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能源

小小筆尖裡的故事

2019年09月16日08:50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一個1噸多重的鋼錠,經過50多道工序的錘煉,加工成了直徑隻有2.3毫米的筆尖用鋼,實現了一塊鋼的完美“塑形”,可以制成約300多萬個圓珠筆頭。

滴水折射太陽。小小筆尖裡的研發故事,是全球不鏽鋼產業“巨頭”——太原鋼鐵集團公司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

小小圓珠筆,吐墨書寫,行雲流水。筆尖看似簡單,技術卻很難。

中國有約3000家制筆企業、20多萬從業人員,但生產的圓珠筆沒有一支用的是“中國筆尖”,每年生產的三四百億支圓珠筆筆尖上的球座體全部依賴進口。

基於此,有人發起“筆尖之問”:泱泱鋼鐵大國,為什麼產不出屬於自己的小小筆尖?

時間回溯到8年前。2011年,太鋼與國內相關科研院所和制筆企業一起承擔了國家級科研項目“制筆行業關鍵材料及制備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太鋼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王輝綿擔綱筆尖鋼材料研發負責人。

大學畢業后就從事技術工作,王輝綿和鋼鐵打了30年的交道。剛接到任務,他和團隊成員怎麼也無法將粗笨的鋼鐵與小小的筆尖聯系起來。

“當時我國可以生產筆尖的球珠,但卡住球珠的球珠座卻一直研制不出來。”王輝綿說,這個球珠座看似簡單,裡面結構卻很復雜,筆尖裡面有5條引導墨水的溝槽,加工精度都得達到千分之一毫米。而筆尖的開口厚度不到0.1毫米,需要恰到好處地卡住球珠,保証球珠筆頭能在不同角度,連續書寫800米以上。

團隊成員車德會博士介紹說,“筆尖鋼”的正式叫法是易切削不鏽鋼,這種鋼既要能被加工設備“削鐵如泥”,同時又不能“軟爛如泥”。能否生產出合格的易切削不鏽鋼,微量特殊元素的最佳配比及精准添加是關鍵。但這項技術一直被國外企業壟斷,屬於他們的絕對機密。

“沒有參考借鑒,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太鋼技術中心不鏽鋼二室主任張威說。筆尖鋼的研發就是一個不斷攻堅的過程。幾年來,研發團隊一直在苦心琢磨。一爐鋼報廢了,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他們都會深入到生產一線,一個個疑點仔細核查,一個個細節緊緊盯住。

生活和生產,往往會相通。一個偶然的機會,“和面”的場景讓王輝綿突發靈感,從而一舉破解了長期困擾他們的配方難題。

在王輝綿眼裡,鋼水配比就好比“和面”,“面”要想和得軟硬適中,就要加入“新料”。鋼水裡要加入微量元素“添加劑”,隻要控制好配比,就能生產出融合均勻的“筆尖鋼”。

從幾百公斤的煉爐實驗,到一兩噸規模的小爐子,再到45噸和90噸的大爐子……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9月,太鋼宣布成功研發出可供應市場的筆尖鋼材料,走出了一條不同於國外企業的技術路線。

太鋼的筆尖鋼投入市場后,國外筆尖鋼價格應聲而降,從每噸12萬元一下子降到了9萬元。剛開始,一些企業抱著“試試看”的想法訂購了幾十公斤,經過三個月生產周期,發現沒問題后繼續訂購。而技術團隊也沒有閑著,他們跑加工車間,聽市場反饋,遇到問題不斷改進完善。

“筆尖鋼全球需求穩定,我們的銷量從最初的幾十、幾百公斤,增加到了幾十噸。隨著穩定性的不斷提高,今年國內市場佔有率有望達到5%左右,明年的目標是20%。”王輝綿說。

3年來,從填補國內空白到制定相關標准,再到成功研發新一代環保型新品,太鋼筆尖鋼走出了一條自主研發、具有低成本優勢的創新之路,合作用戶已涵蓋80%以上的國內不鏽鋼筆尖專業生產企業。

筆尖鋼的故事,正是太鋼人堅持“聞新則喜、聞新則動、以新制勝”理念的生動寫照。

太鋼董事長高祥明說:“發揚筆尖鋼攻堅精神,太鋼持續研制了‘手撕鋼’、高鐵用鋼、核電用鋼、高端碳纖維等一大批‘高精尖特’產品,創新已成為企業發展的第一驅動力。”(記者趙東輝、陳忠華、魏飚)

(責編:杜燕飛、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