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能源跨界並購石墨烯 18億淨利潤承諾引質疑

跨界並購石墨烯, 華西能源 18億元淨利潤承諾引質疑
7月13日,是華西能源再次披露重大資產重組進展公告的日期。在這一次公告中,華西能源表示,正積極組織財務顧問、法律、審計、評估等中介機構進行溝通論証和盡職調查,並表示股票將繼續停牌。記者注意到,公告並沒有回應外界關於7月7日重組公告中現金收購和業績承諾的質疑。
引發質疑的問題在於,華西能源將以現金方式收購學者張博增持有的標的資產,並且承諾2016年淨利潤不低於人民幣5億元,2016至2018年淨利潤不低於18億元。以目前華西能源的年淨利潤來看,這幾乎是難以完成的事情。
華西能源跨界並購石墨烯業務
回應:收購剛開始談,具體業務沒開展
在7月7日的公告中,華西能源表示,本次並購的是近年大熱的從事石墨烯產品研發、生產及銷售的高科技企業,系全球量產單層石墨烯的領先企業,企業代表為張博增。公開資料顯示,張博增是知名納米石墨烯專家,是美國萊特州立大學教授,獲得100多項美國專利。
公開信息顯示,張博增現任美國Angstron Materials Inc.(AMI)的CEO。在去年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上,AMI宣稱,將在全球范圍選擇合作伙伴,授權石墨烯生產工藝,幫助石墨烯實現量產,在2016年將全球石墨烯年產量提高到1000噸,並加速石墨烯應用產品的上市。
由於華西能源在公告中宣布是進行“海外收購”,所以市場多認為收購標的正是美國AMI公司。不過盡管AMI公司給市場帶來了諸多想象,還是不能停止對華西能源的質疑。質疑主要來源於主營業務的協同性,和實現業績承諾的可能性。
在華西能源官方網站上,記者看到,華西能源的主營業務涵蓋裝備制造、工程總包以及投資運營三大板塊,是電站鍋爐、特種鍋爐、電站輔機的研發、制造和出口。而石墨烯是一種新材料,具有極好的導電性、導熱性和透光性,目前在顯示設備、鋰電池等領域有較好的應用前景。這樣來看,華西能源的主營業務與石墨烯並無很好的聯系。
記者近日就華西能源並購石墨烯是否具有業務協同性致電該公司,其科技質量部相關人士表示收購剛剛開始談,具體業務還沒有開展,因此並不清楚協同性問題。
自從証監會加強對跨界定增、轉變行業和主營等業務加強監管,不乏上市公司在重組並購中因為跨行業問題受到証監會二次問詢並要求二次反饋,甚至被否決。今年以來已有超過20家上市公司並購重組被否,數目超過2015年全年。深交所曾在5月27日給某上市公司的問詢函中明確指出,公司現有業務與交易標的在業務結構及管理經營模式上均存在較大差異,缺乏有效的協同效應。廣州某私募人士近期也曾對媒體表示,那些估值奇高及跨界並購,未來如果條件不充分,有可能成為地雷。
石墨烯項目頻頻被高估值
華西能源是否有實力完成現金收購並實現業績承諾也頗受關注。公開信息顯示,自2011年上市以來,華西能源業績增長較為穩定,自2011年至2015年,華西能源扣非淨利潤分別是9571萬、8849萬、1.13億、1.4億和1.54億﹔2015年,華西能源營業總收入37億,淨利潤1.98億元。自2011年至今,華西能源扣非淨利潤總計5.912億,而在業績承諾中,僅2016當年的業績承諾就達到5億。
華西能源2016年一季報顯示,公司總資產96.4億元,其中貨幣資金5.47億元。目前華西能源尚未披露標的資產的估值情況。 申萬宏源 研究員孟燁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目前行業內對於石墨烯項目的估值主要以產量為准,產量乘以單價大致就是估值的標准,但是由於行業並不成熟,所謂“估值”多是談判得來,並非真實價值。
目前市場上給予的高估值比比皆是, 德爾未來 (002631.SZ)在3月公告擬以6億收購石墨烯項目,然而並未披露產量﹔ 道氏技術 (300409.SZ)6月底宣布自籌資金1.18億收購石墨烯相關項目35%的股權,該項目並非專注石墨烯,而是二級電池用碳材料(包括天然石磨、人造石墨、硅碳、石墨烯等等)﹔此前,還有南江集團出資2億購買年產30噸石墨烯的項目。
有業內人士分析,以業績承諾中2016年的淨利潤水平為基礎,即便給予12倍的低市盈率進行估值,對應的標的價值也高達60億元,即使僅僅收購20%的股權,也需要現金12億。這個數字遠超華西能源目前賬上的現金。
除此之外,現金支付還會給上市公司帶來很大的資金壓力,增加並購整合的難度,同時無法享受遞延納稅的優惠,進一步加劇企業的負擔。如果華西能源並購所需金額超過其貨幣資金,那麼則需要通過金融機構借款以支付交易對價,財務成本也將增加。
業內:石墨烯離應用還很遠,
資本市場高預期不利發展
布局石墨烯產業是近年資本市場的一大熱點, 華麗家族 (600503.SH)、德爾未來、東旭光電(000413.SZ)、道氏技術等公司都先后在該領域開展布局。但是石墨烯並購除了一再點燃資本市場的熱情,卻一直未見有消費者生活的應用出現,同時還帶來了不斷的質疑。
即便是在石墨烯領域布局較早的東旭光電,其7月8日推出的宣稱是“世界首款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產品——烯王”也被中國石墨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李義春指出是“停留在鋰電系列,距離石墨烯電池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
盡管李義春同時指出,石墨烯使該款產品的充電速度大幅提高,還是具有一定的市場價值。然而,市場最終會以石墨烯的價值來衡量還是以石墨的價值來衡量尚無定論。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冠偉博士表示,石墨烯在鋰電池中主要作用是導電或者是電極嵌鋰材料,這兩者都是在和傳統的導電碳或者石墨去競爭。石墨烯提高充放電效率,目前還處於理論階段,噱頭意義大於實用價值。
孟燁勇告訴記者,石墨烯目前作為單一的產品還沒有應用上的突破,但是石墨烯目前確實可以用填充、摻雜等手段投入應用。不過這種應用賣價肯定不高,因為在摻雜或者填充的應用中就相當於是石墨了,如果不是關聯交易,不會有人按照石墨烯的價格去買。孟燁勇還分析說,目前石墨烯技術還處於非常前沿的階段,石墨烯的性能和量產決定了離應用還有較遠的距離,但是資本市場給了過高的預期,對於石墨烯產業的發展弊大於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