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華專利侵權訴訟背后:337調查或深度影響中國光伏頭部企業
繼3月5日,韓國光伏組件制造商HanwhaQ-Cells(下稱“韓華新能源”)宣稱,其已先后在美國、德國,針對中國光伏組件制造商——晶科能源、隆基股份發起有關“嫌侵犯專利權”的訴訟后,3月13日,韓華新能源又如法炮制,在澳大利亞聯邦法院向晶科能源、隆基股份提起專利侵權訴訟,聲稱兩家競爭對手使用其專利太陽能電池鈍化技術來提高產品的性能。
對於這一控訴,晶科能源、隆基股份都第一時間作出了官方回應,其中,晶科能源方面表示,公司認為這些訴訟缺乏技術或法律依據。因此,晶科能源反對韓華的指控﹔隆基股份方面則表示,從技術上看,目前隆基產品與涉案專利採用的技術方法並不一致(專利採用的是ALD技術,隆基採用的PECVD技術)。
3月15日,記者分別致電晶科能源、隆基股份,雙方均表示,就訴訟一事,暫不接受採訪。
不過,一位了解情況的人士向記者介紹,韓華訴訟案或許不像人們想象那麼簡單。“首先,韓華先后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發起訴訟,全面堵截,顯然有備而來﹔同時,借勢中美貿易摩擦,韓華在美國發起的337調查具有立案便利、調查迅速等特點。例如,一般情況下, 法院的專利訴訟是337調查所需時間的兩倍以上。最關鍵的是,如果337調查最終採用了普遍排除令,將會不區分來源地,禁止這一類產品進入美國。最嚴重的情況,可能會殃及整個中國光伏產業。”
PERC技術是目前
產業化程度最高的高效技術
根據公開信息,此番韓華分別向德國杜塞爾多夫地區法院起訴晶科能源和REC Group﹔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和美國特拉華州地方法院起訴晶科能源、隆基股份和REC Group﹔向澳大利亞聯邦法院起訴晶科能源、隆基股份。
韓華所指,被晶科能源、隆基股份、REC Group侵權使用的太陽能電池鈍化技術稱作PERC。
業內人士向《証券日報》記者介紹,從產業技術上來說,PERC技術可以看作是在原有單、多晶普通光伏電池生產線基礎上的技術升級。這一技術可顯著提升電池產品的性能,而在疊加半片、疊片等組件技術后,能大幅提升產品效率,降低度電成本。
此前,曾有相關機構統計,全球PERC產能在2019年有望超過100GW。而如果實現這一增速,則遠超過此前多家機構的預測,與之呼應,2016年底,全球PERC產能約為15GW﹔2017年底,全球PERC產能達34.81GW,在建產能32.89GW﹔預計2019年底,PERC產能將達到90GW,而業內預期2019年-2021年,PERC產能仍將高速增加。
“除了其可大幅提升產品效率外,這一技術產業化如此迅速,還由於它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生產設備,通過有限的工藝環節及配套設備的增加和改進來顯著提升電池產品的性能。”上述業內人士稱,“總體來看,PERC技術是目前最成熟、產業化程度最高的高效技術,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在N型PERT或HJT電池的產能尚未大規模建立起來之前,PERC在電池組件市場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的”。
晶科能源、隆基股份是
P型單晶PERC組件佼佼者
業界公認,P型單晶PERC組件自從2015年大規模進入市場后,取得了巨大成功,幾乎是目前規模擴張最快和出貨最多的電池技術,也是光伏組件企業競爭最激烈的產品方向。
而韓華此番起訴的目標——晶科能源、隆基股份恰恰就是這一產品方向的佼佼者。
近兩年,中國光伏電池與組件技術多次打破世界紀錄,僅2018年,隆基股份便五次突破世界紀錄。而從專利涉及的PERC電池技術來說,隆基與晶科兩家企業在最近的一年多時間裡,八次交疊刷新轉換效率世界紀錄,最新的PERC電池轉換效率世界紀錄為隆基股份在2019年1月16日創下的24.06%。更為關鍵的是,這些紀錄都是用可量產技術實現的,不是實驗室理論環境的產物,很可能在2年之內實現量產。
除了技術競爭力上的領先,晶科能源已經連續兩年成為全球出貨量第一的光伏組件供應商,2018年出貨更是超過11GW,在海外多個國家和市場表現亮眼,尤其美國,已成為主要的海外市場之一。隆基股份則是全球最大的單晶產品供應商,旗下單晶硅片與單晶組件無論產能規模與出貨都位列全球第一位。據了解,在安徽滁州5GW項目投產之后,隆基有望達到13GW組件產能,成為全球最大的組件生產商。加上隆基旗下所有產線均已切換成PERC技術,所以也將成為全球最大的PERC產品供應商。
韓華新能源面臨空前競爭壓力
兩大中國企業是重要對手?
2007年-2010年,Q-Cells一度是全球第一第二的光伏電池生產商,自2012年破產后部分資產被韓華solar收購,2015年與韓華之前收購的Solar one合並,正式成立韓華Q-Cells(韓華新能源) 。
根據公開信息,2013年之后,韓華一直穩定處於全球光伏組件企業第4或第5位,到2018年略有下滑,位列第6。
事實上,韓華正在面臨競爭壓力的上升,尤其是來自於中國光伏的壓力。
2018年,中國光伏遭遇“531”新政后,以晶科、隆基為代表的中國光伏企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海外市場,進一步加大了海外市場擴張力度。而幾乎與此同步,韓華新能源在美國佐治亞州道爾頓的1.7GW組件制造廠於近期投入運營。
具體到美國市場,盡管韓華方面曾公開表示,美國是其一個極其重要的市場,公司正在美國進行重大投資。從2018年美國裝機與產品供應情況看來,美國公司FirstSolar為美國市場最大的供應商,韓華位列第二。排在第三位的便是此次專利涉案的晶科,美國是晶科海外重要的市場之一,這與韓華是極度相似的。
而從數據顯示來看,另一家隆基是2018年美國市場增長最快的企業,按照2019年海外市場60%的目標,隆基在美國還將會有巨大突破。而這一切無疑都令韓華新能源面臨著非常巨大的競爭壓力,尤其是針對其在美國投建的1.7GW組件產能而言。
若調查最終採用普遍排除令
將殃及整個產業
韓華新能源首席執行官HeeCheulKim此前曾經表示:“我們將積極捍衛我們的技術免受侵權。”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區別於在德國、澳大利亞發起的訴訟,韓華新能源在美國申請的是“337調查”,如今,中國已經成為美國“337調查”的最大受害國,在已判決的相關案件中,中國企業的敗訴率高達60%,遠高於世界平均值26%。此番,如果美國ITC通過開展337調查,認定晶科和隆基侵權成立,將採取制裁措施,禁止侵權產品進入美國。
2018年,中美關系巨變,貿易摩擦頻頻,知識產權成為兩國爭議的焦點。
在2001年-2018年的過去十八年中,中國企業涉訴美國337調查產品多種多樣,華為、想等中國知名企業都曾被卷入了337調查。而在這些涉案調查中,中國企業涉案絕大多數的案由是專利侵權,特別是2018年,專利侵權成為中國企業涉案的唯一案由。
在業界看來,從2010年的“雙反”開始,到近期的201調查到301調查,太陽能光伏一直就是中美貿易戰的主要戰場之一。在這種政治形勢下,韓國企業韓華借助政治局勢的變動,除了對中國光伏產業的制約,最重要的是達到打壓競爭對手的目的。
不過,對此,隆基股份曾經在其就此事的官方回應中表示,根據媒體信息初步分析顯示,韓華新能源訴訟使用的專利是通過從其他研究機構經多次轉移購買所得,隻擁有部分專利權的與其他公司共有的專利。同時,該專利族至少已經在歐洲被其他人發起專利無效,專利權穩定性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實際上,受201調查影響,2018年,我國對美國的光伏組件直接出口僅3141萬美元,同比下降了90%以上。但令人擔憂的是,如果337調查最終採用了普遍排除令,將會不區分來源地,禁止這一類產品進入美國﹔同時不僅針對申請書所列產品,而是所有符合產品描述的產品,波及整類PERC產品。綜合看來,韓華針對晶科和隆基的控訴可能不僅僅只是針對這兩家企業。如果按照其邏輯達到禁止目的,紛紛上馬PERC產能的中國光伏企業如天合、晶澳、阿特斯、東方日升等均不能幸免,最嚴重將會波及到整個中國光伏產業。
業界人士甚至認為,韓華此舉是與中國光伏產業為敵。不過,與此同時,韓華恐怕很難放棄中國市場。
據了解,截止2018年底,韓華在中國光伏電池和組件產能各2.5GW,佔其整體產能的20%-30%。其目前在華的員工也在其總員工數量裡佔比相當大。而從市場出貨情況來看,2018年韓華中國工廠的平均開工率達90%左右,全年產量約為2.25GW。同時,根據相關機構測算,韓華在2018年給中國光伏市場供應了超過800MW光伏組件。
此外,韓華集團在中國的業務范圍也並不僅限於光伏產品,還包括材料、化工等,公司旗下三大板塊包括研發、制造、市場等在中國都有布局。(記者 於 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