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路通業興
由深圳直飛越南的航班。孫佳鑫攝(人民視覺)
中歐班列通過滿洲裡口岸。戎景斌攝(人民視覺)
中遠海運集團運營的全球首艘第二代40萬噸超大型礦砂船。資料圖片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中的隧道。奚 望攝(人民視覺)
在斯裡蘭卡科倫坡港口城項目海域,中交疏浚4艘大型挖泥船同時施工。宋海展攝(人民視覺)
“道路通,百業興”。設施建設是發展的前提﹔設施聯通是合作的基礎。5年來,交通、能源和信息等領域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之一,陸上、海上、天上、網上的聯通正逐步從願景變為現實,引領著瓶頸的突破、發展的升級與合作的深化。
跨越時空阻隔,交通網絡不斷擴容。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突破9000列﹔每周4500個直航航班把通向43個“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的“空中絲路”變成熱線……過去,面對路途的遙遠和交通的艱難,古人曾發出“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感慨,如今,長路蜿蜒千萬裡,將東海之濱的商品跨越數十個國家輕鬆送到歐洲腹地。
謀求互利共贏,能源合作日益深化。中緬原油管道投用,中俄原油管道復線正式投入使用,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建設按計劃推進……一項項重大能源合作項目相繼落地,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加快推進。
共抓時代機遇,信息通道更趨成型。網絡的本質在於互聯,信息的價值在於互通。在積極參與170多個國家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我國還努力推進東非信息高速公路、亞太信息高速公路等多邊合作倡議,力求縮小數字鴻溝、共享發展機遇。
路路相連,美美與共。目前,以中巴、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等經濟走廊為引領,以陸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為骨架,以鐵路、港口、管網等重大工程為依托,一個復合型的基礎設施網絡正在形成。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不僅直接造福“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讓各方真切體會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還能促進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長遠合作,把40多億人聯結成休戚與共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編 者
“中國建造”享譽海外
本報記者 陸婭楠
鏡頭
“和過去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吉布提乘客阿卜杜已經是第六次乘坐亞吉鐵路列車前往埃塞俄比亞東部城市德雷達瓦。“之前到德雷達瓦隻能坐公共汽車,路況不好,一趟得18個小時。現在乘坐舒適的列車,4小時就能抵達。”
由中國鐵建中土集團實施並牽頭運營的亞吉鐵路,連接埃塞俄比亞與吉布提,長約750公裡,是非洲大陸第一條跨國電氣化鐵路和距離最長的電氣化鐵路,也是中國在非洲建成的第一條集技術標准、設備、融資、施工、監理、運營和管理於一體的全產業鏈“中國標准”電氣化鐵路。
今年1月1日正式商業運營以來,亞吉鐵路備受青睞。今年上半年,亞吉鐵路累計發送旅客5.5萬人次,運輸集裝箱超1.7萬標箱,成為埃塞俄比亞與吉布提兩國的客貨運輸大動脈。“我為埃塞俄比亞能有這樣一條鐵路感到驕傲。”德雷達瓦大學在校學生特斯法爾說。
不僅兩國民眾點贊,亞吉鐵路還成為不少代表團的考察必選線路。6月15日,歐盟、法國、尼日利亞等駐非盟外交人員乘坐列車考察了亞吉鐵路及沿線工業園建設情況。
亞吉鐵路是“一帶一路”建設設施聯通的一個縮影。“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高效暢通的國際大通道正加快建設,“中國建造”享譽海外。
“中國建造”堅持合作共贏,送上創新禮包。2017年12月21日,泰國首條高鐵——中泰鐵路合作項目一期工程正式開建。“泰國迎來了歷史上第二次鐵路科技革新,讓泰國與‘一帶一路’建設對接,將帶動區域經濟圈的發展。我對中國高鐵技術非常有信心。”泰國交通部長阿空說。
“中國建造”重視當地就業,培育本土人才。中國電建投資建設的巴基斯坦卡西姆電站,是“一帶一路”建設首批落地項目。施工高峰期在項目工作的巴基斯坦員工達3000多名,還有100名參與運營維護的巴籍員工來到中國進行了為期半年的免費技術培訓。
“中國建造”尊重當地文化,傳遞綠色理念。中國路橋修建的蒙內鐵路馬林貝蒂特大橋,橋高8—29米,長頸鹿也可以悠然穿行,全程共設置野生動物通道14個,還在小河溝等低窪處設置涵洞方便斑馬等動物飲水。
“中國智慧”實現共贏
本報記者 劉志強
鏡頭
“一開始,個別人還以為我們的‘飯碗’會受到影響,實際上,他們隻來了7個管理人員,卻創造了數百個新的工作崗位。”中遠海運比雷埃夫斯集裝箱碼頭公司商務經理塔索斯感慨道,中遠海運的到來讓企業員工有了全新的思維方式、更大的發展空間。
比雷埃夫斯港(簡稱“比港”)是希臘最大的港口,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地中海區域的重要樞紐。2008年,原中遠集團獲得比港2、3號集裝箱碼頭特許經營權。2016年4月,中遠海運集團收購比港港務局67%的股權,同年8月,接管經營比港港務局。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我國堅持互利共贏原則,與有關國家合作建設支點港口,幫助東道國發展臨港產業和腹地經濟。據統計,我國企業已參與了34個“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42個港口的建設經營,為“一帶一路”建設發揮了重要支點作用。
繼全資運營比港集裝箱碼頭后,中國企業又在“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亮出一張張新名片——在巴基斯坦,由中國企業建設、運營的瓜達爾港於2016年11月正式通航,成為中巴經濟走廊巴基斯坦的起點以及“一帶一路”的海陸交匯點﹔在斯裡蘭卡,由中國招商局集團建設、管理、運營的科倫坡港南集裝箱碼頭吞吐量不斷攀升﹔在歐洲,中遠海運收購了西班牙諾阿圖姆(NOATUM)港口公司51%的股權,全面運營比利時第二大港——澤布呂赫港碼頭。
“中國智慧”的到來,有力推動了東道國企業的經營改善、區域的長遠發展。接管之初,比港的年碼頭吞吐量不過68.5萬標箱,到2017年底,已經提升到415萬標箱,企業利潤從虧損811萬歐元轉為盈利4800萬歐元,比港在全球港口中的排名也從第93位躍升至第36位。據統計,自2009年以來,中遠海運集團已經為當地直接創造工作崗位2600多個,直接經濟貢獻達7億歐元。
海外市場的拓展,也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目前,中遠海運有9條干線、31條支線挂靠比港,並以此為樞紐,輻射全球﹔澤布呂赫碼頭未來將成為樞紐港,還將成為多元化的物流服務平台。
海陸空運輸全面提速
本報記者 韓 鑫
鏡頭
7月21日凌晨,一趟中歐班列緩緩駛出沈陽東站。260個小時后,這趟沈陽鐵路局集團開行的第1070列中歐班列將抵達莫斯科,卸下高品質的服裝、鞋帽、日用品、電子產品等“中國制造”。
自2011年開行以來,運輸網絡覆蓋亞歐大陸主要區域的中歐班列,逐漸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亮麗名片。截至今年6月底,累計開行已突破9000列,運送貨物近80萬標箱,國內開行城市48個,到達歐洲14個國家42個城市。
中歐班列的開行,讓亞歐大宗商品運輸時間大幅縮短。據遼寧物流代理商王金友介紹,廣州的貨物在營口港卸船后,換乘中歐班列運往海外,比海運更方便省時。以到莫斯科為例,中歐班列運時不到15天,比海運節省2/3的時間。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我國與建設參與國一道提速海陸空運輸,打造更便捷的貿易通道,為“買全球賣全球”提供更多便利。
遠洋航線互聯互通。中遠海運積極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貿易往來、商品流通等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務,其遠洋航線已覆蓋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個港口,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布局的班輪航線和運力佔總營運規模的比例超過了60%。目前,我國簽署的雙邊和區域海運協定總數達38個,覆蓋47個國家,海運互聯互通指數保持全球第一。
空中航線越織越密。開通滿一周年的浙江省第一條洲際貨機航線——由中國郵政運營的“杭州—新西伯利亞”全貨機航線,已累計執飛152個航班,出運國際郵件1764萬件。據估算,該航線已推動浙江成交約2.65億美元電商貿易單量。目前,我國已與62個“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簽訂了雙邊政府間航空運輸協定,與沿線43個國家實現直航,每周約4500個直航航班。
公路運輸往復馳騁。中巴經濟走廊“兩大”公路、中俄黑河公路橋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已經開工建設,我國還與烏茲別克斯坦、土耳其等國簽署了6個運輸便利化協定,相關協定總數達到18個,開通國際道路客貨運輸線路356條。
能源合作渠道拓寬
本報記者 冉永平
鏡頭
從我國東北邊境城市黑河到吉林長嶺縣,距離有700多公裡。2017年12月13日,11個作業點同時點火開焊,連通中國和俄羅斯的能源大動脈——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進入全面提速建設階段。短短8個月過去,“黑河—長嶺”段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主體工程焊接進度已經超過51%。明年10月起,這段管道將以每年50億立方米的輸送量,把俄羅斯天然氣輸送到中國。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總長度3170公裡,北起黑河中俄邊境,沿途經過東北、華北、華東9個省市區。到2020年底,管道將全面建成投產,年輸氣量達到380億立方米。
天然氣因其清潔、高效、安全而成為各國替代煤炭、石油的主力能源。和煤炭相比,天然氣幾乎不排放二氧化硫和粉塵,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60%,氮氧化合物排放量減少50%。每年來自俄羅斯的380億立方米天然氣,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2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2萬噸,讓沿線3億多居民直接受益。“俄羅斯天然氣的到來,對於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轉型,對於環渤海、長三角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能源專家韓曉平說。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將使我國西南、西北、東北以及海上4條能源大通道更趨完備,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及對於清潔能源的需求,助力國家綠色發展戰略。
對於中國和俄羅斯而言,這條管道是雙方全面加強能源合作、深化兩國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跨國工程,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發出后中俄之間最大的合作項目:合同總價值高達4000億美元。對俄羅斯來說,該項目不僅開辟了天然氣出口的新市場,還會給俄羅斯東部、遠東和東西伯利亞地區發展帶來更多的機會。
“一帶一路”上,中俄之間的能源合作正不斷深化。目前,由中國參股、參建的亞馬爾項目已經投產,7月24日,首船液化天然氣(LNG)通過北極東北航道運抵江蘇,為我國清潔能源供應、可持續發展掀開了新篇章。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20日 1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