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世界對話 促地熱騰飛 第十一屆中國國際地源熱泵行業高層論壇在京舉行
專家:我國地源熱泵產業走在世界前列 但干熱岩開發需謹慎
人民網北京8月27日電 (記者 杜燕飛)日前,2019第十一屆中國國際地源熱泵行業高層論壇暨第六屆中國國際地熱能技術與裝備展覽會在京舉行。此次大會以“與世界對話,促地熱騰飛”為主題,以實現地熱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資源效益、環境效益的協調有序發展為宗旨,旨在探索地熱能開發利用的商業化投資經營模式,推動我國地熱能產業走向科學化、高端化、智能化。
第十一屆中國國際地源熱泵行業高層論壇在京舉行
地源熱泵是陸地淺層能源通過輸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電能),實現由低品位熱能向高品位熱能轉移的裝置。上世紀80年代,我國一些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始對這一技術進行專題研究,並派學者前往美國、瑞典、德國等地學習考察。1995年,我國北方部分地區試點應用地源熱泵技術進行工民用建筑的冬季供暖、夏季供冷。21世紀以來,地源熱泵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中國地源熱泵產業也呈現出高速發展態勢。
中國地源熱泵產業聯盟理事長、地源熱泵雜志社主編方肇洪指出,從開始學習模仿,到現在有一些自主的創新,中國地源熱泵行業整體,無論從研發到應用都走到世界前列。到2015年中國地熱的利用量、地源熱泵裝機容量、利用的能量都走在世界第一。
“這主要得益於三方面原因,一是地源熱泵技術更加重視環境保護,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二是政府對地源熱泵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三是聯盟凝聚行業力量,形成合力促進了應用推廣。”方肇洪表示。
但國家地熱中心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源熱泵產業聯盟名譽理事長曹耀峰坦言,地源熱泵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一些問題,比如產品的同質化競爭、監管不嚴、標准雖然已經啟動但是總體上還是滯后的、人才培養跟不上現在發展的形勢等,制約了行業健康發展。
“如何規范、如何管理,通過今天這樣一個平台,可以與業內的專家、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機構在標准編制、產品購銷、技術服務、人才培養方面有更多的合作和交流,來共同的推進地熱行業持續的健康發展。”他說。
對於我國干熱岩的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源熱泵產業聯盟名譽理事長汪集旸表示,目前業界討論比較激烈的干熱岩發展應持謹慎態度。“干熱岩開發需求是第一位的,開發難度極大,成本極高,投入產出比實在太低,回報周期太長。作為國家來講,投入一定的精力、財力是值得的,但是不能遍地開花,我們已經有兩個干熱岩世界項目,足矣。地熱還要做社會科學,特別要做地熱經濟學,投入產出比要最高。”汪集旸告訴記者。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地熱能中心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地源熱泵產業聯盟名譽理事長曹耀峰也認為,不希望干熱岩遍地開花,一些概念不要往干熱岩上靠。
曹耀峰表示,自青海共和盆地發現干熱岩以來,國家主要在理論和試驗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鑽探工作主要是干熱岩的溫度、分布范圍等做了一些基礎參照,壓力改造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但總體上,世界干熱岩EGS開發也仍處於試驗和示范階段,還沒有一個商業化。
中國地源熱泵產業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鄭克棪表示,我國地熱走向世界,要在世界頂層有話語權,把我國地熱發展內容介紹給全世界。目前,我國積累了雄厚的基礎,有了碩大的產業隊伍和技術儲備,可以依靠國家的政策優勢支持,做好規劃,積極投入。近年來,我國地熱發展迅速,整個行業需要團結努力,助推我國地熱攀登世界更高峰。
中國地質調查局淺層地溫能研究與推廣中心主任、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能源處處長李寧波表示,發展地熱能有三個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農村煤改、城市舊改、新建區域,從應用的場景上更復雜更難,需要攻堅克難,投入一些研發。
據悉,大會組織了地熱能清潔供暖可持續發展分論壇、地源熱泵技術創新與清潔供熱分論壇、地熱尾水回灌技術分論壇、第四屆中國干熱岩發電及中深層地熱供暖技術高峰論壇等4個分論壇。同期舉行了第六屆中國國際地熱能技術與裝備展覽會,集中展示了我國在地源熱泵、中深層地熱能、地熱發電裝備與及技術的最新成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