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穿越黑河

6月29日,黑河首站施工現場焊花飛舞,承載著中俄兩國能源合作紐帶與橋梁作用的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中國境內段建設正式破土動工。
這是世界管道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我國四大能源通道之一的北方通道,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新建3170公裡,穿越極寒之地、永凍土和小興安嶺森林地區,在白山黑水間挑戰著世界管道工程建設的種種極限。繼中俄原油管道之后,一條橫貫亞歐的跨國氣龍即將騰飛,躍動在神州大地,成為中俄能源合作新的裡程碑。
油氣為媒互利共贏譜寫中俄能源合作新篇章
蜿蜒的油氣管道輸送的不僅是“工業的血液”,它的走向關系到國家的安全、經濟的發展和世界地緣政治關系。
作為發展中大國,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和工業化快速推進,對油氣資源的需求量也日益攀升,而急需為經濟發展注入動力的俄羅斯,油氣發展正逐步將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特別是極具市場潛力的中國。
油氣為媒,中俄兩個近鄰國家共同推進互惠合作的意願愈加強烈。
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潘繼平表示,中俄天然氣合作有助於推進我國能源進口多元化,增加我國天然氣供應,極大緩解我國以煤為主的北方能源供需矛盾。同時,有助於俄羅斯推進油氣出口多元化戰略,推動遠東地區開發,帶動國內經濟形勢持續好轉。
目前,我國人均天然氣消費量和天然氣佔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均僅為全球平均水平的1/4,巨大的市場增長潛力和增長速度已經引起了世界關注。根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預測,203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將超過4500億立方米,進口量超過1800億立方米。
作為中國友好近鄰的俄羅斯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石油產量和天然氣產量均居世界第二,能源產品在其GDP中的比重佔40%。分析顯示,預計到2030年前,俄天然氣年開採量將達到8800億立方米至9400億立方米。
供需相契,中俄兩國在能源合作上越走越近。特別是近兩年,在兩國領導人親自推動和大力支持下,中俄關系大踏步地發展,兩國能源合作也在提速前行。
2008年,中俄兩國建立了副總理級的能源合作機制,負責統籌協調兩國能源合作並及時解決合作中出現的問題﹔2009年4月,中俄兩國政府簽署《中俄政府關於石油領域合作的協議》,同意建設中俄原油管道,並授權中國石油和俄羅斯管道運輸公司共同建設﹔2013年9月,中國石油與俄羅斯諾瓦泰克公司簽署股份收購協議,購入亞馬爾液化天然氣(LNG)項目20%的股份權益﹔2014年5月,中國石油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簽署《中俄東線管道供氣購銷合同》,俄羅斯將每年向中國輸送天然氣380億立方米。
一系列油氣合作重大協議的簽署,使中俄能源合作提速前行,也讓兩國認識到互利共贏的合作符合彼此願景,兩個友好鄰邦的手再次緊緊相握,兩國能源合作也步入實質性進展階段,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開工更是將兩國天然氣合作從一紙協議變成了切實的行動。
而中俄之間的第二條天然氣運輸線路——中俄西線天然氣管道也在醞釀中,雙方於2014年11月簽訂了《關於沿西線管道從俄羅斯向中國供應天然氣的框架協議》,供氣規模為300億立方米/年。東西兩線氣流滾滾,將使俄羅斯對我國天然氣供應量有望達到每年近700億立方米。隨著我國四大能源通道格局構建,全球陸上供氣重心向亞太轉移,俄羅斯也有望成為東北亞供氣的“橋頭堡”。
互為最大鄰國,同為主要新興市場國家,中俄雙方開展能源合作是內外因共同促成的,這種合作是長期、穩定、互利共贏的。多元化進口來源將顯著增強我國油氣供應能力,減少對單一進口源的依賴,為我國能源安全建設提供有力保障。而這一合作也有利於俄羅斯實現天然氣出口多元化,提高其在亞太油氣市場影響力。
油氣為媒,能源金橋拉動中國和俄羅斯互利共贏。正如張高麗副總理出席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境外段開工儀式時所說,中俄天然氣管道將成為“聯結兩國傳統友誼和友好合作新的重要紐帶”。
搶抓機遇深化合作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中俄能源合作是一個多維度合作,需要寬鬆的經濟環境和政策支持,對金融、物流、經貿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這一發展戰略的提出無疑為中俄能源合作釋放了積極信號。
3月28日,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俄羅斯作為線路上的核心國,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舉足輕重。而這一戰略構想也得到俄羅斯的積極回應。今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俄期間,中俄兩國簽署《關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從戰略高度、以更廣視野全面擴大和深化雙方務實合作。能源合作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與俄羅斯歐亞戰略對接的“黏合劑”和雙方務實合作的“火車頭”。
莫斯科國立大學世界政治系主任安德烈·柯克辛認為,中俄天然氣合作傳遞出了一個明確信號,俄羅斯已在該領域找到了合作伙伴,幫助維持俄羅斯的對外經濟紐帶。作為彼此重要的合作伙伴,中俄兩國能源合作在增進互信中不斷深化,雙方積極拓展油氣上下游全面合作,包括上游勘探開發、下游煉化和精細加工合作。
作為集氣田開發、LNG貿易、項目融資、工程建設為一體的上下游一體化合作項目,亞馬爾LNG項目無疑是中俄眾多油氣合作項目中的一大亮點。2014年1月,中國石油與俄羅斯諾瓦泰克公司完成對亞馬爾LNG項目20%股權的交割,計劃年產1650萬噸LNG和120萬噸凝析油,300萬噸液LNG將通過油輪沿俄羅斯北冰洋航道輸送到我國。
不僅是中國石油企業在積極參與俄羅斯油氣項目建設,俄羅斯對華項目投資同樣抱有興趣。早在2007年,中國石油與俄羅斯石油公司就在天津注冊成立合資公司中俄東方石化公司,並由雙方共同建設天津煉油廠。2014年5月,中國石油與俄羅斯石油公司簽署《天津煉油廠投產及向該廠供應原油的工作進度表》和供油主要條件的文件,預計2020年,原油加工能力1600萬噸/年的天津煉油廠將成為中國華北地區的最大煉廠。
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在積極推進能源合作過程中,中國石油積極參與當地經濟社會建設,努力使油氣合作成為惠及中俄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開工建設將直接帶動俄羅斯遠東地區氣田開發提速,帶動中俄兩國沿線地區社會經濟建設,推動鋼鐵冶煉、制管、裝備制造等基礎工業的發展。特別是對於市場需求不振的石油管材行業,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開工無疑是一劑強心針。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是我國第一條1422毫米口徑長距離天然氣輸送管道,預計創造約130萬噸的管材需求,將使國內管材需求量提升10%以上。為此,中國石油提前開展1422毫米X80管線鋼管應用技術研究,管道局牽頭歷時三年攻克了管道制造、斷裂控制、裝備開發等難題,形成了13項技術標准,申報國家專利8項,大幅提升了我國油氣輸送管道建設水平和科研實力。
此外,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還將帶動管道沿線地區的運輸、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在管道運營期內,將為當地提供數千個長期穩定的就業崗位,創造稅收數百億美元。
中俄雙方擴大和深化能源合作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正如中國駐俄羅斯大使李輝所說:“中俄兩國今年在絲綢之路經濟帶項目中達成合作協議,將把雙邊貿易額提高至1000億美元,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開工建設是一個開始。”中俄能源合作之路必將成為一條互尊互信之路,一條合作共贏之路,一條連接友誼之路。
福氣福祉惠及民生推動能源消費結構持續優化
與黑河相隔千裡的北京,同樣在期盼著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開工,對清潔綠色發展的渴盼,對這條管道建設寄予了更多期待。
劉海超,在北京學習生活7年的他,把北京看做是自己的第二故鄉。如今,他已是管道局設計院的一名勘察隊員,身在祖國東北邊陲,用腳丈量著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心卻牽挂著千裡之外的北京,“我就一個心願,讓中俄東線的天然氣早日進入千家萬戶。”
隨著中國城鎮化加速推進,傳統發展方式帶來的資源能源緊缺、環境約束加劇、碳排放增長過快等問題在城市集中體現,交通堵塞、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城市病”在全國各地蔓延。
“病根”直指以化石能源為主的傳統能源消費結構,天然氣以其清潔、高效等優勢成為優化能源結構的一劑“良藥”。來自俄羅斯的進口天然氣將成為滿足國內天然氣消費需求的有益補充。
根據初步設計,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國內段起自黑龍江黑河首站,止於上海末站,途經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和上海9個省區市,並配套建設地下儲氣庫。項目投產后,每年380億立方米天然氣,將優先供應給環境治理迫切的京津冀、市場承受能力較高的長三角和管道沿線東北地區,滿足我國能源消費增長、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等需求。中俄西線,還將把俄羅斯西西伯利亞生產的天然氣輸送至新疆,為西部地區送去“福氣”。
380億立方米天然氣,不但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而且是更為清潔綠色的動力。與煤炭相比,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進口天然氣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億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82萬噸、氮氧化物排放量46萬噸、粉塵排放量84萬噸,可使天然氣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佔比提高一個百分點以上。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天然氣的引進對提升我國東部地區清潔能源供應量,改善我國大氣環境、治理城市霧霾、實現節能減排,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都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這是一條綠色的能源動脈,在改善大氣環境的同時也在保護著脆弱的自然環境。管道沿線多是凍土層,還要穿越河流和森林等自然環境保護區,這些都對管道施工建設和運行提出了極大挑戰。因此,在管道前期規劃中充分考慮潛在環境風險,針對不同區段的環境特點制定了水體保護、森林防火、土質分層回填等具體措施,減少管道建設對沿線自然環境的影響。
“東西並舉”指日可待,連接中俄兩國的“能源大動脈”在朵朵焊花中鑄成。屆時,每年有近700億立方米乃至更大數量的天然氣從俄羅斯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通過中俄天然氣管道到達中國的東北、華北、西北、華中,以及長三角地區,東西兩線將實現與西氣東輸等國內管網互聯互通,血脈相連,共同為我國經濟騰飛注入強大動力。
中俄油氣合作歷程
2005年
1月8日,中國石油與俄羅斯石油公司簽署《關於進口4840萬噸俄羅斯原油的長期貿易合同》,俄羅斯2005年至2010年向中國供油4840萬噸,並從中國貸款60億美元。
2006年
3月21日,中國石油與俄羅斯管道運輸公司簽署《關於斯科沃羅季諾至中俄邊境段原油管道設計和建設問題研究會議紀要》﹔與俄羅斯石油公司簽署《關於在中國、俄羅斯成立合資企業深化石油合作原則協議》﹔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簽署《關於從俄羅斯向中國供應天然氣的諒解備忘錄》。
2009年
2月17日,中俄兩國草簽《關於石油領域合作的協議》,中國石油與俄羅斯管道運輸公司簽署《關於斯科沃羅季諾—中俄邊境原油管道建設與運營合同》,並與俄羅斯石油公司和俄羅斯管道運輸公司分別簽署了開展長期原油貿易的協議。
4月27日,中俄原油管道中國境外段工程開工。
5月19日,中俄原油管道中國境內段工程開工。
10月13日,中國石油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簽署《關於俄羅斯向中國出口天然氣的框架協議》﹔與俄羅斯石油公司簽署《中俄上下游領域擴大合作備忘錄》。
2010年
9月27日,中俄原油管道工程全線竣工。同日,中國石油與俄羅斯管道運輸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分別簽署《俄羅斯斯科沃羅季諾輸油站至中國漠河輸油站原油管道運行的相互關系及合作總協議》《俄羅斯向中國供氣主要條款框架協議》《中俄原油管道填充油供油合同》。
2011年
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生產運行,輸送1500萬噸原油/年,為期20年。
5月31日,兩國副總理共同主持中俄能源談判代表第七次會晤,兩國政府簽署《關於2009年6月24日簽署的〈天然氣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議定書》。
2013年
3月24日,中俄兩國政府簽署《俄羅斯向中國增供原油的框架協議》,確定東線增供原油2013年不超過80萬噸,然后逐年增加,從2018年將達到1500萬噸/年﹔西線供應原油700萬噸至1000萬噸/年﹔向東方石化供油910萬噸/年。中國石油與俄羅斯石油公司簽署原油增供協議,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簽署《中俄東線天然氣合作備忘錄》。
6月21日,中國石油與俄羅斯石油公司簽署對華長期供應原油貿易合同,確定從東線增供原油2013年不超過80萬噸,然后逐年增加,從2018年開始,增供原油將提高到1500萬噸/年。同日,中國石油還與俄羅斯第二大天然氣生產商諾瓦泰克公司簽署收購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20%股份的框架協議。
2014年
5月21日,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在上海共同見証中俄兩國政府《中俄東線管道天然氣合作項目備忘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中俄東線管道供氣購銷合同》的簽署。雙方商定,從2018年起,俄羅斯將開始通過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向中國供氣,輸氣量逐年增長,最終將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累計30年。
9月1日,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俄境內段開工,俄境內段全長2680公裡。
10月13日,中國石油分別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和俄羅斯石油公司簽署《關於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建設和運營的技術協議》和《關於進一步深化戰略合作的協議》。
11月9日,中國石油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簽署《關於沿西線管道從俄羅斯向中國供應天然氣的框架協議》,確定供氣300億立方米/年,供氣期限30年。中國石油和俄羅斯石油公司簽署《關於萬科油田項目合作的框架協議》,雙方確定在萬科油田開展合作的意向,俄方邀請中國石油購買萬科油田部分股份。(攝影/楊志民 撰文/李妍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