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能源

70年我國鋼鐵工業之路:從生產弱國到世界第一

2019年09月09日08:50 | 來源:人民網-能源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9月9日電(記者 杜燕飛)9月7日,鋼鐵行業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召開。記者從座談會上獲悉,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鋼產量從1949年的15.8萬噸發展到2018年的9.28億噸,佔世界鋼產量的比例從1949年的不足千分之一到2018年的半壁江山,我國已由鋼鐵弱國變成世界鋼鐵生產第一大國。我國鋼鐵行業有力地支撐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造福人民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鋼鐵行業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座談會現場。 人民網記者杜燕飛攝

回顧歷史:70年來我國從鋼鐵生產弱國到世界第一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高祥明表示,鋼鐵工業是重要的基礎原材料產業,中國的鋼鐵工業是伴隨新中國繁榮強盛而發展壯大的。新中國成立時的1949年,我國鋼產量隻有15.8萬噸,不足當時世界鋼產量的千分之一,缺鋼少鐵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性重大問題。黨和國家把鋼鐵工業作為實現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重大戰略支撐,下大力氣發展鋼鐵工業。

高祥明介紹,“一五”計劃時期,國家把156項前蘇聯援建項目的近一半投在鋼鐵上,通過系統建設,形成了完整的鋼鐵工業體系。經過30年的發展,到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我國粗鋼產量超過3000萬噸,佔世界鋼產量的比重4%,居世界第5位。

改革開放后,中國鋼鐵工業迎來了歷史上發展的黃金時期。1996年鋼產量突破1億噸,成為世界第一鋼鐵大國。從2003年起,又相繼跨越了若干個億噸的大台階,2013年突破8億噸,2018年突破9億噸,佔世界鋼產量的50%。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經累計生產了121.8億噸鋼。其中改革開放以來共生產了114.6億噸。2006年實現鋼材淨出口以來至2018年底,共淨出口鋼材折合粗鋼7.1億噸,用於國內的鋼70年累計達114.7億噸。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鋼產量的增長、品種的豐富、質量的提升,有力地支撐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說,鋼鐵工業的發展壯大,為新中國走向繁榮富強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人民生活改善創造了重要條件,我們鋼鐵人應當為之驕傲和自豪。”高祥明表示。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顧問吳溪淳感慨道,沒有這些鋼,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就不可能由1949年的8.3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39平方米。沒有這些鋼,就沒有已達到的近60%的城鎮化率。沒有這些鋼,就沒有13.1萬公裡的鐵路特別是3萬公裡的高速鐵路和486萬公裡的公路和14.35萬公裡的高速公路,就不可能有已經建成的超過6000公裡的城市軌道交通,就不可能有230多個民航機場,就不可能年產2900萬輛汽車,也不可能成為全球第一造船大國和全球第一家用電器制造大國、工程機械制造大國、發電和變電設備制造大國,全球第一的制造業大國,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展望未來:我國鋼鐵智能制造“五化”發展大幕開啟

展望未來,鋼鐵工業既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也面臨嚴峻挑戰,建設更高水平的鋼鐵強國,任重而道遠,需要不懈奮斗。

“當前必須重視鋼鐵產業組織結構調整,加快提高產業集中度。組織結構調整是我國鋼鐵產業各種結構調整中最具全局性、根本性的調整。當前正是產業布局調整和提高產業集中度的企業組織結構調整與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各種准備相結合的最佳時期。”吳溪淳認為。

近年來,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圍內快速發展,對產業發展、分工格局和推動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帶來重要影響。我國鋼鐵工業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鋼鐵智能制造發展,是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保障,是實現轉型升級的突破口。

會上發布的《中國鋼鐵智能制造發展前景展望——鋼鐵未來夢工廠》認為,當前以先進裝備、先進材料、先進工藝有機融合的工業制造技術,以智能傳感器、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大數據與雲計算為核心的智能化技術群,以及第五代移動通信、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技術,將形成推動鋼鐵智能制造發展的“三駕馬車”,其迅猛發展必將給鋼鐵產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轉變,推動鋼鐵智能制造“五化”(環保智慧化、制造智能化、產品綠色化、產業生態化、企業人本化)發展和智能“鋼鐵未來夢工廠”的逐步實現。

報告指出,到2035年,鋼鐵智能制造取得重大突破,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主要領域、主要環節得到充分有效應用,業務流程優化再造和產業鏈協同能力顯著增強,重點企業實現設計研發創新能力、生產集約化、綠色環保和管理現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與會專家認為,鋼鐵工業要充分把握新一代信息技術帶來的產業革命契機,將智能化融入鋼鐵制造和運營決策過程中,做到“精准、高效、優質、低耗、安全、環保”,全面提升發展水平,實現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

(責編:杜燕飛、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