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能源

民營成品油出口“再試牛刀”

■本報記者 李玲
2021年01月08日09:18 | 來源:中國能源報
小字號

  日前,商務部下發2021年第一批成品油出口配額,總數2950萬噸,同比增長150萬噸,增長率為5.4%。

  記者注意到,於2020年底首次獲得100萬噸成品油出口配額的民營煉化企業浙石化,本次繼續在名單之列,且出口配額增加為200萬噸,貢獻了本批次配額的大部分增長量。而五家“老牌”國企中,除了中石油、中海油配額量同比小幅增長外,中石化、中化以及中航油出口配額均有所減少。

  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目前出口配額中依然是國企佔據主導,但隨著后續政策的助推,民營配額佔比或進一步擴大。

  民企配額增加

  具體來看,2021年第一批成品油出口配額中,一般貿易配額總計2617萬噸,加工貿易配額333萬噸。其中,中石化配額總計1207萬噸,居首位,同比下降9.66%﹔中石油獲得配額總計981萬噸,同比增長6.63%﹔中海油獲得配額284萬噸,同比增長9.65%﹔中化、中航油分別獲得配額260萬噸、3萬噸,同比降低6.81%、50%。於2020年底新加入出口隊列的浙石化和中國兵器,則分別獲得200萬噸、15萬噸的出口配額,分別比上一次配額增加100%、200%。

  中共中央、國務院於2019年底印發的《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指出,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參與原油進口、成品油出口,成為向民營企業放開成品油出口權的信號。

  2020年底,第三批成品油一般貿易出口配額發放,浙石化獲得出口配額100萬噸,是繼2017年商務部收回民營煉化企業成品油出口配額后,首次獲得成品油出口配額的民營煉化企業,這為民營企業再次獲得成品油出口權提供了政策導向。

  “隨著盛虹、恆力這種大型一體化煉化企業更多地展現出出口意向,相信未來這些企業也會獲得出口配額。現在我國成品油市場供大於求,已經嚴重飽和,終端市場競爭激烈。所以大型煉化企業未來需要謀求一定的出口配額,以更好地保証其化工品生產,這樣綜合效益才能更充分地體現出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龐廣廉對記者表示。

  全面放開並不現實

  在當前煉油產能日趨過剩的背景下,我國成品油出口量不斷走高,已成為亞太地區主要的成品油出口大國。隨著2019年恆力石化和浙石化等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相繼投產,國內成品油市場競爭更趨於白熱化。在業內看來,出口是消納國內過剩成品油的有效途徑。

  不過多位受訪者對記者表示,成品油出口並不會對所有民營企業完全放開。

  “我個人認為,全面放開成品油出口的可能性不大。”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董秀成對記者直言,“煉油產業實際上是一個高消耗的產業。從整個產業布局來說,國家是希望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的,並不希望把它做成‘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產業。既大規模進口原油,又大規模出口成品油,這也跟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等導向相違背。”

  在龐廣廉看來:“成品油出口不是目的,只是調節國內市場的一種方式,應該選擇有能力的企業去出口,而不是為了出口而出口。鼓勵煉化一體化企業的方向是沒錯的,可以發揮企業的綜合優勢,少產油品,多產化工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些油品面臨國內強烈的競爭,為了達到綜合效益的最大化,保証一定量產品的出口,是可以鼓勵的。”

  低油價推動降本增效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國際市場需求疲軟,目前成品油出口形勢並不樂觀。隆眾資訊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前11個月我國汽油出口量同比回落0.6%,柴油出口量同比下降7.44%,航煤出口量跌幅高達26.75%,這也導致出口配額完成率低於2019年同期14.38個百分點,僅有70.5%。

  “2020年整個國際市場消費不暢,導致一些企業的配額沒有完成,所以2021年包括中化等好幾家企業的配額都減少了。”龐廣廉說。

  東明石化副總裁張留成表示:“目前成品油在全球都是過剩的,無論是出口還是在國內銷售競爭都非常激烈。”

  而另一方面,我國煉油產能仍在不斷擴大。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所預計,到2025年,中國的原油綜合加工能力將突破10億噸。

  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當前國際石油供應總體保持寬鬆,未來低油價可能成為新常態並向石化產業鏈下游傳導﹔國內、國際的雙重競爭壓力,將倒逼落后煉油產能淘汰以及煉化企業降本增效。

  “過剩的產能沒有任何意義,產品生產出來賣不出去,造成企業虧損、損害市場。市場競爭將進一步倒逼煉油產能壓縮,競爭力不強的中小型煉化企業將被淘汰,行業將更多地走向一體化。”龐廣廉說。

(責編:趙安妮(實習生)、李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