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能源

帶領團隊攻克四十六項技術質量難關,中車集團鉗工張素麗——

二十六載拿捏鋼鐵精度

楊 昊
2018年10月30日08: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二十六載拿捏鋼鐵精度

張素麗正在車間工作中。

資料圖片

她制作的工件能精確到頭發絲粗細的1/4﹔她可以將重疊的兩張A4紙隻鑽透上面一張,下面一張沒有絲毫破損﹔她還可以在鮮雞蛋上鑽孔,外殼鑽透而內膜不破損……

她成立的工作室,已先后攻克港鐵探傷車車體制造等46項技術質量難關﹔她在鉗工這條路上,一走就是26年,曾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

她,就是中國中車集團株機公司洛陽分公司鉗工、中車首席技能專家張素麗。

“鋼鐵也是有生命的,我得為它的生命質量負責”

機車鉗工主要負責機車的裝配和維修,每天都是和機床、火車頭的零部件打交道,在很多人眼中,這是男人擅長的領域。可在中車集團株機公司洛陽分公司,張素麗打破了人們的刻板印象。

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進入中車洛陽機車有限公司,張素麗從鉗工劃線到模具制作,認真研究每個工藝流程和制作工藝,力求做到手兒巧、活兒快。“練基本功時,手上起水泡、虎口皮下滲血都是常有的事。”張素麗伸開手,上面布滿了傷疤和老繭……

在金工車間從事模具工作時,因為是手工作業,從模柄到底板,每一個組件都需要仔細分析。“鋼鐵也是有生命的,我得為它的生命質量負責。”張素麗說。

鉗工對下手的力度要求很高:大一點鬆,小一點緊,偏一點就廢,難就難在力度不好拿捏。張素麗介紹說,機車鉗工的工作經常會遇到挑戰,比如,一些專用量具的精度誤差要求不到半絲,也就是0.005毫米,制作非常復雜,“別說是人手,就連數控機床都不一定能做到。”經過年復一年的磨練,張素麗的鉗工技藝日益精湛,手工操作誤差也越來越小。

張素麗用車間內的一台鑽銑床進行展示:將一張A4紙折疊成雙層,通過操作鑽銑床,用鑽頭僅鑽透了上層白紙,而下層白紙則沒有任何破損。“我們實際工作要復雜得多,如果說這個精度是0.1毫米,實際工作中可能是0.02毫米,或者尺寸要求更小。”張素麗說。

“她干出來的活,比機器干出來的還要精密、還要准確一點。”同事陳鵬偉對張素麗的業務水平連連稱贊。“別小看這項操作,這可是技術活﹔業務水平不高,是做不到的。”另一名工友說。

“比‘看著模具變成品’更快樂的事,就是把技術傳授給更多的人”

“把應該做的事情做好,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探索新路子,以高標准確保產品的高質量。”張素麗說,為了掌握新技術,她自學了CAD制圖、線切割的精確編程、普通機床的電路設計和故障排除等。此前,一款剛在國內應用的進口制動器發生故障,需要拆解維修,但車間的工友們面對陌生的制動器不知該從哪下手,於是大家找到了張素麗。沒有圖紙,沒有技術資料,返廠又耗時太長,該怎麼辦?“試試唄,一點一點弄。”整整一個下午,通過不斷摸索和嘗試,張素麗終於把這個之前從未見過的制動器完整地拆開。“攻克技術難題並沒有那麼神秘,有時候就是解決‘差那一點兒’的事兒。”張素麗說。

而這“差一點兒”的事在現實中的價值往往會放大很多倍。由她參與研發的多種新模型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僅“DF4機車側窗葉片成型模”一項就創造了30多萬元的產值。

張素麗被工友們稱為“鉗工界女掌門”,是專啃“硬骨頭”的“克難專業戶”。因為張素麗業務能力過硬,工友們碰上了一些解不開的難題,都會習慣性地想到她。張素麗的徒弟郭玉茹說,不管哪個車間碰到難題,張素麗都會熱心幫忙,用實踐積累的技術來“解急救難”。更重要的是,張素麗在不斷提升自身業務水平的同時,還主動將工作經驗分享給其他工友。

不僅如此,張素麗還經常前往本地和外地技校,到學生實習場傳授精湛技藝,讓技藝在手手相授中不斷創造新傳奇。“比‘看著模具變成品’更快樂的事,就是把技術傳授給更多的人。”張素麗說。

“用雙手做出更高品質的機車,為中國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全部力量”

2011年,張素麗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這是全國首批50個技能大師工作室之一,致力於推廣應用新技術,解決生產技術難題,攻克質量技術難關,培養高技能人才。張素麗發揮自身優勢,利用工作室的條件和場地,在輪對修造裝配、工裝工具改進、創意改善、修舊利廢等方面,為工友們解疑釋惑,使工作室成為攻堅克難的陣地、交流互動的平台、增長才干的課堂。成立后的前兩年,張素麗就帶出徒弟30多人,其中有7人取得高級技師証書,11人取得技師証書。

“出現一些難題時,大家會經常來張素麗工作室共同討論,通過思想碰撞、頭腦風暴,最終把問題解決。”中車洛陽機車有限公司轉向架事業部總經理紀洪波給工作室“點贊”。

工作室的成員們在張素麗的帶領下不斷破解技術難題,攻克了廣州地鐵軌檢車落成等46項技術質量難關,完成了京滬高鐵“Ⅰ、Ⅱ”型軌道模板等高尖端產品的制造裝配,實現了中國內地軌道探傷車“第一台採用國際標准打造”“第一台出口”等多個第一。

31歲時被評為“全國技術能手”,32歲時獲得“第七屆中華技能大獎”,35歲時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43歲時榮獲“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一項項榮譽的背后是張素麗連續26年的辛勤付出。

如今,張素麗依然堅守在一線。她說,自己雖然只是個小鉗工,但也有大夢想,那就是“用雙手做出更高品質的機車,為中國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全部力量”。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30日 06 版)

(責編:王紹紹、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