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能源

如何讓農業“綠”起來(新論)

2017年10月11日07:0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讓我國農業盡快“綠”起來,要把農民增收作為基本任務,構建綠色發展產業鏈、增值鏈,讓農民從新發展方式中得到的收益,大於以前那種粗放發展方式所帶來的收益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的一場深刻革命,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近日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在體制機制層面作出了一系列約束與激勵並重的制度性安排,目的是從根本上扭轉重生產輕生態、重眼前輕長遠、重產量輕質量的粗放發展方式。

  把農業綠色發展的美好藍圖變為現實,讓我國農業盡快“綠”起來,固然要靠建立法律法規和技術標准體系、加強對農業生產者的規范和約束,但更為關鍵的是處理好農業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糧食安全、農民增收的關系,尤其是要把農民增收作為基本任務,構建綠色發展產業鏈、增值鏈,讓農民從新發展方式中得到的收益,大於以前那種粗放發展方式所帶來的收益,從而使綠色生產成為農民的自願行為、自覺行動。

  構建農業綠色發展增值鏈,首先要激發市場的力量。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不少消費者是願意為綠色優質農產品付更高價格的。日本的情況表明,消費者的這種支付意願能夠為農業綠色發展創造巨大空間。日本目前按熱量計算的食物自給率隻有38%,而按金額計算的食物自給率為68%,這表明日本國產食品價格是進口食品價格的近兩倍。為什麼會這樣?除了關稅因素外,日本消費者對國內農業生產方式更加信任,願意為國產食品付更高價格,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和日本相比,我們面臨的情況是,如何讓綠色優質的產品在市場上擁有競爭優勢,並獲得消費者的信任?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發揮品牌和渠道的作用。為此,我們要實施農業綠色品牌戰略,培育具有區域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借助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建立從田間地頭到廚房餐桌的直銷通道,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圍繞農民培育綠色產業增值鏈,除了依靠消費者為綠色優質產品付更高價格外,也離不開公共財政的支持。農業轉向綠色發展方式,成本肯定要比原來高出一大截。這高出的成本,需要政府和市場分擔。特別是早期階段,更需要財政資金的撬動和引領。為此,應盡快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支持政策體系,加大對農業綠色生產的補貼。比如,秸稈資源化利用可以為農民帶來一定收益,但農民為收集、運送秸稈需要付出較高成本,還不如焚燒省事。如果要杜絕焚燒,就需要政府給予一定補貼,使收集、運送秸稈有利可圖。陡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后可以為農民帶來林業、牧業收益,但要等很長時間才能見效,如果財政不在一定期限內給予補貼,農民就沒有退耕還林還草的積極性。用有機肥替代化肥、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學農藥,可以提高產品品質、降低對環境的損害,但需要投入較多人力,如果不給予一定補貼,很難大面積推開。增加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是世貿組織規則允許的,也是發達國家農業政策調整的方向,我國亟待在這方面加大力度、提高精准度。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個系統工程。在強調利益驅動的同時,還應做好宣傳和培訓工作,喚醒農民的綠色自覺,增強他們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意願,提高他們應用綠色生態技術、營銷綠色優質產品的能力。

  (作者葉興慶,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7年10月11日 05 版)

(責編:楊迪、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