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能源

減少水土流失 夯實農業生產基石

李海楠
2020年08月18日08:11 |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小字號

本報記者 李海楠

近日,水利部完成2019年度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工作,結果顯示,我國水土流失狀況持續好轉。2019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271.08萬平方公裡,較2018年減少2.61萬平方公裡,減幅0.95%。與2011年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數據相比,2019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23.83萬平方公裡,總體減幅8.08%,平均每年以近3萬平方公裡的速度減少。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相關專家認為,水土流失狀況持續向好背后折射出我國近年來環境保護政策的有效實施。而與之相對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不僅可以減少農耕土壤破壞,減少水旱災頻發,更有助於提升農業耕種面積。專家強調:“在持續增加農業耕種面積的同時,確保持續降低來自水土流失的農業生產威脅,在當前節點至關重要。”

西部水土流失嚴峻仍須重視

水土流失,是指由於自然或人為因素的影響、雨水不能就地消納、順勢下流、沖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時流失的現象。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當、地面植被遭破壞、耕作技術不合理、土質鬆散、濫伐森林、過度放牧等。而一旦發生水土流失,其帶來的惡劣影響堪稱廣泛。

盡管近年來水土保持工作有序推進,但形勢依然嚴峻仍是無法回避的現實,且水土保持壓力大小,尤其與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與資源開發強度大的地區成高度正相關。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分布呈現由西向東逐步降低的特征,東、中、西部水土流失面積均較上年度有所減少。其中,西部地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面積為227.07萬平方公裡,佔全國總水土流失面積的83.76%。

夯實農業生產根基任重道遠

那麼,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何在?據水利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水土流失主要分為水力侵蝕和風力侵蝕兩種。但不論是水力侵蝕還是風力侵蝕,其能夠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都是水土保持的缺位。此外,人為因素中除了相關農業灌溉和水利行為的失當之外,大規模的開發建設也是導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水土過分流失不僅會對農業生產帶來不可逆的損害,對於水文環境而言同樣會帶來負面影響。”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陸地水循環及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水循環與水文過程研究室主任宋獻方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重點強調了水土保持之於水循環乃至農業生產的重要性。他介紹,土壤中蘊含的水分在地下水與地面降水之間發揮著“三水循環”的重要作用,一旦土壤缺水甚至無法發揮保持作用,則會切斷地下水與地表水的交換甚至儲存,不利於水文環境的可持續,更直接影響農業生產。

那麼,該如何發力確保水土能夠得以保持呢?實際上,有關部門和政策早已先行。近年來,有關部門開展包括壓縮農業用地,重點抓好川地、塬地、壩地、緩坡梯田的建設,充分挖掘水資源,採用現代農業技術措施,提高土地生產率,擴大林草種植面積,復墾回填諸多舉措保持水土,並在開發利用水土資源的同時,逐步建立起有機高效的農林牧業生產體系。

針對地表植被與水土保持的密切關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員郭浩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直言,增加地表植被的種植,特別是在西北內陸地區增加林業資源的覆蓋,是維持好陸上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環節,不僅能夠防止水土流失、利好農業生產,也能夠淨化空氣、固碳、維護水源,同時也能夠帶來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等眾多生態公益效益。他認為,無論是地表林業資源的增加還是水土保持的長遠效益,都仍任重道遠,需要更加專注生態效益、專注長遠。

(責編:李都也(實習生)、李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