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能源

三院士聚昆話產業發展新方向

地熱能源利用不容忽視 可再生能源新技術需要突破

2019年06月20日08:36 | 來源:昆明日報
小字號

6月16日,在雲南省綠色能源國際論壇(2019)上,來自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3位院士,圍繞綠色能源領域的多個議題、多個角度展開新技術、新應用、新方向的探討和展望。

地熱能源利用不容忽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集團原副總經理曹耀峰介紹,地熱能是指能被人類所利用的地球內部的熱能,具有總量豐富、分布廣泛,綠色低碳等特點。2017年,我國《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印發實施,這是我國歷史上首次頒布地熱開發利用的專項規劃,也是我國地熱產業發展的裡程碑事件。

目前,距地表2000米內儲藏的地熱能為2500億噸標准煤﹔全國地熱可開採資源量為每年68億立方米,所含地熱量為973萬億千焦耳。現在的主要形式為地熱直接利用(如,溫泉)、地熱發電和干熱岩﹔利用規模上,目前我國位居世界首位,並以每年近10%的速度穩步增長。

曹耀峰表示,“十三五”期間,地熱還將大量替代標煤,這將極大減少碳排放。在產業布局中,正推動示范工程帶動區域發展。目前,形成了以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等地熱供暖(制冷)案例,充分証明了地熱項目規模不斷提升的現狀。

不過,地熱能的發展也面臨許多挑戰。比如,地熱管理體制機制的建立健全、完善立法機制、明確責任主體等。

可再生能源應用新技術需要突破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譚天偉以《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補驅動綠色生物煉制》為主題發表的演講中提出,生物煉制能夠將生物轉化為一系列產品和能源的可持續過程,產品包括食物、飼料、材料和化學品,能源包括電力、燃料和熱力。可再生能源電力、熱能與生物煉制過程具有較高匹配度,諸如太陽能蒸汽驅油技術、可再生能源用於生物質煉制熱能供應,以及二氧化碳固定和還原提供驅動力,聯合利用可再生能源進行鄉村地區供暖、供能等,這對助力鄉村地區能源平衡具有積極意義。

但是,化學工業和生物質煉制過程同樣需要消耗能源。因此,譚天偉表示,可再生能源應用新技術需要突破,以推動高效儲能載體和儲能技術的開發,可構建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補系統模式和生物煉制系統耦合。其中,太陽能作為可再生能源應用的一個重要分支,已經在低溫熱應用領域實現了規模化發展,高溫熱利用主要應用於熱發電。

創建能源有序轉化新方法

能源問題是當前世界各國所面臨的重要問題,是基礎學科也是前沿學科,與國家戰略休戚相關。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郭烈錦表示,通過能源有序轉化這一基礎科學研究,可以創建能源有序轉化的新理論與新方法,實現能源科學的跨越式發展,並推動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將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為此,郭烈錦在當天《能源,“有序”轉化,回歸自然》的演講中,從一次能源生產、能源加工轉化、能源環保節能、能源裝備制造等方面,對現有能源行業產業鏈情況,以及能源清潔高效利用面臨的科學和技術挑戰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同時,圍繞“能源有序轉化”系統講述了能源交叉和集成創新的構想,並以煤炭超臨界水制氫、太陽能—制氫及碳氫燃料為示例,展示了“水—空氣—能源”的創新方向和路線。

聲音

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合作局處長申洪:

推動構建東南亞能源互聯網

“能源清潔發展與轉型是東南亞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合作局處長申洪日前接受本報採訪時說,為應對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東南亞需要加快推動能源轉型,構建東南亞能源互聯網,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地區能源電力需求,這符合區域共同利益。

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成立於2016年,是由致力於推動世界能源可持續發展的相關企業、組織、機構和個人等自願組成的國際組織,也是中國在能源領域發起成立的首個國際組織,其宗旨是推動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經過三年的發展,合作組織會員首超600家,數量達到602家,遍及5大洲85個國家和地區,並在全球設立7個區域辦公室和36個聯合辦事處,國際影響力、行動力顯著提升。

東南亞作為世界第三大人口區域、第六大經濟體,是當前世界最活躍的經濟中心之一。地理上,向南毗鄰大洋洲,東西分別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亞洲和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數據顯示,2015年東南亞地區有1.07億無電人口,在部分國家和地區,仍大量使用柴薪,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面臨巨大挑戰。同時,東南亞區域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增長。2015年東南亞地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14億噸,較2000年增長87%。

上述組織認為,推動世界能源轉型,就是要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全球能源互聯網的實質是“智能電網+特高壓電網+清潔能源”,是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大范圍配置、高效利用的重要平台。

申洪表示,構建東南亞能源互聯網,是東南亞清潔能源發展的關鍵。構建方式可以是集中式和分布式並舉,滿足多樣化供電需求。其中,集中在印尼加裡曼丹島、泰國、柬埔寨和緬甸建設4個太陽能基地,在緬甸、泰國、越南、印尼加裡曼丹島沿海建設6個風電基地,總技術可開發量2200億千瓦時。在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湄公河和加裡曼丹建設大型水電基地,技術可開發量約1.2億千瓦。分布式開發為解決無電人口,在位置偏遠、人口稀疏的海島等地區,利用分布式電源迅速提高電力可及率。

按照雙邊、多邊、次區域、區域分階段構建東南亞電網,建設成為連接中國、南亞的樞紐,為實現東南亞電力市場和能源共同體提供基礎支撐。預計到2035年,各國通過雙邊、多邊互聯,初步建成東南亞區域電網,形成中南半島、馬來群島西部、馬來群島中部、馬來群島東部四個次區域電網,實現區域內電網互聯互通。為實現這一目標,申洪建議東南亞地區各國聯合開展跨國規劃研究,推動跨國合作﹔開展能力建設和信息共享﹔積極開展示范項目,促進投資,落實區域能源互聯網發展規劃等。

在“一帶一路”建設框架下,中國已與越南、老撾、緬甸等多個周邊國家實現輸電線路互聯與電力交易。(記者廖興陽

(責編:杜燕飛、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