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能源

綠電15日:青海創出低碳樣本

2019年06月26日08:33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6月9日零時至6月24日零時,青海全省連續15天360小時全部使用風、光、水可再生能源供電,實現了生產生活用電碳的“零排放”。

從“綠電7日”到“綠電9日”,再到今年的“綠電15日”,在能源綠色轉型路上,青海以生動實踐詮釋綠色發展理念,倡導綠色生活,為全國乃至世界能源革命提供了一個樣本。

綠電實踐:“小步快跑”的低碳創新探索

青海湖畔,27年前,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支持下修建了一座4千瓦光伏電站。如今,距此幾十公裡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上,一排排泛著藍光的光伏發電板鱗次櫛比,一直綿延至天際線。

光影斑駁,見証了青藏高原新能源產業崛起之路,折射出三江源頭對綠色夢想的孜孜追求。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是黃河、長江和瀾滄江發源地。豐富的水電資源和太陽能、風能資源以及大面積荒漠化土地資源,賦予青海得天獨厚的“綠電”條件。

近10年來,青海新能源裝機以平均每年100萬千瓦的速度增長。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新能源年均增速達58%,成為國內新能源發展的“領跑者”。

青海省能源局局長車軍平介紹,截至2018年底,青海可再生能源裝機、發電量佔比均超過了86%,清潔能源裝機超過2500萬千瓦,其中新能源裝機1229萬千瓦,已超過水電成為第一大電源,集中式光伏裝機956萬千瓦,居全國第一。

風力、光照時有時無,忽大忽小,很難變成穩定的能源,而且大規模風、光電站因需要大面積土地而多建在遠離城市的地方。如何才能把這些被視為“垃圾電”的新能源,穩定安全地輸送到城市能源消費中心?

面對清潔能源外送難、調控難、消納難“三難”和電壓支持不足、市場機制不足、共享參與不足“三不足”問題,青海一方面提升和完善既有電網結構、加快新建各等級電壓輸電線路,一方面持續開展新能源消納技術攻關,逐漸形成了基於能源大數據和智能調控技術的互聯互通清潔能源輸配送支撐體系。

“近年來青海累計建成110千伏以上輸電線路近2萬公裡,實施農網改造項目600多個。同時,通過能源大數據平台極大提升了電網調度水平,利用水電資源優勢彌補光伏、風能電力不穩定缺陷,形成了水、風、光多種能源優勢互補。”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調控中心主任方保民說。

優良的電力能源結構和日益提升的堅強智能電網,為清潔能源的穩步發展提供了支撐。2017年,首次實現連續7天全清潔能源供電,2018年實現“綠電9日”,加上此次“綠電15日”,青海已經連續3年刷新“綠電”紀錄。此前,全球僅有葡萄牙分別在2016年和2017年實現連續不超過一周的“全綠電”供電。

“從7天、9天,到15天,不僅僅是時間延長,‘綠電’實踐的背后,是建立一套能源綠色發展系統、評價標准和推廣路徑的艱辛探索。”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總經理祁太元說,綠電實踐的動力,來自發展理念的更迭、產業技術的創新,充分體現了青藏高原在綠色發展中因時而變、因變而興取得的成效。

如今,在荒漠化土地資源豐富的柴達木盆地和共和盆地,青海已經建立起兩大規模並網新能源基地﹔在城鎮和農牧民聚居區,利用屋頂、廠礦企業建筑牆面等空間,分布式光伏電站也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生長”。

低碳生活: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無污染、可再生的新能源就在我們身邊。大家看教室裡的太陽能電燈。”科普課教師問少軍按下手中的開關,教室一角的燈泡瞬間點亮,“太陽光照射光伏板,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燈泡就亮了。”

“全國低碳日”,在西寧市西關街小學五年級4班,一堂別開生面的低碳生活科普課讓同學們興趣盎然。

“我家有太陽能熱水器”“我見過草原上用來發電的大風車”“如果風小了風力發電機是不是就不發電了?” “節約用電不是最環保嗎?”新能源走進了課堂,也點亮了同學們對綠色電力的好奇。

從草原到城市,從鄉村到社區,能源綠色消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扎陵湖鄉瑪拉驛村,聽力存在障礙的貧困戶尼瑪才讓帶著記者來到自家院子,指著房頂的光伏板豎起了大拇指。

2018年10月12日,瑪多縣4.4兆瓦光伏扶貧聯村電站正式並網發電,太陽光不僅給尼瑪才讓家帶來了照明、取暖用電,而且通過出售富余電量,人均增加年收入約3000元。

青海省能源局提供數據顯示,青海全省光伏扶貧規模已經達到721.6兆瓦,覆蓋39個縣、1622個貧困村,惠及68086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清潔能源溫暖了世界屋脊,也照亮了高原群眾的脫貧之路。”車軍平介紹,從能源消費結構來看,青海近年來呈現出煤炭和汽油消費趨緩、清潔能源電力消費增速回升之勢。

“司空見慣了萬家燈火,卻很少關注電到底來自燒煤,還是來自水、風、光。我們習慣抱怨霧霾天氣,卻不太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用電習慣。”在西寧的“綠電嘉年華”活動中,一位體驗單車發電榨果汁的市民深有感觸地說,以后洗衣服要盡量在白天,因為洗衣機用的是太陽能的電。

啟動“綠電嘉年華”,推廣低碳生活理念﹔實施三江源清潔蓄熱鍋爐供暖“綠色套餐”﹔利用價格杠杆促進新能源消納﹔推出每天減免一度電費的“綠電紅包”和綠電抽獎活動,讓廣大群眾深度參與“綠電”行動……

“全民生態課堂”在不斷拓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倡導愛護自然的綠色價值觀,讓生態這個青海“最大的價值、最大的責任、最大的潛力”,融匯成深刻的生態情懷。

青海低碳發展實踐,是我國落實《巴黎協定》減排目標、推進能源綠色轉型的一個縮影。據國家能源局副局長綦成元介紹,2018年,我國清潔能源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22.1%,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14.3%,煤炭消費歷史性地下降到60%以下。

能源革命:讓生態文明之路行穩致遠

生態文明之路,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從‘綠電7日’到‘綠電9日’,並非在完全關停火電的基礎上實現,而是不斷將火電出力壓到最低。”方保民說,在全清潔能源供電期間,火電電量全部通過市場交易方式外送至浙江、陝西等地消納。

據介紹,2017年“綠電7日”期間,青海300萬千瓦的火電裝機中,實際出力隻有64萬千瓦﹔2018年“綠電9日”期間,火電實際出力又降低了22%﹔“綠電15日”,火電實際出力不到“綠電7日”的三分之一。

“全清潔能源供電涉及發電、輸電、用電各環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現有能源結構和技術條件下,基於電網安全,火電作為常規電源還必不可少。”祁太元說,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我們必然會離“零化石能源”越來越近。

堅持綠色發展,唯有深入推進能源消費和能源供給革命,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6月13日,在青海清潔能源發展國際高峰論壇上,業內專家指出,青海清潔能源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發展中的新矛盾,需要在實踐探索中不斷破題:一方面是能源結構性矛盾突出,光伏、風力等新能源快速發展,但具有良好調峰特性的抽水蓄能、地熱、頁岩氣等新能源開發不足﹔另一方面是電網與電源建設實現同步、協調發展難度較大,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能源深度融合發展的模式尚未建立。

“今年,國家電網青海省電力公司首次發布綠電指數,並計劃常態化發布。此舉就是想通過建立量化評價全社會電力清潔化程度的方法體系,推動解決能源清潔轉型過程中的新矛盾。”祁太元說。

青海首次發布的綠電指數體系,包括綠電開發、綠能共享和綠色生活3個評價維度的31項基礎指標,涵蓋電力生產、傳輸、消費全過程。根據這一指數評價,青海當前依然存在單位GDP能耗偏高等問題,電氣化水平和低碳消費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2018年,青海創建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獲批,國內首個新能源大數據平台在青海建立,首條專為輸送清潔能源而建的特高壓輸電線路——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開工建設……追逐“全綠電”之路,依然在不斷探索中前進。

車軍平介紹,2018年以來,青海出台了一批清潔能源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以清潔能源示范使用為目標,持續推進清潔能源產業優化升級,加快能源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變革,青海將積極打造“電力特區”。

青藏高原,特殊的生態地位,決定了這裡的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中國能源行業正處於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清潔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正在規模化快速發展,正在從補充化石能源供應的階段,逐步進入到大范圍增量替代、區域性存量替代階段。”綦成元說,綠色發展就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青海正在發揮著清潔能源的示范引領作用。(記者 陳凱、駱曉飛、王金金)

(責編:杜燕飛、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