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芮城:荒山坡上開出“太陽花”

“以前種啥啥不活的荒山禿嶺,現在每年能給村裡帶來十來萬元收入。”說起山上的藍色“太陽花”,山西南部芮城縣學張鄉水峪村黨支部副書記孫偉生難掩激動。
9月6日,山西芮城光伏領跑者示范基地內的協鑫新能源10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全容量並網發電,位於中條山南側60度荒坡上的“藍盔甲”開始收獲“陽光”,源源不斷將太陽能轉化的電能通過電網送入千家萬戶。
這標志著中國第二批光伏領跑者示范基地逐漸開始並網發電,通過這些“領跑者”項目,加速“耕種太陽”,促進光伏產業升級,實現生態恢復和農民獲益的“共贏”。
2015年6月,國家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認監委聯合對外發布《關於促進先進光伏技術產品應用和產業升級的意見》,提出要提高光伏產品市場准入標准,實施“領跑者”計劃。
繼2015年實施中國首個“光伏領跑者”山西大同基地建設之后,2016年6月國家能源局批復了中國第二批八大光伏基地,芮城基地即為之一。
芮城縣縣委常委、光伏基地辦公室主任李躍剛介紹,作為中國首家縣級光伏領跑者基地,這是山西省境內最大的集中式光伏電站,規劃建設1020兆瓦。
地處山西最南端的芮城縣,為晉、秦、豫三省交界,是山西省的“南大門”。聳立在縣域北緣的中條山,南側光照豐富卻是禿山荒坡,裸露著石質山體原貌。
“種啥也不行,種過樹,活不了,最耐活的柏樹也活不了。”說起山上藍色的“太陽花”,中條山腳下學張鄉水峪村黨支部副書記孫偉生難掩激動,有三千多畝荒山荒坡屬於村裡集體經濟,但經過各種嘗試卻無結果。
今年4月,芮城光伏領跑者示范基地開始啟動施工,村裡的1700多畝荒山以每年每畝70元的價格流轉給了光伏企業,村集體每年有了十多萬元收入,山腳下靠天收成的每畝旱地每年讓農民也有了400元收入。
水峪村55歲的趙小田成了“太陽花”的受益者,他家的16畝地,流轉了10畝建了光伏,每年有4000元的固定流轉收益,“今年天旱,剩下的6畝地種植的玉米顆粒無收,每畝賠了三百多,就算好年景,刨去成本,一畝地也就落個百八十元。”
協鑫新能源山西分公司總經理孫明介紹,芮城基地除中條山1.1萬畝石山荒坡鋪上太陽能光伏板變成致富山,山腳下平整的8000畝坡地進行“林光互補”,9到10月份開始種植油牡丹。
“8000畝油牡丹僅種植管護可以解決400名人口就業,四年后預計每畝產值7500元。”李躍剛說。
事實上,隨著“領跑者”建設,中國光伏產業技術不斷創新,在首個光伏“領跑者”大同光伏基地一期項目中即在組件、應變器、多晶硅等方面應用了22項新技術,這些技術成為光伏行業新的規范和標杆。引人關注的是,大同“領跑者”一期並網電價每千瓦時為0.88元,而在芮城項目中,招標企業已經將並網電價最低降至0.65元。
業內人士表示,價格降低的背后是新技術提升的轉化效率。“芮城是山地電站,個別地塊坡度超60度,復雜的地形給項目設計以及施工帶來了挑戰。但項目使用了黑硅+PERC的280W多晶高效組件等新技術,反而提升了太陽光的利用率。”孫明說。
這些光伏項目的實施對促進中國能源轉型意義重大。孫明表示,以他們剛剛並網的100兆瓦項目為例,預計年均發電量約1.2萬億千瓦時,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相比,相當於每年節約標煤3.5萬噸左右,同時可減排二氧化碳10萬多噸,綠色效應顯著。“相當於每年栽種一個4000畝的森林。”
隨著光伏項目並網發電,以前光禿禿令人愁的荒山,將連續25年給水峪村每年帶去十余萬元的收入。孫偉生盤算著,村裡有了錢,計劃成立一個農業開發公司,帶著村民搞農牧養殖。
“我們還打算成立一個勞務公司,現在拿到手的為光伏基地配套的勞務項目每年就有40萬元,光這個就能幫村裡100人脫貧。”孫偉生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