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是从事化工的,但是化工也是搞高分子材料的。1973年,毛主席提出要解决穿衣问题,决定搞合成纤维。为响应党的号召,我开始转向做化学纤维研究。当时,国家批准了四个化工项目。
我当时在纺织部设计院,参与了仪征化纤的总体规划以及后面的谈判,国外考察、谈判,引进技术等,后面一直到我们做成施工图实施建设,一直到开车。我非常有幸能够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化纤企业的前期工作,以及建设工作。
改革开放以后,大型的国际化的联合企业,现代化的企业急需人才。当时我跟纺织部要人,希望把大学生大批地派到仪化来,从1982年、1983年,纺织部当时国家分配的大学生,90%以上全都派到仪征来,这两届去了近800个。
问: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您觉得改革开放与您个人的命运以及跟咱们国家的命运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这个实际上是密切相关。我们大背景,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我才可能参与到世界级的工程技术上,负责工作、开发工作,这也是大环境造成,假设没有这个环境,你再有抱负,再有能力,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
问:自主创新咱们现在还有什么短板吗?
答:涤纶方面,常规的走在前面了,现在在化纤高性能领域里面,和国外比还有一些差距。像碳纤维等等,和国外的企业比,我们在基础研究,包括本身质量水平的升级,比如碳纤维用在大飞机上,国外都用787这种大飞机,空客380。我们国内919,现在也是用了一点,但是只有10%,还是用的日本的纤维。
问:十九大政府报告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绿色发展。这给我们纺织行业,尤其是化纤行业,带来了哪些挑战和机遇?
答:这个提法是非常正确的。我们的化纤都是用的石油原料,石油是一个不可再生资源,一年90%以上的化纤都是用的石油来做成乙烯,做成芳烃,接着做化纤。下一步新的方向就是要转向生物基,用绿色的、可循环的、可降解的概念来做这一块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