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網阿裡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投運

日前,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阿裡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簡稱“阿裡聯網工程”)投運。
阿裡聯網工程是繼青藏電力聯網、川藏電力聯網、藏中電力聯網3條“電力天路”之后,國家電網公司建成的又一項輸變電工程。據了解,阿裡聯網工程的投運,標志著全國陸路地區最后一個地級行政區域正式接入國家大電網,西藏也由此邁入了主電網覆蓋全區7地市、74縣(區)的統一電網時代。
電網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是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的樞紐和平台,在推動西藏及涉藏州縣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家電網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援藏工作舉措,扎實推進電網建設、助力脫貧攻堅、清潔發展、支援幫扶等各項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上述負責人表示,該工程總投資74億元,2019年9月開工建設。工程起於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多林220千伏變電站,止於阿裡地區噶爾縣220千伏巴爾變電站,跨越西藏2個地市10個區縣,新建500千伏、220千伏變電站6座,500千伏線路944公裡(雙回)、220千伏線路731公裡(單回),110千伏線路14公裡,輸電線路總長1689公裡。
阿裡聯網工程建成投運后,將結束阿裡電網孤網運行的歷史,解決阿裡地區長期缺電的問題,使西藏剩余的仲巴、薩嘎、吉隆、聶拉木、普蘭、改則和措勤等7個縣用上大網電,解決和改善工程沿線16個縣38萬農牧民的安全可靠用電問題,促進西藏清潔能源開發外送。
阿裡聯網工程施工環境惡劣,道路交通艱險,后勤保障困難,環保要求嚴格。工程建設高峰期參建單位上百家,3萬多名建設者奮戰在工程沿線﹔工程塔位平均海拔4572米,最高海拔5357米,最長運距超過5400千米﹔工程3次跨越雅魯藏布江,翻越海拔5300米以上的孔唐拉姆山、馬攸木拉山,沿線氣候惡劣、含氧量僅為內地50∼60%,平均氣溫0∼5℃、晝夜溫差達25℃以上,年有效工期僅有6個月,尤其是海拔4500米以上區域有效工期不足5個月﹔工程有120基鐵塔位於沼澤地,為減少對當地環境破壞,隻能在冬季凍土期間施工。
據悉,阿裡聯網工程是國家電網公司重點打造的基建數字化管控示范項目之一,工程自開工以來秉承前沿建設理念,進行了多項創新嘗試。
設計創新上,在極高海拔地區應用“海拉瓦”技術開展工程全線航拍,為線路的選線和變電站的選址提供信息化支持﹔設計崗巴羊頭、日土白絨山羊頭等鐵塔塔型和具有濃郁藏式風格的變電站,將民風民俗、自然環境、當地文化等元素融入電網工程,確保電網建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順應5G等移動通信技術發展潮流,推行“共享鐵塔”“共享光纜”建設理念,在沿線鐵塔上預留通信裝置和光纜芯資源等的安裝接口,實現資源共享、合作共贏。
管理創新上,推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模式,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採用了三維數字施工圖設計,研發應用了現場安全生產管控、物資供應管控、醫療后勤保障3個APP和指揮中心全過程信息化管理系統,是國家電網公司基建全過程數字化管理的試點工程之一。工程建設過程中,公司總部統籌,上下一盤棋,依托公司物資智慧供應鏈體系,提前2個月完成了全部的物資供應,確保了工程順利推進。
科技創新上,在國內開展基於運行經驗的超高海拔架空輸電線路外絕緣配置值研究﹔系統性提出開展富氧綜合環境設計研究,科學確定了3000米以上不同海拔高度建設相應富氧系統的行業標准﹔運用鉛炭電化學儲能系統作為變電站應急電源﹔開展高原機械人工降效、高海拔機械化施工方案研究,開發具有針對性的小型化、模塊化新型施工機具,並在全線55%范圍內採用了機械化施工。(許維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