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新泰從“壓煤搬遷”上突破——枯竭資源區向綠城轉型

圖為翟鎮易地搬遷新建的社區。 本報記者 王金虎攝
扛了大半輩子鋤頭的57歲農民郭英安,如今成了山東新泰市“中節能現代光伏農業科技示范園”的管道工。老郭身后泛著亮光的一組組太陽能光伏電板,遠遠望去宛若朝陽下的大海,數百個光伏大棚內生機盎然。老郭告訴記者,這裡以前叫玥庄,因採煤塌陷已不適合居住。“過去,靠挖煤發電,越挖越陷﹔如今,靠晒太陽發電,不用再啃土地了。”郭英安笑著說。
新泰市煤炭資源豐富,但隨著煤越挖越深,土地塌陷越發嚴重,危房也逐年增多。老郭所在的翟鎮共有46個行政村,其中壓煤村44個,由於長期採煤,全鎮三分之二的耕地出現大面積沉降。
轉機出現在2011年。新泰市把壓煤搬遷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舉措,以每年搬遷3至5個村的速度推進,計劃用15年將全市壓煤最嚴峻的47個村整體搬遷完畢。他們一方面積極爭取煤炭企業補償,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土地增減挂鉤政策,採取每增加一畝耕地,除補助建設資金20萬元外,對當年立項、當年開工建設、當年復墾驗收的,每畝再給予獎勵。
玥庄村委班子率先上報搬遷申請,最終將新址選在東北嶺南200米的地方。從2012年3月份動工,僅用10個月就完成9.4萬平方米的社區整體建設,全村1862口人全部搬進寬敞明亮的樓房。
從那時起,整體搬遷的玥庄正式改名為龍泉社區。社區內建有超市、衛生室、幼兒園、便民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可為群眾提供就業信息、醫療教育、社會保障、技術培訓等“一站式”服務。
按照玥庄村兩委制定的拆遷補償標准及安置辦法,郭英安不用掏錢就分得兩套樓房。村裡60歲以上的貧困戶可以免費入住老年公寓,還能獲得戶均2.6萬元的拆遷補償,沙發、床、天然氣、壁挂爐、燃氣灶等基本設施由村集體免費配備齊全,老人們可以拎包入住。
為解決百姓住上樓房后的生產生活問題,新泰將目光聚焦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上,積極推動農業“接二連三”。2015年,翟鎮率先引進央企中節能2萬千瓦光伏農業項目,投資近2億元在採煤塌陷區發展光伏農業。該項目將傳統農業種植與光伏發電相結合,棚頂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發電,棚內種植有機蔬菜、苗木花卉、中藥材、食用菌等高附加值農作物,棚外種植果樹、花生等喜陰作物。項目將土地、空間和陽光立體高效利用,獲得農業和發電雙收益。目前,翟鎮已安裝太陽能光伏板8萬塊,形成20兆瓦光伏發電能力,建成大型鋼結構光伏智能展示棚5000平方米、冬暖式光伏大棚137個、各類拱棚230個、大型農產品批發中心1處。
郭英安將自家3畝承包地流轉給了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該公司要在玥庄舊址上建立光伏農業項目示范園。老郭每年除去每畝1000元的土地租金收入,還能在家門口打工,每月收入2000元。
如今,像郭英安這樣在園區打工的有600余人。待採煤沉陷區光伏示范基地建成后,可帶動發展各類大棚6000個,提供就業崗位9000個。
2016年,新泰市依托200萬千瓦光伏發電示范基地,規劃建設光伏電站30座、農業大棚8萬畝,同步建設3萬畝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基地,採取“光伏+沉陷區+農業”模式,打造全國首個採用農光互補模式的集光伏發電、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科研教培於一體的新型產業融合鏈。
截至目前,新泰市共實施了16個壓煤村整體搬遷,已完成7個村,騰空土地3100畝。通過實施易地搬遷,新泰市不僅為農業發展騰空了土地,也為當地煤炭企業解放了大量煤田,還通過三產融合,主導產業布局由“地下”轉“地上”,發展方式由“黑”變“綠”,成功走出了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之路。(記者 王金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