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扭虧無望鋼企整體退出
北京商報訊(記者 蔣夢惟 實習記者 張利濤)鋼鐵去產能再加碼。11月14日,工信部正式印發《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到2020年實現鋼鐵行業根本性脫困,粗鋼產能淨減少1億-1.5億噸,年均增速到10%以下,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全面穩定達標,總量雙下降。值得一提的是,《規劃》還要求停止建設擴大鋼鐵產能規模的所有投資項目,對連年虧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靠銀行續貸等方式生存的鋼企實施整體退出。
《規劃》除明確鋼鐵去產能目標和具體任務,還提出各項有效解決措施包括對於僵尸企業和低效產能,各地結合實際情況停止財政補貼和銀行貸款,妥善安置職工,促其退出市場,同時,支持地方和企業通過主動壓減、兼並重組、轉型轉產等途徑,退出低效產能,將投資重點放在創新能力、綠色發展、智能制造、質量品牌、品種開發、延伸服務和產能合作等方面。
目前,中國鋼鐵產能過剩局面依舊嚴峻。對外,在去年中國鋼鐵出口突破1億噸大關后,許多國家將本國鋼鐵業的不景氣歸咎於中國,紛紛對中國鋼鐵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據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顯示,11月以來,其他國家和地區已經對中國鋼鐵產品發起14起反傾銷調查和裁定。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國外對中國鋼鐵產品頻繁發起反傾銷調查,除了為保護他國國內產業的同時,也反映出國內鋼鐵企業大量生產廉價鋼材,而高附加值產品缺少的現象。資料顯示,“十二五”期間,粗鋼產能利用率由2010年的79%下降到2015年的70%左右,低端產品同質化嚴重,而部分關鍵高端鋼材品種卻需依賴進口,鋼鐵產業則面臨著產品供需結構失衡的新矛盾。
針對中國去產能面臨的國內外雙重困境,韓曉平提出,一味追求產能數字的下降難以有效解決鋼鐵去產能,實際上,地方政府在去產能過程中,要將去產能和減少企業排污相結合,“鋼鐵企業開工率極高,而《巴黎協定》則對中國提出了更高的環保要求,如果將鋼鐵去產能和排污相結合,即強制要求排放污染物和能源消耗大的鋼企退出或改革,不僅解決了去產能問題,還解決了部分排污問題”。
而對於扭虧無望鋼企退出后引發的還債和企業職工安置問題,韓曉平提出建議,欠債鋼企退出后,針對原有土地和相關資產,銀行可以做出相關處理。而企業職工安置問題相對復雜,國企職工一直以來對下崗觀念淡薄,他建議,應該修改相關規定,讓國企職工改變國有企業職工不能下崗的觀念,而更多地去選擇自主擇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