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一帶一路全媒體平台>>中國石油在一帶一路

漠河站的俄語翻譯

2017年06月16日15:47 | 來源:人民網-能源頻道
小字號

崗位素描

中俄原油管道翻譯崗:

他們是中俄原油管道的俄語翻譯,中俄段清管器收發、中俄段啟停輸等事宜都需要通過中俄互譯來完成﹔他們是中俄交流和俄油交接的語言“使者”,為中俄原油管道安全、高效運營保駕護航。

9月30日0時20分,中俄原油管道漠河輸油站,站控室對俄專用電話鈴聲驟然響起,打破了午夜的寂靜。

值班翻譯王立鵬一個激靈坐直身體拿起話筒,用流利的俄語說道:“您好,我是漠河輸油站值班員王立鵬,請講!”電話那頭回應道:“您好,我是布拉茨克調度彼得羅維奇。0時46分我方停輸,請確認是否具備停輸條件。”王立鵬回復說:“收到,我們立刻確認。”放下電話,王立鵬與同事跑步進入生產區,對輸油泵及各閥門狀態進行現場確認,回到站控室后便以傳真形式回復給俄方。

5個小時后,俄方啟輸電話再次響起。由此,中俄之間關於管道啟停輸的又一個回合圓滿結束。而此時漠河站旁的樹上已披挂上了雪朵。

王立鵬是年輸量1500萬噸的中俄原油管道的俄語翻譯。中俄段清管器收發、中俄聯合演練、停輸降量、中俄段啟停輸、加林達房租付款等事宜都需要通過中俄互譯來完成。

漠河站共有兩名俄語翻譯。“若趕上一個人值班,就要24小時待命,和衣而臥,一旦接到俄方電話指令,立即進入角色,處理各種情況,絲毫不敢懈怠。”6年前畢業於黑龍江大學俄語系的王立鵬向記者介紹。

另一名翻譯張辰與他畢業於同一所學校,比他晚一屆,翻譯工作也十分出色。

除了翻譯崗外,他們倆還身兼多個“身份”:王立鵬兼任安全員和綜合干事,張辰兼任工藝技術員。站裡同事都開玩笑說,他們倆“官”不大但“管”的事情還真不少,屬於站裡的“九品翻譯官”。

精從細中來,細在盡責處。每年冬、夏兩季,中俄原油管道便會定期舉行聯合演練。這對於兩國共同應對和處置黑龍江穿越段管道漏油事故有著重要意義。演練相關程序要譯成中文版。為了不耽誤演練進程,他們經常連續多日挑燈夜戰在電腦屏幕前,翻譯近千份資料,差錯率為零。

“若是中方因操作失誤導致俄方非計劃停輸,則要賠償俄方巨額經濟損失。”王立鵬說,“作為一名翻譯,決不能因自己失誤而讓公司蒙受損失。”

除了翻譯准確性的壓力之外,就是高寒惡劣環境的考驗。因俄羅斯布拉茨克與中國漠河站時差為5個小時,俄方常在19時切泵,這就意味著中方人員要在0時操作。若在冬天,興安嶺最低溫度零下53攝氏度左右,僅到泵房的兩分鐘路程,眉毛、睫毛都會挂上霜。

王立鵬至今還記得,當年投產前,正值12月末,俄方專家協助管道主干線通球掃線,清除管內雜物。大家出發已是21時,當時,黑龍江畔已達零下45攝氏度。到了江邊穿越處就開始選地點、清積雪、搬設備、裝儀器……由於檢測裝置靠超聲波檢測,需要把探頭放在管線正上方,然后戴上耳麥“診斷”球是否通過。

那時,王立鵬像禮兵一樣一站就是半個多小時,江邊刺骨的寒風卷起漫天的鵝毛大雪,身上像錐子在刺,臉像刀子在刮。測前兩個點還能忍受,但為了保証高精度,他一連測試了10多個點。等聽到了那久違的隆隆的聲音從遠方傳來時,腿已經凍得不會走路的王立鵬,興奮地向俄方專家連聲呼喊:“球來了,球來了……”

時至今日,他們兩個人從未發生一起文字及數據誤差問題,各種發函文件、與俄方電話溝通工作都做到了及時准確。來漠河站接洽的俄方工作人員對他們翻譯的專業和工作的敬業,常豎起大拇指說:“NO.1!”(許翡翠)

(責編:張雅倫(實習生)、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