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能源

秸稈逆襲記:“討人嫌”變“搶手貨”

王靖
2020年11月11日09:12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是產糧大盟,每年都會產生千萬噸農作物秸稈。在過去,每到秋冬時節,遍地的秸稈一燒了之,霧鎖大地,造成嚴重大氣污染。可近日記者在興安盟看到,一捆捆秸稈被回收加工后實現資源化利用,曾經人見人嫌的秸稈,改頭換面成為農民增收的“搶手貨”。

11月,科爾沁右翼前旗天朗氣清,行車幾十公裡,看不見一處庄稼地焚燒秸稈。“哪有人舍得燒,這可全是錢哩。”察爾森鎮好田嘎查農民包樹林高興地說,他家今年種了72畝玉米,玉米秸稈通通賣了。“隻要一打電話,顆粒廠那頭就會有人專門帶著機器來收秸稈。一畝地70元,我不費一點工夫,一下收入近5000元!”

秸稈也能創造收入,這放在過去,包樹林想都不敢想。“大伙也都明白,秸稈燒了污染環境,可那玩意收拾起來實在太費勁、太費錢,所以過去不少人偷著燒。”包樹林話鋒一轉,“現在不一樣了,多數村裡都建了顆粒廠,回收的秸稈被加工成顆粒,再銷售給企業進行資源再利用,一個全新產業鏈的形成,帶動了我們農民增收。”

在興安盟振農生物質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車間內機聲隆隆,經過多名工人輪流操作,一堆堆玉米、水稻秸稈以及紫花苜蓿在大型機械的高速運轉下,被碾壓成飼料顆粒。“這種飼料顆粒加入了食用鹽等配料,營養價值可高呢。”該公司負責人包田喜告訴記者,秸稈飼料化不僅有效處理了廢棄秸稈,還幫農牧民解決了牛羊吃飽肚子的問題。

愛放牧(興安盟)生物質新材料有限公司總投資近2億元,將秸稈回收利用,打造年產5萬噸炭基肥、1萬噸有機炭肥、3000噸高端木醋液液體肥和生物殺虫劑項目。該公司董事長於哲偉介紹,通過秸稈高值化利用、村級秸稈造粒扶貧車間、秸稈換炭肥和科技扶貧四種扶貧模式,公司累計帶動農戶9539戶、2149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864戶、7151人,安置就業150余人。

經過近幾年實踐,興安盟已經探索出秸稈飼料化、基料化、肥料化、材料化、燃料化的“五料化”利用方式,串起一條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綠色產業鏈”。

興安盟是內蒙古秸稈資源化利用的一個縮影。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科技教育處副處長李向前介紹,近年內蒙古以增加秸稈綜合利用量和減少露天焚燒為目標,推動形成了秸稈收、儲、運、用的利用模式,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2019年,內蒙古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4%以上。

“內蒙古將把綠色、高質量發展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接下來進一步推進農牧業化肥、農藥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探索農業生態循環和可持續發展路徑,努力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協同推進。”李向前說。

(責編:趙安妮(實習生)、李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