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能源

中色東方不靠“外援”靠自己 世界鉭業三強有“東方”

2018年06月20日08:30 |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小字號

巍巍賀蘭山,滾滾黃河水。彈指一揮間,寧夏回族自治區走過一甲子。盤點“家底兒”,寧夏人會驕傲地說,在賀蘭山腳下已崛起世界鉭業三強和中國唯一鈹材加工基地——中色(寧夏)東方集團有限公司。

從窯洞裡艱難起步

“建廠初期條件艱苦得很。廠區隻有幾處窯洞和‘地窩子’,白天干活隻能靠肩扛人拉,晚上趕工期還得‘連軸轉’,買東西要到崇崗潮湖唯一的小賣店,寄信要到平羅縣城。”回想起當年的日子,中色東方的老職工們滔滔不絕。

1964年,原冶金部考察組決定在賀蘭山腳下的石嘴山大武口區發展中國鉭鈮鈹產業。沒想到僅僅兩年后,這個名叫“九〇五”廠的小企業便捷報頻傳:1966年1月份,我國第一條年產4噸鈮生產線建成﹔4月份,我國唯一一條鈹生產線建成投產﹔5月份,引進年產6噸鉭粉的火法生產線,填補了我國鉭粉不能工業化生產的空白……

就這樣,在沒有任何“外援”的前提下,企業獨立研究、獨立生產,在很短時間內形成4噸鈮產品、6噸鉭粉和40公斤鈹生產能力,創建並推動了中國鉭鈮鈹工業的發展。

1972年,“九〇五”廠轉為寧夏管理,更名為寧夏有色金屬冶煉廠和寧夏有色金屬研究所。當時的企業主要領導吳瑞榮主持實施了“超高比容鉭粉”“鉭電容器陽極引線用鉭絲”兩項技術改造,為中國鉭粉、鉭絲走向世界,為企業最終成為世界三強之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被拒之門外之后

上世紀80年代,寧夏有色金屬冶煉廠訂單一度大幅下滑,經濟效益一落千丈。為開拓國際市場,該廠負責人組織技術人員到美國考察。沒曾想,考察過程特別不順利。有的公司在生產線外30米處畫了一道警戒線,還有外商在商務會上拒絕看他們生產的產品。更有甚者,當時美國鉭制品三大巨頭之一聽說中國希望引進技術后,竟然傲慢地說:“我們絕不會在世界東方培植一個競爭對手。”

這句話深深刺痛了考察團隊,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日后中色東方的崛起。

依靠外援發展,必然受制於人。既然此路不通,我們就自主研發!從1989年至1994年5年時間裡,院士何季麟率領為數不多的十幾名技術員先后組織實施了“超高比容鉭粉”“中高壓高比容鉭粉”“鉭電容器陽極引線用鉭絲”3個國家級重點生產技術改造項目,研發出世界先進水平的“外加料雙項可控攪拌鈉還原”新工藝,形成4大鉭粉出口產品系列,並通過對0.25毫米至0.2毫米細徑鉭絲的技術攻關,形成了鉭絲出口產品主體生產工藝。

2003年,寧夏有色金屬冶煉廠、西北稀有金屬材料研究所改制為寧夏東方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國有獨資公司。2007年,該集團公司與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聯姻”,重組成立了中色(寧夏)東方集團有限公司。

“自從外商將我們拒之門外后,臥薪嘗膽的中色東方人終於在世界嶄露頭角。”中色(寧夏)東方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林說。

躋身世界級企業

作為稀有金屬新材料,鉭鈮鈹市場的繁榮程度極其依賴經濟大環境。因此,盡管有自己的專利技術和拳頭工藝,中色東方的發展仍舊一波三折。

2002年左右,受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緩影響,公司再次陷入發展低谷,產品銷售不暢,原料成本增加,經濟效益嚴重下滑。

面對嚴峻的外部形勢,在時任董事長何季麟、總經理鐘景明的帶領下,中色東方先后承擔和完成了20項國家重大科研攻關以及“863”計劃等項目。由鐘景明主持開發的片式鈮容器、硫化鋅靶材等新產品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數據顯示,從2002年至2011年,公司銷售額由7.3億元飆升至63億元,利潤總額增至1.65億元,公司主導產品鉭粉和鉭絲的研發水平分別位於世界第二和世界第一,銷售量分別佔到全球市場份額的30%和60%。

“經過多年發展,公司已經培養造就了一支多學科交叉、結構合理、攻堅能力很強的工程材料、技術研發、經營管理和市場開拓隊伍。目前,公司專業技術人員佔職工總數40%,僅享受政府津貼的專家就有34人。”陳林說。

在此基礎上,近年來中色東方進一步加快推進資產重組,全面清理虧損產業和項目,集中優勢發展鉭鈮鈹相關產業,如今已穩步邁上持續健康發展軌道。本報記者 許 凌 通訊員 蒲利宏

(責編:余璐、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