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燮卿,石油炼制催化及分析专家。1933年2月11日出生,安徽省休宁县人,汉族,中共党员。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副院长、总工程师等职。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1年,学完回来,我在德国留学了五年,第一次拿到博士学位。回来以后,教育部就要分配我们工作。早上分配我是到石油学院去工作,到了下午就说你不要到石油学院报到,你到石油科学研究院来报到。
要发展可再生能源,要了解生物质能源的原料和石油对比,要仔细去研究,把这些生物质变成可用的液体燃料,中间有很多步骤还需要一步步去做工作。我们要艰苦地工作,艰苦地奋斗,还要有科学的精神。
因为我们的原料性质、市场的关系决定我们必须开发这个新的技术,这个新的技术是我们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来自行开发的一个技术。现在我们技术开发成功,不但在国内站住了脚,而且使我们向国外出口第一套完整的炼油技术。
问:您祖籍安徽,世代经商,是什么原因让您没有延续家族的经商之道,选了科学家这条路?
答:我是上小学时抗日战争刚爆发,日本侵略者侵占了我们大半个中国。当时的口号是:读书为了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经商这个概念在我脑袋里就很淡薄了。
问: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1978年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您当时感觉如何?
答:粉碎“四人帮”以后,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当时国民经济已经快到崩溃的边缘了,在这样的条件下,国家明确,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发展科学,所以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问:您进行重质原料生产轻烯烃的催化裂化家族技术的开发研究,相继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专利技术。您是如何看待这些成果的?
答:因为我们的原料性质、市场的关系决定我们必须开发这个新的技术,这个新的技术是我们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来自行开发的一个技术。这个技术开发,从重质油生产烯烃、乙烯、丙烯,前前后后将近20年的时间。现在我们技术开发成功,不但在国内站住了脚,而且使我们向国外出口第一套完整的炼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