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能源

楊裕生:花甲之年開辟化學電源新“戰場”

2019年09月10日09:16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王 迪 邵龍飛 朱 灝 本報記者 張 強

 

  近日,在“2019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協同創新論壇”上,一位87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以“電動汽車及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為題作了報告,引起了台下觀眾的陣陣掌聲。他就是曾參與“兩彈一星”研制的知名專家、軍事科學院防化研究院原研究員楊裕生。

  這些年來,楊裕生院士更多的是以電化學專家的身份出現。鮮有人知的是,這位參與過核試驗的專家竟是從花甲之年才開始投身新的研究領域,並取得了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

  1963年3月,在中國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剛在放射化學專業嶄露頭角的楊裕生,收到一紙工作調令。來到新疆某地報到后,他的直接領導程開甲告訴他:國家正組建有關核試驗的研究單位,抽你來作為技術骨干,負責爆炸威力測試。

  打破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參加核試驗!這些陌生詞匯像一顆顆重磅“炸彈”在楊裕生的內心炸響。

  “當時就有一股子不服輸的勁,別人能搞出來,我們為什麼不能?我們不但要搞,還要比他搞得更好、更精。”回憶起崢嶸歲月,楊裕生依然激動不已。

  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雲在羅布泊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按照預定的方案,楊裕生在核試驗現場超額完成了取樣任務,組織上給他記了二等功。此后,他和戰友們又順利完成了包括我國首次氫彈爆炸在內的20多次取樣和放化診斷任務。

  1995年7月,楊裕生在中國工程院第一屆選舉中當選為院士。

  功成名就,楊裕生似乎可以歇一歇了。但大漠的風早已把楊裕生歷練成沖鋒不止的科研戰士,他將專業方向轉移到防化裝備的研制上來。

  1997年,某重大項目論証中的一項高比能量電池研究因難度大、周期長,找遍全國無人承擔。

  在征得領導同意后,楊裕生決心開辟這一新的研究領域:鋰硫電池。帶領剛畢業的曹高萍博士和苑克國碩士,籌措來兩台即將報廢的486電腦,爭取到7萬元預研基金和一間20平方米的實驗室,“三人團隊”由此開啟了我軍化學電源研究的創業之路。

  這時,他已66歲。“那時,我是電能源的外行,小學生。”楊裕生正經地說道。

  他如飢似渴地閱讀有關電化學和電池的中外書籍,開始了對化學電源的鑽研。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每星期五下午有鋰離子電池討論會,連續幾年他每次必到,風雨無阻。

  為攻克技術難題,他經常召集團隊開展“頭腦風暴”,鼓勵進行“天馬行空”式的設想,讓各種創新點子在實驗室相互碰撞。

  2000年,電池關鍵材料研究取得初步突破﹔數年后,電池設計思路又有創新。團隊先后攻克一系列重大技術難題,提出一系列全新的材料結構設計和儲能思路構想。

  十年磨一劍。2007年,他們終於研制出達到國際領先指標的鋰硫電池。

  當人們紛紛向古稀之年的楊裕生祝賀時,他只是說:“我現在是電化學的高中生了。”

  伴隨楊裕生團隊在化學電源領域的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如何轉化為部隊戰斗力、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成為楊裕生尤為關注的問題。

  為解決邊防、海島以及獨立駐防營區等規模用電的特殊需要,他組織團隊開展液流電池新體系漫談會,學生程杰提出鋅—鎳單液流電池新體系的設想,立即得到楊裕生的肯定。此項課題的研究論文發表后,美國紐約城市大學能源研究所開始跟隨研發鋅—鎳單液流電池。

  美國人跟著中國人做電池,還真是少見。

  科研攻關永遠在路上。如今,87歲的楊裕生依然帶領團隊主動幫助多家企業研究鉛炭電池,成若干倍地延長了電池壽命﹔同時在有機電極材料、超級活性炭等研究方面也做出了創新性的成果。(王 迪 邵龍飛 朱 灝 本報記者 張 強)

(責編:杜燕飛、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