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電站廢爐8年仍保持原樣 善后處理步履艱難
日本福島核電站廢爐處理是迄今為止最艱難的一項核電站拆除工程,日本政府原計劃用30年至40年時間完成廢爐拆除工作,但時間已過去8年,廢爐仍舊保持原樣,善后處理仍步履維艱。
發生在日本福島海域的東日本大地震已經過去整整8年,日本政府及災區日前紛紛舉辦各種儀式,悼念2萬多名死亡或失蹤人員。災后重建中的道路、住宅等設施已接近完工,但核電站善后處理仍步履維艱。
截至今年1月份,安置受災居民的公營住宅完工率達到98.4%,道路、堤防、土基架高工程完成計劃量的94.5%。但是,真正的災后重建仍面臨很多難題:一是在外避難人員仍達5萬多人,外出避難長期化,但政府制定的避難補助措施即將終結﹔二是福島、宮城、岩手等35個地方自治體中有20個自治體人口減少10%以上,許多災民徹底離開了這些地區,特別是在鄰近核電站的多個村庄,返鄉者均為老年人﹔三是搬入公營住宅的人員中,近兩年發生多起單身老人的孤獨死亡事件,去年一年就有76起。
相比受災居民返鄉,更困難的是核電站善后處理。日本政府決定對福島第一核電站4個機組實行報廢處理。但是,福島的廢爐處理是人類歷史上迄今最艱難的一項核電站拆除工程。2011年3月11日的地震海嘯造成核電站主電源、備用電源全部喪失,冷卻系統停轉,核反應堆失控,最終4個反應堆中有3個發生氫氣爆炸,不僅核電站機房被毀,連核反應堆的壓力容器也被擊穿。福島核電站面臨核廢水、核廢料、核電站三重處理難題。
由於核反應堆壓力容器破裂,核物質無法浸泡在水中,8年來每天靠花洒式噴水為核材料降溫,之后冷卻水又從爐底滲出,已收集包含多種微量元素的冷卻水達110萬噸,到明年底所有儲藏罐將填滿,有關部門曾提議向大海排放,但遭到當地漁民堅決反對。本來福島海域漁業生產在核事故后就遭到了滅頂之災,目前實驗性捕魚隻恢復到以前產量的三分之一,如果百萬噸級核廢水排向大海,無疑將對漁業形成二次打擊。
由於核反應堆發生爐芯融化、核電站發生氫氣爆炸時,核燃料與壓力容器內的金屬設備發生溶解反應,凝結后沉澱爐底,據推測,3個核反應堆的溶解物達到880噸以上。同時,其強輻射使人員無法靠近,東京電力正在研究用機器人手臂遠程操控挖掘。東京電力公司原計劃2020年之后開始清理爐底,但去年以來的探查發現,爐底凝結物堅如磐石,需切割分解才能取出,相關技術尚在開發之中。
日本政府原計劃用30年至40年時間完成廢爐拆除工作,但現在,時間已過去8年,廢爐仍舊保持原樣,就連儲存核電站倉庫池中的1573根乏燃料棒,也比原定計劃延遲了4年,且至今仍無法運出。
在世界核電事故處理中,1979年的美國三厘島核事故未發生爐底泄露,善后耗時10年﹔1957年英國溫斯克爾核事故現場封存,待100年輻射衰減后再行處理﹔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則以石棺永久封存。缺乏地理縱深的日本對福島核事故處理,則要採取全新方法。
目前,核廢料及含核輻射垃圾如何處理也成為世紀難題。根據東京電力公司原定計劃,將在福島當地建設新的保存設施,繼續就地存放,但當地民眾反對聲極高。
不久前,日本原子能規劃委員會委員長更田豐志指出“核災難仍在持續中”。當地電視台採訪了一位兩年前到東電公司就職的年輕職員唯野誠哲,他說自己的畢生事業就是參與拆除福島核電站的進程,自己的夢想是在退休之年看到廢爐工程徹底結束。近來,隨著核電站周邊清污進程推進,福島核電站周圍開始有計劃地接待群眾參觀。一批當地中學生參觀之后也表示,要將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拆除核電站工作當中。
日本處在地震多發的地質結構區域,在政府認定的114個地殼活動斷層中,根據危害程度和發生地震可能性分為4個等級。其中,東北部太平洋海域的日本海溝未來30年內發生7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為90%,日本東南部南海海槽未來地震的最大強度可能達到9級。東京首都圈未來30年內發生7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達到70%。東日本大地震導致的福島核電站泄漏“后患無窮”。對於日本而言,救災與防災是一項長期的重要課題。(記者 蘇海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