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年到60天:我國海域可燃冰勘查試採“趕超記”
新華社廣州7月9日電(記者王攀)從開採出氣,到完成預期任務、實施關井作業,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開採共持續了整整60天時間,創下了產氣時長和總量的世界紀錄。
60天的背后,是20年的艱辛追趕歷程——與國外相比,我國天然氣水合物的資源調查與評價工作起步晚、起點低,中國海洋地質科學隊伍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礎上,完成了對世界先進水平的趕超。
俗稱可燃冰的天然氣水合物,被認為是21世紀最具潛力的新型潔淨能源之一。早在20世紀60年代,國際上就開始對其進行勘探與研究。20世紀80年代初起,美國、日本、印度、德國等國家紛紛將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納入其國家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並編制了詳細的發展路線圖。
1998年12月,以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為契機,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開始在南海尋找可燃冰。
2002年,我國批准設立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與評價專項,正式拉開了我國大規模、多學科、多手段開展海域水合物資源調查評價的大幕。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專家介紹,專項實施10年,成功運用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多手段綜合調查方法,在南海北部多個區域,有力証實了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的存在。
專項實施期間,我國於2007年4月至6月,實施了南海水合物首次鑽探,並在神狐海域鑽獲高甲烷含量的水合物實物樣品。這也使得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印度之后第4個在海底鑽獲水合物實物樣品的國家。
從2011年開始,我國啟動新的國家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與試採專項。2013年5月至9月,我國在珠江口盆地東部海域實施水合物鑽探,鑽獲了大量塊狀、脈狀、分散狀等多種類型的水合物樣品。
2015年3月至5月,我國使用自主研制的“海馬”號4500米級非載人遙控潛水器,在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發現了海底巨型活動性“冷泉”,被命名為“海馬冷泉”,隨后通過大型重力活塞取樣器直接在“海馬冷泉”區海底淺表層採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凸顯科技創新的強大力量。
今年3月始,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從5月10日試採點火,截至7月9日,試採實現60天連續產氣,累計產氣超過30萬方,實現了我國天然氣水合物開發的歷史性突破。
目前,全球范圍內已直接或間接發現的天然氣水合物礦點中97%集中在海洋,其余3%主要位於陸地凍土帶。全球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正在進行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與調查勘探,一些國家還希望通過跨國合作推動這一工作向縱深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