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能源

建筑鐵軍實力踐行“中鐵速度”

2019年05月20日08:19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小字號
原標題:建筑鐵軍實力踐行“中鐵速度”

擔負昆明軌道交通1號線西北延長線彌勒寺站施工任務的

中鐵上海局集團六公司建設者奮戰在建設工地。記者 楊宗友 攝

央企如何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找准自己的時代坐標和歷史定位?如何發揮好表率和引領作用,助推國民經濟在新時期實現高質量發展?如何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齊頭並進?

重組於2010年底的中鐵上海工程局是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所屬全資成員企業,注冊資本32億元,總資產227億元,擁有各類施工機械設備3000余台套,年綜合生產能力逾500億元。主營業務包括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市政水務環保、建筑安裝和投資業務等。現有各類資質73項。目前,下轄12個全資子公司、1個分公司、8個區域經營部。

“作為競爭性央企,中鐵上海工程局既傳承了共和國長子的血脈,又吸納了改革開放排頭兵上海大都市帶來的新思想、新思維。在改革發展的過程中,隻有把國家戰略與企業自身發展緊密結合,主動作為,履行社會責任,才能讓使命真正落地。這是初心所在,也是責任使然。”中鐵上海工程局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梁永興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隻爭朝夕

國家戰略“抓好、干好”

國家戰略給建筑央企創造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必須抓好、干好。梁永興介紹:“近年來,中鐵上海工程局瞄准長三角一體化、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等國家戰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優質高效完成。僅2018年在東北就有6條鐵路線投入運營。”

緊跟國家戰略部署,成立以來,中鐵上海工程局先后完成了大西、渝黔、昌贛、蒙華、滬通、成貴、哈佳、哈牡、濟青、徐鹽等國家重點鐵路項目。過程中,他們以“隻爭朝夕、時不我待”的精神,全力拼搶各大節點,確保了工程如期優質完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梁永興看來,“水務環保行業的興起與發展,恰恰彰顯了國家在建設綠色生態領域建設的實力與擔當,也為建筑施工企業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作為國內水務環保施工領域的領軍企業,一路圍繞綠水青山不斷發展壯大的中鐵上海工程局市政公司,目前已躋身上海、雲南、安徽、湖北、廣東、江蘇等全國20個省市60多個城市的固定市場。建設水廠80多座、污水廠120多座,成為國內名列前茅的現代化水務環保骨干企業。其承建的上海市白龍港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工程是國內目前建設在軟土地基上單體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雙向有粘接預應力蛋形消化池工程,總體規模在亞洲乃至世界位居第一。其中,工程的八座卵形消化池單體容積12300立方米,最大直徑25米,項目建成后對白龍港每天處理200萬立方米污水中產生的污泥進行濃縮、消化、脫水和干化,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更好地保護了黃浦江和長江的水環境。

緊跟國家“美麗中國”政策導向,近年來,中鐵上海工程局不斷加速產業鏈延伸,落子“綠水青山”,將環保產業作為實現企業社會價值的重要載體,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國家各大城市積極參與污水治理、黑水河治理、垃圾場修復、城市管廊、海綿城市等領域,成為建設“美麗中國”,助力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

科技強企

“上海制造”C位出道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梁永興表示,“從國家戰略要求來看,科技創新是國企必須肩負的重要責任。從國企自身發展需求來看,科技創新是國企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

作為國家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自成立以來,中鐵上海工程局堅決貫徹落實國家戰略和意志,把科技創新擺在了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的戰略支撐位置,瞄准水務環保、軌道交通、橋梁施工等領域,全面開展技術攻關,企業核心競爭實力顯著增強。

目前,中鐵上海工程局在水務環保領域掌握了超大直徑、超長距離機械頂管、新型卵形消化池等核心技術。其承建的上海白龍港南線東段6標工程,以國內首個採用DN4000鋼筋混凝土頂管和“S”型頂進施工的超高難度,引領國內超大直徑頂管技術之潮流。

在軌道交通領域,中鐵上海工程局也不斷尋求新突破。其研發出城市地鐵專用的“電子正火產品”——電子正火車,大幅提高了行業施工生產速度。發明的鋪軌機已實現了由第三代向第四代、有軌向無軌大步邁進﹔研發的HHPGL-Ⅱ型鋪軌機,變跨時間相比Ⅰ代產品從2天縮短至3個小時。

憑借“超級技術”,中鐵上海工程局在橋梁施工領域打出了“上海制造、中國驕傲”的名片,完成了柳州雙擁大橋、晉陝黃河特大橋、柳州官塘大橋等一批超級工程。其中,全球第一大有推力鋼箱拱橋——官塘大橋,在中拱段提升施工過程中,67.27米的整體提升高度、262米的拱肋跨徑、5885噸的整體重量等三項指標均創下了“世界第一”的紀錄。面對“史無前例”的高難度提升,技術團隊專門設計了與大橋比例1:10的模型,先后進行了十余次中拱段整體提升模擬試驗。研發了“危大工程信息監測指揮系統”,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對吊裝過程中的中拱段進行全時段全方位監測,最終有效確保了整體施工安全。

裝配式建筑是國家大力發展的新興產業,被稱為“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具有節能、節材、節地、低碳、環保等優勢。作為全國裝配式建筑發展排頭兵,上海一直被其他地區當作學習典范。在上海S3公路橋梁施工過程中,中鐵上海工程局全面推行這一做法,僅用107天的時間,便完成了高架橋梁的建設任務,創造了高速公路高架橋梁工程“當年開工,當年通車”的奇跡。目前,這一誕生於上海的“裝配式”建筑技術經驗正“走出上海,走向全國”,並成功復制推廣應用到京雄鐵路建設及沈陽、南通等區域項目建設中,讓綠色施工、綠色效益成為建筑施工主色調。

梁永興介紹,“十三五”期間,中鐵上海工程局將建造5個科創中心,目前,城軌、水務兩個中心已落成,成為中鐵上海工程局依托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平台研發的“一種有關鋪軌機行進過程自動變跨裝置”已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鋪軌機的核心技術之一﹔研發的盾構法施工聯絡通道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應用於蘇州管廊施工的超大規格矩形頂管技術被譽為國內第一頂﹔研發的“綜合管廊全斷面模塊化施工技術”已成功應用於上海鬆江南站管廊研究試驗段工程,總結形成的《綜合管廊全斷面液壓收放內模台車施工工法》《綜合管廊鋼筋移動台架現場加工施工工法》,成為國內地下綜合管廊全斷面模塊化施工的重要指引與規范。

主動擔當

扶貧濟困“授人以漁”

“項目快結束了,你們真的要離開了嗎?離開前一定要來家裡吃頓飯!”這是東格項目附近村民對筑路人說的一番話。

在梁永興看來,“修路,搞工程,就是要造福於民。修路不僅修的是路的本身,也要教會其脫貧致富的理念和本領。既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

作為央企,中鐵上海工程局在優質高效完成施工任務時,始終不忘央企的責任與擔當。筑路修橋、捐資助學、精准扶貧、關愛老人,所到之處均留下了中鐵上海局敬民、親民、愛民的身影。

雲南省拖布卡鎮,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部分群眾觀念落后,“就業問題”成為當地的人的老大難。為了幫助附近村民解決就業問題,中鐵上海工程局提供崗位267個,人均月工資超過了5000元。這一舉措給閉塞多年的小山村帶來了絕佳的脫貧致富良機,實現了他們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門口就能“安居樂業”的夢想。

銀西鐵路地處陝甘寧革命老區,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戰場。沿線附近的趙庄村是當地“挂了號”的省級貧困村。在了解到當地水源匱乏和老百姓對“甜水”極度渴望后,中鐵上海工程局投入了130余萬元,下鑿1180米,終於打出來如甘泉一般的好水。通水之日,全村百姓奔走相告,端瓢抱盆,搶著接水,場面蔚為壯觀,不少村民更是當場熱淚盈眶。從此,當地靠天吃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精准扶貧不能隻靠“輸血”,更要想方設法“造血”。在銀西八標,沿線村民彭德玉是全縣的精准扶貧對象。在實地走訪彭德玉家庭之后,得知彭德玉大兒子具備特殊上崗技能,項目特意對他進行再學習、再培訓,最終給他安排了“工地電焊工”的職位。如今,每月五六千元的收入大大減輕了家庭負擔,彭德玉一家也順利實現脫貧摘帽。

央企的責任不僅表現在扶危濟困,愛心幫扶,也表現在國家重大災難發生時不講條件、不計代價的主動擔當。

成立以來,中鐵上海工程局先后參與了雲南魯甸地震、天津大爆炸、四川資陽特大洪水等重大自然災害的緊急救援和南昆、桂壩、昆河、滬蓉、東格等數百起鐵路、公路的緊急突發搶險任務,用實際行動履行了使命擔當。

動真碰硬

建筑鐵軍“以業績論英雄”

建筑施工是流動性大、野外作業時間長、環境條件差、勞動強度大的行業。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最大程度凝聚起廣大職工患難與共、奮勇向前的力量,打造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建筑鐵軍?

在梁永興看來,就是戰無不勝的“鐵軍文化”和賓至如歸的“家文化”。二者代表了中鐵上海工程局企業文化的兩個側面。一剛一柔,剛柔並濟,在互補交融中釋放出強大的磁場引力。

對於一個年輕的企業來說,鐵的精神首先就表現在班子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的“錘煉”上。成立至今,中鐵上海工程局黨委陸續推出了人才引進、領導班子建設、干部監督管理、后備干部管理等15項“針對領導干部”的制度辦法,為全局領導人員的能力素質建設和選人用人導向提供了明晰的制度遵循。

“鐵面無私、動真碰硬,以考核評優劣,以業績論英雄。”

中鐵上海工程局加大對子分公司及項目部負責人的業績考核和薪酬兌現力度,把超額生產、超額營銷和信用評價等關鍵指標納入業績考核體系,並與其收入挂鉤。如果超額完成考核指標,即予以重獎。若未完成,即嚴厲問責,一票否決。以所屬市政公司為例,2017年該公司負責人拿到了建局以來最高年薪近130萬元的兌現﹔在華海公司,南昌市沿江北大道快速路項目部負責人也拿到了100多萬元的超額兌現。

堅持業績導向,更要敢於動真碰硬。八年多來,中鐵上海工程局黨委調整充實領導人員600余人次,提拔238人次,推薦9人進入股份公司二級企業領導崗位,1人進入股份公司高管崗位。各單位領導班子結構持續優化,整體功能不斷增強,領導干部能力素質明顯提升。

如果說,鐵軍精神是逆境中催人奮進的剛性約束,那麼賓至如歸的“家文化”足以讓工程人在異域他鄉感受到企業大家庭的溫暖。

在中鐵上海工程局滬通鐵路項目部,院內紅瓦白牆、綠樹成蔭,水泥地面干淨平整,花壇裡棕櫚樹郁郁蔥蔥,石子鋪成的小路蜿蜒而過。如果不是門口項目名牌,很難讓人相信,這裡竟是鐵路工地。

在梁永興看來:“建項目就是建家。”為了能讓員工更好地融入企業“大家庭”,從2014年開始,中鐵上海工程局就推出了“家文化建設指導意見”,確定了以“陽光、勤勞、平安、富裕、溫暖”為核心的建家目標,助力“家文化”在基層一線落地生根。隨后,相繼推出了“職工小家”有形(標准)化建設、工程項目部“職工小家”建設系列指導意見,統一規范了新建項目駐地建設的整體風貌、形象元素和設備設施等,明確了“家文化”建設落實在工程項目的25項重點工作。

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不讓一個困難職工掉隊。2017年2月,針對部分員工因病致困、因災致困的難題,中鐵上海工程局黨委出台了“精准扶貧”計劃,制定了《困難職工精准幫扶實施辦法》,決定每年出資100萬元用於資助困難員工,對每個困難家庭給予每月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幫扶救助。共有58名困難員工,成為精准幫扶的對象。

在中鐵上海工程局,共享發展成果的不只是自己的員工。梁永興表示:“農民工群體是我國建筑行業發展的基礎,也是建筑企業重要的依靠力量。中鐵上海工程局現每年帶領近農民工20萬人,參與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數百個。在企業發展的同時,也要讓他們在物質收入上得到實惠,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49歲的胡高生,10年前只是協作隊伍裡的一名普通農民工。2008年,他跟著協作隊伍第一次參與地鐵項目建設。沒有突出技能的他,每個月工資隻有1500元。2011年以來,先后參與中鐵上海工程局承建的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9號線、14號線項目的建設。在項目部領導的言傳身教、悉心指導和重點培養下,經過兩年多的學習與實踐積累,老胡已成為15號線“響當當”的安監主力,也成為中鐵上海工程局的一名正式員工。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鐵上海工程局將秉承家國情懷,牢記“增強國力,改善民生”的責任使命,在服務國家、綠色環保、科研開發、扶貧攻堅中作出更多的積極貢獻,努力為建筑施工行業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自己的智慧。(記者 陸文軍)

(責編:王紹紹、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