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能源

引領大洋鑽探國際合作不能單靠有錢、有船

2018年11月09日08:33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引領大洋鑽探國際合作不能單靠有錢、有船

“想要引領國際合作,我們就必須在科學技術和運作能力上也達到國際水平。”8日,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在中國大洋鑽探20年學術研討會上建議,中國學術界應大規模開展未來大洋鑽探科學問題的戰略研討。“建設創新型國家,應在國際學術界有自己的特色、學派和題目。”汪品先強調。

大洋鑽探,是迄今為止深海研究領域乃至整個地球科學研究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國際合作項目。到現在為止,該計劃在全球各大洋已鑽井3700余口,取得岩芯40多萬米,開辟了探索地球深部的途徑,也推動了地球科學的革命性進步。

1998年,經國務院批准,我國正式加入國際大洋鑽探計劃,也就是現在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在研討會現場,中國IODP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回顧了這20年的歷程。從1998年繳納1/6成員費起步,到2013年成為每年繳納300萬美元的全額成員,再到近年來提供了三次大洋鑽探航次的配套經費,我國在大洋鑽探中的貢獻度和國際地位大幅上升。“2014—2017年間,我國有84位科學家上船參加航次工作,佔大洋鑽探船‘決心號’上船科學家總數的15%,這一規模僅次於美國。”

20年來,在南海進行的4次大洋鑽探,也使得南海正在成為世界上深海地質研究程度最高的邊緣海。“我國已在國際深海大洋研究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丁仲禮表示。

中國大洋鑽探的下一步,將往何處去?

按照我國大洋鑽探專家咨詢委員會提出的戰略部署,今年開始的目標,就是讓我國躋身IODP領導層,成為繼美、日和歐盟之后的第四個領導成員。

要在IODP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有兩樣不可少——資金和平台。

中國IODP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同濟大學教授翦知湣介紹,IODP目前每年總投入中,中國投入佔比為4%,歐盟投入佔比約12%,美國投入近三分之一,日本投入近二分之一。“如果中國要進入領導層,在IODP的投入也應隨之增長,可以與歐洲的投入持平,也就是每年投入約1.2億元人民幣。”

在船方面,IODP確實存有隱憂。目前,IODP可用的鑽探平台為美國的“決心”號、日本的“地球”號以及歐盟的特定任務平台,但這三方平台都各有局限性。面對未來大洋鑽探計劃的科學目標,IODP需要新船。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發在會上介紹,該局目前已編制完成天然氣水合物鑽採船(大洋鑽探船)的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李金發透露,天然氣水合物鑽採船(大洋鑽探船)的建造也能為大洋科學鑽探提供平台。這艘船將配備基礎地質、地球化學、海洋科學等9類船載實驗室,實驗室面積3000多平方米,能滿足未來實驗技術發展和科學任務研究需求。“按照計劃,天然氣水合物鑽採船將於2021年下水。”

但是,有了錢和船就萬事大吉了嗎?

汪品先嚴肅地指出,認為有錢有船就自然能引領國際合作,是一種誤區,我們還必須有原創的科學思想和科學問題。“我國亟待在科學和管理層面快速提高。”他指出,根據2017年4月的一組統計數據,全球大洋鑽探航次建議書的建議人中,來自中國的比例僅僅佔到1%。“這和我們想在IODP中實現的地位並不相稱。”

汪品先認為,中國學術界應當開展未來大洋鑽探科學問題的戰略研討。和許多學科不同,地球科學和宏觀生物學容易帶上地區性烙印,地球科學從西歐北美建立,於是海洋地質就帶有嚴重的北大西洋烙印。如果學術界只是從外國文獻找題目,買外國儀器做分析,在外國學報發表成果,就成了科學上的“外包工”。“我國的科技亟待轉型,要找到自己的題目,抓住建設海洋強國的機遇。”汪品先呼吁。(記者 張蓋倫)

(責編:王紹紹、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