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能源

徐英:給油氣田裝上超聲“眼睛”

2019年02月25日08:10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徐英:給油氣田裝上超聲“眼睛”

剛剛過去的那個春節,徐英是在四川東部的丘陵盆地度過的,這已經不是她首次在生產一線過節。

對此,這位天津大學電氣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笑道:“早就習慣了。”

致力於流體流動過程參數檢測技術研究,多年來,徐英去過無數的大漠、山區,如今她開始向遠洋深海進軍。

前不久,由她主持研發的世界首套基於超聲技術的水下濕氣兩相流量測量裝置正式通過中國船級社CCS的認可,將成為我國深海油氣田開發中的關鍵設備。這一成果打破了國外技術壁壘,今年將開始規模化推廣應用。

十余年積累鑄就世界第一

計量是工業生產的“眼睛”,流體流量計量是計量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長期以來,由於氣液流動的時空復雜性,其流動機理和參數測量問題成為國內外的研究熱點和難點。

經過10余年自主研發,徐英的導師張濤教授課題組成功研制出濕氣兩相流量計,無需氣、液分離即可實時計量氣體、液體流量。那時,徐英作為課題組骨干,也參與其中。

2018年7月,徐英課題組研制出世界首套基於超聲技術的水下濕氣兩相流量測量裝置。該裝置在設計壓力、測量精度等關鍵技術指標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被應用於生產后,可大幅降低設備制造成本。

“水下濕氣兩相流量測量裝置是深海油氣田開發中的關鍵設備。它好比家裡用的燃氣表和水表,是現代石油生產中的一種專用計量設備。”徐英說,“在大規模油氣田,石油、天然氣等油氣資源一般是混合在油井內部,如何將兩者的流量分別進行測量?這時水下濕氣兩相流量測量裝置就派上用場。”

深海海水具有高腐蝕特性,其溫度瞬間就會驟變,這些特點都對設備提出了十分苛刻的要求。

在實驗中,深海井開閥瞬間,管道的溫度可能一下子從常溫下降到零下十幾攝氏度,濕天然氣變成了小冰碴,管道甚至有出現冰堵的可能。“這些都是在陸上很難遇到的情況。課題組幾乎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這些試驗,還是很不容易的。”回憶過往,徐英十分感慨。

足跡遍布全國油氣田

“一位四川老鄉曾對我說,女娃子怎麼能到現場呢?但對我和課題組的女同學來說,到現場做實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翻開電腦裡的相冊,徐英指著照片說,這是新疆的沙漠、這是四川山區的油菜花和油氣田……

從33歲正式入行至今,徐英的足跡幾乎遍布全國各地的油氣田。

2008年,徐英帶課題組赴西南油氣田川中氣礦廣安作業區做863項目的第一輪現場試驗。4月20日去調研,后由於5·12汶川地震試驗被推遲了兩個月。7月徐英就又入川調研,並於8月初將首套研制的設備——濕氣兩相流量計運抵現場廣安作業區34井,進行安裝測試試驗。

當時廣安的施工現場條件非常艱苦,工地位於遠離村庄的山區。好在測試結果非常好,氣相誤差隻有1%,課題組的付出有了回報。

“偶爾也有遇到危險的時候。”徐英說,在中石油蜀南氣礦的一次測量中,由於某部件安裝不到位,油氣混合體經密封面噴射出來,緊接著現場傳出巨大的聲響。

當時,徐英帶著學生袁超在現場。徐英立即命令袁超趕緊跑、不許回頭,這個設備她負責斷電關閉。之后,在徐英與值班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現場很快得到了控制。

“開始處理設備時,手都是抖的,但還好,我挺住了。學生必須先走,我要對他們的安全負責。”徐英說。

科研成果要轉化為生產力

還在求學時,導師張濤就對徐英說過,做科研首先要理論基礎扎實,同時要非常重視成果轉化問題。“隻有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使成果轉化落到實處。”徐英說。

最讓徐英感到自豪的成果轉化案例是,2005年珠峰科考隊應用了她課題組研制的浮子流量計﹔后來天宮一號和二號上天時,宇航員氧氣流量測量也應用了課題組的流量計。

“我們反對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科研,那樣的科學技術怎麼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徐英做科研秉承著導師的理念,“這是我們課題組一直傳承的價值觀”。

正是在這種價值觀的指引下,近十年來,徐英的主攻方向轉向了國家重大需求——油氣田井口不分離計量技術,研制成功的濕氣兩相流量計先后在威遠、涪陵、長寧等國家級頁岩氣示范區開展了工業測試和規模化應用推廣工作。(記者 孫玉鬆)

(責編:王紹紹、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