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能源

遼寧省阜新市累計實現就業再就業35.4萬人

沒有煤,“飯碗”也要端穩當

劉洪超
2018年11月02日08: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沒有煤,“飯碗”也要端穩當(民生視線·關注資源枯竭型城市民生保障①)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焊接技師龐井江(左四)在阜新向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學員講授焊接技能。

本報記者 劉洪超攝

9月底,習近平總書記在撫順考察時指出,資源枯竭型城市在發展轉型過程中首先要解決好民生問題、保障好困難群眾生活。

資源枯竭型城市如何應對產業轉型過程中的民生保障難題?如何引來“活水”激發經濟活力,保就業、促創業?如何通過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把有限的資金用出效益,織密織厚“兜底”保障網?如何提高公共服務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之路格外艱辛,他們保障民生的成功經驗也彌足珍貴。

今天起,本版將連續三期介紹東北部分資源枯竭型城市在這方面的有益探索,敬請關注。

——編 者

遼寧省阜新市,曾因煤而興。“一五”計劃156個國家重點項目中,有4個能源項目落地於此。這裡曾擁有亞洲最大的露天煤礦、亞洲最大的發電廠。然而隨著煤炭資源的日益枯竭,阜新輝煌不再。2001年,阜新被國務院確定為我國第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市。

隨著煤礦企業的關停,2001年全市共有下崗失業人員15.6萬人,此后6年中,因各類企業並軌轉制及破產,又新增下崗失業人員15.8萬人,同時還有新成長起來的勞動力4.9萬人。阜新需要解決36.3萬人的就業問題。2018年的最新數據顯示,阜新全市累計實現就業再就業35.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7%,創造了一個不小的奇跡。

就業:

待崗情況跟蹤到人,免費培訓全員覆蓋

“咱家三代都是靠挖煤生活,除了這啥也不會。從煤礦下崗后,找了半年工作都沒人要。沒想到參加市裡組織的免費技能培訓,拿到焊工操作証后,第二天就找到了工作。活不累,掙得比以前還多。”細河區園中小區的趙啟明告訴記者。

機床、汽修、電焊、電工、面點、育嬰……在阜新市第一職業中專的教學樓一樓大廳內,各種免費培訓的開課日期一目了然。“我們鄰居大姐就是在這培訓,拿到了育嬰技能証書,人家現在在沈陽上班,每月能掙小一萬塊呢。”正在這兒學習育嬰知識的曹桂琴說。

“以推行職業資格証書為突破口,用優質培訓提升勞動者崗位工作能力和外出就業能力。”阜新市人社局副局長馮岩告訴記者,目前,11個培訓學校、72個遠程培訓平台遍布市區,29個培訓專業覆蓋市場上的許多用工需求。近年來全市共開展普惠制就業培訓33.4萬人次,有效改善了下崗失業人員的技能結構,提高了他們的整體素質和就業能力。

“社區能幫我查用工、培訓信息。”10月20日一大早,家住海州區和平街道建設社區的黎青民就來到了社區的勞動保障工作站。原來,阜新市對就業困難人員和下崗失業人員的基本情況全部實行一戶一卡的電子台賬管理,社區工作人員定期跟蹤走訪,實施有針對性的援助。

在阜新市,35個街道、66個鄉鎮都建立了勞動保障事務所,187個社區、620個行政村都建立了勞動保障工作站。“這些機構能夠為轄區內下崗失業人員提供政策咨詢、職業指導、職業培訓、職業介紹等服務,組織開展再就業援助,促進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和再就業。”阜新市就業服務中心副主任張晨輝說。

創業:

整合院校資源全程指導,部門聯動開展“定制服務”

1990年出生的李想曾是阜礦集團清河門礦的一名工人,2016年10月,他因所在煤礦關停而下崗失業。

如今,他經營著阜新市多家智能指紋鎖公司,並且連續兩年榮獲“阜新市五一勞動獎章”“阜新市創業帶頭人”稱號。“剛下崗那會兒我參加了清河門區職高的創業培訓,培訓師為我設計了創業項目,還幫忙跑手續、解難題,每月來公司指導,幫我渡難關、抓機遇。”現在,他的公司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優先聘用下崗工人,“已經招了近百人啦。”李想笑著說。

2015年6月,阜新市舉辦了全國首屆網絡創業師培訓班,在全國率先開展網絡創業培訓試點工作。吳麗娜是市第二職專的創業培訓講師,在全國創業培訓講師大賽上,她設計的課程實用性強,榮獲三等獎。“阜新市的創業培訓打破了由各級勞動部門、群團組織開展創業培訓的傳統模式,將培訓基地建在大中專職業技術院校,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師、場地及教學資源。有熟悉本地情況的‘智庫’作支撐,培訓效果實在、項目落地成功率高。”吳麗娜表示。

在阜新,由發改委、經委、中小企業局、工商、稅務、司法局等部門43位專家和企業成功人士組成“創業指導專家團”,為每一位創業者提供“定制服務”,有效提高了初創企業成活率。“我們對學員創辦的小微企業進行現場開放式的診斷、咨詢、指導活動,專家團很活躍,跟創業者之間互動良好。”阜新市創業指導中心主任雷凱表示。

據統計,阜新市的13個創業培訓基地目前共扶持創業帶頭人4980人,帶動就業3.7萬人。

引智:

拿出最優政策吸引人才、服務人才

上世紀60年代,阜新氟化工產業曾是全國翹楚,然而到了90年代卻開始走下坡路,如今成了該市急需轉型突圍的支柱產業。“這其中的起起伏伏,與人才的外流密不可分。”阜新市人才辦副主任張宇感慨道。

如今,阜新人才出現了回歸之勢。徐興國是阜新本地人,年輕時曾經在當地企業工作10余年,后被南方企業高薪挖走並參與過國家“863”計劃技術攻關。現如今,他帶著自己研發的氟塑料纖維技術又回到阜新創業。“我熱愛家鄉,也看中這裡給我提供的空間和平台。”

阜新市與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通過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研發中心等平台,在技術攻關、項目研發、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累計回歸各類人才243人,氟產業開發區70%的企業由回歸人才挑大梁。

李宮懷,阜新市天琦電子有限責任公司高級工程師,他參與研發的系列產品10個項目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在阜新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檔案庫中,他的名字赫然在列。“我們有專人負責管理人才,他們有任何困難,我們都會第一時間予以協助解決。與先進地區比拼優越條件、優惠政策不是我們的強項,但我們求賢若渴的誠意、重才愛才的決心、廣納英才的胸懷一點兒不差!在有限財力下,拿出最優政策吸引人才、服務人才。”張宇告訴記者。

近年來,阜新市政府先后出台《關於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實施意見》《關於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優惠政策》等文件,在企業搬遷補償、精簡企業注冊手續、稅收減免、創業資助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並給予個人生活補貼、就醫就學等優惠待遇。

阜新市積極改進人才引進機制,提出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駐、但求常來”的柔性引才理念,提出通過項目合作、短期兼職、培訓指導、挂職服務等多種方式,鼓勵人才向產業集群、現代農業和脫貧攻堅等領域流動,而在創新人才評價機制方面,更是提出“評聘向重點行業和基層一線傾斜”的政策。截至目前,阜新人才總量達23.5萬人,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18.4%。

引來一個人才,帶動一個項目,吸引一個團隊,催生一個產業。阜新人的就業“飯碗”端得越來越穩當。

■觀點

保就業,培訓是關鍵

根據《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我國共有262個資源型城市,其中衰退型城市有67個。由於資源開發進入后期,這些城市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民生問題較為突出。

要解決上述問題,找到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再生之路是關鍵。但作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解決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問題往往難以一蹴而就,需要因地制宜、不斷摸索。

從中央政府的層面出發,一方面加強頂層設計,為資源枯竭型城市做好規劃引導,如2017年發布的《關於加強分類引導培育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新動能的指導意見》。另一方面,出台配套政策,引導人才、資本等生產要素流向資源枯竭型城市。

從地方政府的層面出發,則應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創造有利於加快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有利於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的市場環境,同時立足於城市自身的特點、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地培育接續產業。

2001年,國務院將阜新確定為全國第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市,隨后大慶、伊春、遼源、白山等先后被列為試點城市。這些城市中,阜新走上了綠色轉型之路,有的則還在摸索過程中。

當資源枯竭型城市找到接續產業后,做好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工作是關鍵。資源枯竭型城市採掘業佔二次產業的比重往往超過20%,勞動者也以礦工為主體,技能相對單一,易造成結構性失業。

具體而言,一方面可鼓勵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提供盡可能多的培訓服務,支持企業開展職工培訓,並對開展職工培訓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財稅支持﹔另一方面,也可組織一定的公益性技能培訓,廣泛組織動員下崗職工參加培訓,或是採取勞動者自主選擇培訓機構和培訓項目、按培訓補貼標准領取補貼的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鼓勵下崗職工參加培訓。

同時,地方政府還可積極開展創新創業培訓,培養創業帶頭人,帶動一批人員創業就業。

此外,對部分年齡較大、生活困難的人員,則應做好援助工作。政府可開發保潔、治安、護路、管水、扶殘助殘、養老護理等公益性崗位,優先錄用這些人員,同時發揮好社會保障體系的作用,為這些人員提供兜底保障。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 易定紅

(本報記者 李心萍整理)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02日 17 版)

(責編:施麟、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