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司令程開甲: 半生埋名為國鑄盾
熊杏林供圖
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共和國榮譽
百歲開甲,落葉歸根。
2019年5月11日,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勛、我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程開甲的骨灰被葬入位於新疆和碩的馬蘭烈士陵園。
與之一同安葬的,還有一本《創新·拼搏·奉獻——程開甲口述自傳》。回憶起當時的情形,這本書的整理者、軍事科學院研究員熊杏林腦中反復涌現的,隻有10個字:心系原子彈,魂歸戈壁灘。
說起程開甲,人們對他更熟悉的稱呼是——中國的“核司令”。叫他“核司令”,不僅是因為他曾擔任我國核試驗基地的副司令員,更是因為他為我國核試驗事業所作的貢獻:半個世紀隱姓埋名,將自己的一生與共和國的核試驗事業系在一起。
9月17日,黨中央決定,隆重表彰為新中國建設和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功勛模范人物,程開甲的名字也在其中,他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參與首顆原子彈研制工作
2018年10月24日,熊杏林去解放軍總醫院探望程開甲。
當時,程開甲的病情已經十分嚴重,熊杏林隱隱地有種預感,“這可能是最后的會面”。於是,她帶去了自己的新書《程開甲的故事》。探望期間,熊杏林給程開甲翻看書中的插圖。
“我把書中的插圖拿給他看。起初,程老並沒有太多興趣。后看到兩張圖片時,程老突然激動起來,一個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所用的鐵塔﹔另一個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的爆心。看到這兩幅圖時,老人的眼中放出一種異樣的光芒,他指著圖跟我說:‘這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熊杏林回憶道。
程開甲是我國指揮核試驗次數最多的科學家,在羅布泊工作的20多年,是他銘記一生的時光。
時間回到1964年10月16日,伴隨著一聲驚天巨響,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雲騰起,飄浮在戈壁荒漠上空,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現場1700多台(套)儀器全部獲取到測試數據,97%的測試儀器都記錄下完整數據。而美國、英國、蘇聯在進行第一次核試驗時,隻拿到很少的數據,法國在進行第一次核試驗時甚至沒拿到任何數據。
那一刻,程開甲激動萬分,因為第一顆原子彈百米高塔爆炸方案就是他設計的,同時核爆炸可靠控制和聯合測定爆炸威力的方法也由其設定。
周恩來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報告中特別指出:在進行核爆炸試驗時,自動控制系統在十幾秒的時間內,啟動了上千台儀器,分秒不差地執行了任務。這証明我們自己制造的各種儀器、設備,都是高質量的、高水平的。
此后,程開甲在核試驗任務中不斷取得新的技術突破——
1966年12月,首次氫彈原理性試驗成功,他提出塔基地面用水泥加固,以減少塵土卷入﹔
1967年6月,第一顆空投氫彈試驗成功,他提出改變投彈飛機的飛行方向,保証了投彈飛機的安全﹔
1969年9月,首次平洞地下核試驗成功,他設計的回填堵塞方案,確保了試驗的安全進行﹔
1978年10月,首次豎井地下核試驗成功,他研究設計的試驗方案獲得成功……
一輩子服從祖國的需要
從1963年第一次踏入“死亡之海”羅布泊,到回北京定居,程開甲在茫茫戈壁工作、生活了20多年,歷任核試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試驗基地副司令。
“在研究程老的19年中,我一直都被他的事跡感動著,這是我一生所做的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事。”熊杏林回憶道,程開甲放棄國外優越的條件毅然回國,回國后為了國家的需要,一次又一次改變專業方向,一次次從零開始,甚至隱姓埋名,在學術界銷聲匿跡幾十年。
程開甲曾對熊杏林說:“面對祖國的需要,我除了服從,個人沒有任何的選擇。”
此言不虛,他一生始終把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緊緊相連。
程開甲是量子力學奠基人、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玻恩的學生。1948年,程開甲獲得博士學位后,被聘為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與導師玻恩共同提出了“程—玻恩”超導電
性雙帶理論模型。
彼時的程開甲在學界已功成名就,但因為祖國當時的處境,他在國外總被人瞧不起,這也讓他心裡憋著一口氣。
1949年4月的一天晚上,程開甲在蘇格蘭出差,在看電影新聞片時,得知了紫石英號事件:中國人敢於向英國軍艦開炮,擊傷了英國軍艦紫石英號。
“看完電影,我走在大街上,把腰杆挺得直直的。中國過去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國家,但現在開始變了。就是從那天起,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程開甲回憶道。
半年后,原中國工程院院士朱光亞在取道香港回內地的輪船上,與51名留美學生聯名發出了《致全美中國留學生的一封公開信》,這封信在我國歐美留學生中引發了極大反響。
“是的,我們該趕快回去了!”1950年8月,程開甲踏上了回國的行程。
1960年,一紙命令將在南京大學任教的程開甲調入北京,加入到我國核武器研究的隊伍中。從此,他就消失了。就如同所有消失的“兩彈元勛”一樣,他們將自己的生命奉獻在西北荒漠。
冒核輻射風險勇入爆心
有人曾說,程開甲是一位純粹的科學家。這種純粹,讓他除了科研,再無雜念。
也正是這種純粹,使得程開甲敢於否定蘇聯專家的意見,提出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採用百米高塔爆炸的方案,並確定了核爆炸可靠控制和聯合測定爆炸威力的方法。
作為我國核試驗技術的總負責人,他搞總體規劃,靠的是技術,依據的是可靠的數據。有一次,程開甲提出了抗電磁波干擾的全屏蔽槽設計方案,但卻遭到了基地個別領導的反對。
有人勸程開甲不要太較真,他卻說:“我不管誰反對,我隻看科不科學。”程開甲提出的“全屏蔽”方法,就是給所有的儀器和設備都穿上“盔甲”,經驗証,這一方法可保証測試儀器在被屏蔽的情況下,也能獲取到准確數據。就這樣,在后來的工作中,這種方法被一直沿用下去。
為了獲取一手數據,純粹的程開甲甘冒核輻射風險,勇入地下爆心。
首次地下核爆炸成功后,為了掌握有關地下核爆炸的第一手材料,程開甲等科學家決定進入地下爆心去考察。
當時,考察原子彈爆心,在我國還是開天辟地頭一次,因為誰也說不清那裡的輻射劑量,其危險程度可想而知。但程開甲還是穿上防護服、戴上口罩、手套、安全帽,帶著大家在剛剛開挖的、直徑隻有80厘米的小管洞中匍匐爬行,最后進入到由爆炸形成的一個巨大空間。程開甲在那裡仔細觀察、測試,獲取到了許多一手資料和數據。
程開甲最后一次公開露面,是在2018年3月30日。那日,程開甲獲頒“世界因你而美麗——2017—2018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終身成就獎,隻不過那一次他是通過視頻的形式與公眾見面的。
最后一次露面時,鏡頭下,這位百歲老人笑得十分平靜。他說:“1950年我回到祖國,有幸能在國家從貧弱走向富強的歷程中,為國防建設略盡綿薄之力,黨和人民給了我很多榮譽。今天這個榮譽也屬於那些和我一樣為了祖國,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國防建設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