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一帶一路全媒體平台>>中國石油在一帶一路

阿裡的石油夢中國夢

2017年06月16日15:13 | 來源:人民網-能源頻道
小字號

“我是一名HSE工程師,HSE就是要在生產生活中做到‘零事故、零傷害、零污染’。在每天的工作中,我都會把這個理念貫徹、深入到生產一線,和同事們交流。”

用一口流利的漢語介紹自己崗位職責的小伙子叫阿裡,卻是個地道的阿塞拜疆人。他是中國石油長城鑽探公司GW69隊的鑽井HSE監督,曾在中國留學四年。

阿裡“結緣石油”源自一本書。小時候,他讀了一篇描寫石油工人在西伯利亞勘探開發油田的故事,從此在心中種下成為一名石油工程師的夢想。阿裡的父親是一名會計師,母親是教師,家人希望他能當醫生,但是阿裡說,醫生和石油工程師異曲同工——一個是用醫術給病人看病,一個是用技術給地層“看病”,唯一的不同在於:病人有時可以自己說出哪裡疼痛,地層則不會開口,必須依靠石油工程師的邏輯做出判斷。17歲時,阿裡選擇了阿塞拜疆國立石油學院,就讀工業與管理工程專業本科。“家人都很尊重我的決定。”阿裡說。

阿裡“結緣中國”也源自一本書。他不僅在中學課本上了解了中國的古老文明,還曾讀過阿塞拜疆文的《老子》,對其中“以人為本”的理念十分認同。2008年阿裡本科畢業,就選擇了去中國繼續學習。他最先來到北京的中國石油大學,那時的他一點兒漢語不會,中國老師、同學就用英語和他交流,教他漢語,不到一年,阿裡便獲得了中國石油大學優秀成就獎。在得到中國政府獎學金后,阿裡前往廣州的華南理工大學,開始研究生學習,並於2012年獲得碩士學位。剛到廣州時,當時已經通過漢語水平考試的阿裡自信滿滿地認為“語言不是問題”!但一聽到廣州人開口說粵語,他就懵了。聰明的阿裡向身邊廣東本地同學請教,從“雷侯”(粵語:你好)開始重新學,再次度過語言關,適應了廣州的生活。回憶起在廣州3年求學的日子,阿裡印象最深刻的是做闌尾炎手術時,身邊沒有一個同鄉,中國的同學老師們每天輪流排班照顧他,讓他雖身在異鄉卻未覺得是“異客”。至今,談起這段往事阿裡仍充滿感慨,“我最大的收獲就是認識了很多中國朋友,我們就像一家人。”除了北京和廣州,阿裡還自己去過河南、海南、浙江旅游。

“結緣中國石油”是阿裡心中的一個夢想。上學時,他就留意了長城鑽探在阿塞拜疆的發展。一回國,25歲的阿裡馬上抓住機會應聘,經過兩輪面試后順利錄取。經過培訓后正式上崗的阿裡,在長城鑽探逐漸成為一名HSE監督。“每天我都要進行日常巡查,確保每個操作流程都符合規范,並向HSE經理報告。如果我發現有某項危險因素,就會在每天的例會中立刻傳達給雇員,將危險性降到最低。”夢想成真的阿裡並未懈怠,他說:“前不久我參加了阿塞拜疆政府經濟合作處的培訓,取得了‘勞動保護和技術安全’‘油氣安全管理’等幾個認証証書。我希望可以一直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成為一名優秀的中石油國際雇員!”

在阿裡看來,中國人與阿塞拜疆人雖然國度和語言不同,但都為人熱情、待客友好、工作努力、互相尊重。他說,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和大家溝通、彼此理解。安全培訓在課堂上進行,但回到營地宿舍我還是會繼續說。我的工作需要面對中國、阿塞拜疆兩國的雇員,在語言上我有優勢,可以把自己學會的知識和技術在兩國雇員之間很好地傳遞。“在我已經實現了兒時的夢想!有時候休假回家,沒過幾天就開始想念井隊的生活,想回去,我們的關系非常好。”

2016年,阿裡獲得了中國政府獎學金,再次來到中國,在華南理工大學安然教授的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他的課題是研究擁有不同文化背景員工的大型跨國公司,如何通過知識分享發揮創造性。他希望這一課題能引起石油公司的注意,並再次向記者表達了希望成為中國石油優秀國際雇員的願望。

除去關於工作的理想,阿裡如今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帶家人去中國看看,“我想帶他們去北京,我媽媽非常想去長城。”阿裡笑著描述著他心中的又一個夢想。

(責編:梁圓(實習生)、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