汰出局的情況非常多。這是因為原先煤炭行情一直上揚,產業鏈上簽訂長協合同風險並不大。然而從2014年開始煤炭行情急轉直下,若相關企業沒有進行套期保值操作,虧損就會非常厲害。瑞茂通在國際市場採購現貨的同時在國內期貨市場上進行套期保值鎖定利潤,規避價格下行風險。當公司所有庫存面臨預期價格下行的情況下,就進行期貨賣出保值。若公司需要提供資金支持,則依托倉單或者港口庫存向相關專業風險管理公司或者銀行進行直接融資,進而經受住了各種沖擊。
另外,部分煤炭企業也在運用期貨工具。大型煤炭生產企業伊泰集團期貨部門負責人表示,通過操作動力煤期貨判斷價格方向,可以對庫存進行及時調整,同時也對上下游電力、水泥、鋼鐵行業,較以前有更深入了解。由於生產量遠大於套保量,對於煤炭企業而言,做大量套保並不成立。但今年行業形勢突變,動力煤價格止跌企穩,公司不排除買入期貨合約進行保值,建立虛擬庫存。
伊泰集團還在積極嘗試期轉現。去年,該公司曾與下游大客戶成功完成了協議平倉、配對交貨操作。由此,伊泰減少了煤價下跌帶來的損失,對方電廠也獲得了價格較低且品質可靠的電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