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能源

應急管理部:我國自然災害風險形勢嚴峻 須強化綜合防范

2019年09月18日18:25 | 來源:人民網-能源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9月18日電 (記者 杜燕飛)9月18日上午,在國新辦“新時代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新聞發布會”上,應急管理部副部長鄭國光表示,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各種災害風險相互交織,相互疊加,我國自然災害面臨更加復雜的嚴峻形勢和挑戰,必須強化災害風險的綜合防范。

鄭國光介紹說,我國自然災害有五個特點:一是災害種類多,除了現代火山活動外,地球上幾乎所有的自然災害類型在我國都發生過﹔二是分布地域廣,我國32個省區市均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氣象、地震、地質、海洋等災害的高風險區﹔三是發生頻率高,區域性洪澇、干旱每年都會發生,東南沿海地區平均每年有7個左右的台風登陸。同時我國大陸地震佔全球陸地破壞性地震的1/3,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多的國家﹔四是災害損失重,本世紀以來,我國平均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000億元。因自然災害每年大約有3億人次受災﹔五是災害風險高。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高溫、洪澇、干旱的風險進一步加劇,地質災害風險也越來越高。這些高災害風險區又都集中在東部人口密集和經濟發達地區。隨著經濟全球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社會財富的聚集、人口密度的增加,各種災害風險相互交織,相互疊加,我國自然災害面臨更加復雜的嚴峻形勢和挑戰。”鄭國光表示。

鄭國光指出,受氣候異常、林區可燃物超載、野外火源管控難度加大等因素影響,一些林區森林火險處於較高水平。現在汛期還沒有結束,全部自然災害的風險仍處於較高水平,特別是洪澇、台風、局地的山體滑坡泥石流災害風險比較高。防范化解重大災害的風險,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

針對日益增長的災害風險挑戰,鄭國光表示,應急管理部重點從以下七方面應對自然災害風險:

一是牢固樹立災害風險管理和綜合減災的理念。是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救災與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注重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注重減少災害損失向注重減輕災害風險轉變。要進一步提升各級領導干部和全社會對災害風險及其防范工作嚴峻性、緊迫性的認識,堅持以防為主,堅持未雨綢繆、關口前移,扎實做好日常減災工作。

二是推動自然災害防治責任的落實。嚴格落實部門分工負責,重點處 理好“防”和“救”的關系,督促協調好有關部門切實承擔起災害預防的部門責任。按照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原則,嚴格落實地方黨委政府在自然災害防治方面的主體作用,還要尊重規律,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堅持科學防治、依法防治、群防群治。

三是強化災害風險的綜合防范。應急管理部會同有關部門加快災害監測站網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災害綜合監測預警能力。同時也強化災害風險的會商研判機制,定期研判災害的發展趨勢,評估災害的風險。全面開展全國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試點,摸清隱患底數,開展全面整治。建立健全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制度,通過各種途徑把災害預警的信息發送到戶到人,並提高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的准確性、時效性和公共覆蓋面,切實解決“最后一公裡”問題。

四是加強自然災害法律法規和預案體系的建設。根據機構改革職能調整等情況,加快修訂相關法律法規和各類應急預案,推動自然災害防治綜合立法,並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技術標准體系。

五是夯實應急管理基層基礎。應急管理部正在實施基層應急能力提升計劃,開展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和示范縣的創建,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另外,還要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在科技支撐方面的作用,深入研究我國自然災害孕育、發生、發展規律以及防治技術,推進先進技術和裝備的研發應用,加快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先進指揮通信等在防災減災救災中的應用。

六是著力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堅持鼓勵支持、引導規范、效率優先、自願自助的原則,搭建一個社會組織、志願者等社會力量全方位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協調服務平台,協同開展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災后重建等工作。

七是要加大科普宣傳的力度。及時准確公布災情、救援進展、工作動態、社會影響等情況,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在全社會營造一個重視預防、共同抗災、全力減災的良好氛圍,大力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和自救互救技能,全面提升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責編:杜燕飛、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