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能源

村子越來越美 日子越過越富

2019年03月08日08: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如何將目標落到實處?代表委員們講述履職經歷,積極建言﹔在廣大農村,鄉親們也在興奮地暢想鄉村振興的美好前景。

會內:

說起村裡這兩年的變化,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普威鎮獨樹村黨總支書記王永蘭代表滔滔不絕,“獨樹村已建成省級無公害雪梨基地6100余畝,發展櫻桃2000余畝、核桃3000余畝,鄉村旅游也發展起來了,2018年村裡接待各類游客1.2萬人次,旅游收入1500萬元左右。”王永蘭代表說:“如今村裡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正逐步變為現實,村民們發展的思維逐漸轉變,積極性日益高漲,村子越來越美,日子越過越富。”

“在‘美起來’的鄉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防止村靚房空。”廣東省汕頭市委書記方利旭代表介紹農村的變化,充滿自豪。通過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澄海蔬菜、潮陽絲苗米等汕頭特色農業產值已佔農業總產值的86%﹔同時,加快發展農村電商產業,全市現有淘寶鎮13個、淘寶村93個,均列廣東省第一位。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農業產業化則是產業興旺的關鍵所在。”把脈農業產業化,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民建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委錢學明委員建議,發展農業混合所有制經濟,將原來的“撒胡椒面”式的各級財政投入到農業領域的補貼扶持資金整合起來,組建農業產業投資基金,注入中央及地方國有涉農投融資平台,再投資入股更多成長性強、發展潛力大的民營農業企業。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興旺,但同時要在引進產業的過程中避免過度開發,保住綠水青山。在雲南省農科院農業環境資源研究所副所長諶愛東委員看來,應充分利用各地農村的資源稟賦,加以精心設計的政策因勢利導,發展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並重的好產業。

長江大學副校長鄭軍委員建議,進一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

“落實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整合各個群體的力量,形成鄉村善治的合力。”湖北省黃岡市市長邱麗新代表說。黃岡正在開展的“紅色頭雁工程”,將村“兩委”換屆工作與能人回鄉創業有機結合,吸引在外務工的優秀青年、畢業大學生回鄉競選村干部,並從機關事業單位選派村級黨組織書記、從退休人員中聘任黨組織書記,培養了一大批合格的鄉村振興帶頭人。去年,黃岡213名在外創業成功的能人當選為村級黨組織書記。

會外:

“脫貧致富,鄉村振興,都是靠干出來的!”在廣東省清遠市重點打造的鄉村振興示范村英德市連江口鎮連樟村,村民陸奕和這幾天一直關注兩會上的涉農話題,他邊在承包地裡忙活,邊干勁十足地說。

為推動鄉村產業興旺,英德市在連樟村舉辦無花果、桑葚種植及加工技術和農產品營銷策略培訓班,看到脫貧致富希望的陸奕和,積極承包土地種植蔬菜、麻竹,還參加技能培訓取得了電工合格証書,“相信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

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同時,陸奕和也有一些擔憂,“現在,農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了,但是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記者平時調研粵北鄉村了解到,校舍、設施等硬件提升並不難,難的是打造高水平的教師隊伍,特別是英語、美術、音樂等相關課程,更是緊缺高水平教師。陸奕和與村民們建議,提高鄉村教師待遇,讓鄉村學校“引得進人,留得住人”。

在剛剛過去的春節,遼寧省盤錦市榮興稻作人家民俗村游客爆滿。榮興街道黨工委書記高賀坤說:“這次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把鄉村振興作為一個重要主題,尤其提到支持返鄉入鄉創業創新,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讓我們備受鼓舞,也堅定了我們的工作方向。”高賀坤認為,實現鄉村振興,需要解決好人才問題和產業融合問題。他建議,要充實基層干部隊伍,同時通過相關政策優惠,引賢回鄉,利用從鄉村走出去的企業家、公務員和知識分子的知識、資源、情懷,充分發揮新鄉賢作用。

高賀坤說,“單純靠農業是富不起來的,農村要振興,必須要走融合發展之路,打造田園綜合體。不能僅僅把鄉村看成是農產品產出的地方,它還應該成為城市的后花園,成為旅游觀光休閑之地,還可以成為城市居民退休養老之地。”

“產業振興靠一家一戶的單打獨斗是不行的,必須走適度規模經營的路子。”湖北省通山縣闖王鎮劉家嶺村村支書陳細慶說,劉家嶺村正在引導農戶流轉土地經營權,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家庭適度規模經營、業主租賃經營等多種土地流轉模式,以發展產業,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

陳細慶認為,通過土地流轉,一方面有效地解決了“有地不想種,想種沒地種”的矛盾,大量撂荒、閑置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土地流轉使農民在流出土地時直接獲得收益,農民以出租形式流出土地,每年每畝可獲得400元的租金收益,流出土地的農民,有的被返聘回去打工,成為農業工人,每天能夠獲得120—150元不等的收入,而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則轉向了第二、三產業,他們的務工收入遠高於自己承包經營的收入水平。

“土地流轉不能簡單停留在換人種地上,而應借此向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轉變,這需要規劃先行。”陳細慶說。

(本報記者賀林平、程遠州、胡婧怡、王明峰、范昊天、邱超奕、劉詩瑤採寫)

《 人民日報 》( 2019年03月08日 15 版)

(責編:余璐、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