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能源>>专题

电亮新长征路:扶贫攻坚 电力当先

——电力扶贫、驻村扶贫、公益扶贫成为精准扶贫“三驾马车”

2016年09月06日10:58 |
小字号

贵州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对于电网企业而言,扶贫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服务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为落实好南方电网公司和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工作的相关要求,贵州电网公司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精心布局。在黔贵大地,在扶贫攻坚的时代浪潮下,电网人勇立潮头,一幅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宏伟画卷正铺展开来。

电力扶贫,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助力当地产业发展升级;驻村扶贫,真帮实干,切实帮助贫困村和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公益帮扶,真情服务,动员和组织更多员工、志愿者积极参与精准扶贫。

贵州丹寨县兴仁供电所开展社区活动

电力扶贫:三年投192.45亿元解决贵州农村用电瓶颈

精准扶贫,电力先行。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及南方电网公司相关部署,贵州电网公司制定了全省“十三五”电力扶贫专项规划、全省农村配电网改造升级规划、1278个小城镇中心村配电网改造升级规划等,全面启动了2016年15亿元“小康电”项目投资建设工作。同时,大力实施“结对帮扶行动”,积极协助培育主导产业,立足帮扶点实际情况,集中帮扶资源带动当地产业发展,重点帮扶种植经济作物,提高经济价值,培育带动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产业,帮助增加农民收入。

据了解,2016—2018年,贵州电网公司规划投资192.45亿元解决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低、电压稳定性差及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用电瓶颈问题。

驻村扶贫: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

“藤缠树”是大自然里一种常见的生长现象,位于黔南州西部的长顺县则将其变成了一种扶贫模式、一个工作“品牌”。

该县在调整产业结构致富农民的探索中,以贫困户为“藤”,龙头企业为“树”,逐步形成了“龙头引领、农户参与、抱团取暖、共同发展”的“藤缠树”产业扶贫模式,以期实现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抱团发展的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

而这一创新扶贫模式与长顺供电局改尧供电所颇有渊源。2014年初,长顺县委县政府把该县白云山镇中院村作为长顺供电局结对帮扶的联系点。为此,该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抽派两名驻村干部开展扶贫工作,改尧供电所所长伍小发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走访发现,中院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欠开发。这里地处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水岭,是珠江水系发源地之一,水质优良无污染;区位优势明显,距贵安新区中心区不到20公里;有让人流连忘返的优美的田园风光,有布依人纯朴浓郁的民族风情;这里是传奇故事毛泽东主席特赦贵州“女孟获”程莲珍的故乡。

伍小发和村主任陈忠荣的“宏伟蓝图”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美丽中院,把中院的“布依风情”打造成乡村旅游品牌,让城里人周末来观光、垂钓、休闲度假,送来“金银财宝”。

2014年4月,陈忠荣得知一位名叫郑辉的创客,有在贵安新区周边投资建灌装纯净水加工厂的意向,正在周边县内考察。陈忠荣认为机不可失,想让对方来中院建厂,但白云山镇到周边县市没有客运专线,村里没有活动经费和办公用车,如何招商呢?

伍小发知道情况后,立即向供电局请求支持,解决招商过程中的用车问题。最终,伍小发成为了陈忠荣的招商助手和“驾驶员”,两人揣着权威机构出具的“水质检测报告单”,先后3次登门拜访,其诚意深深打动郑辉,最终成功签约。

接下来,办厂用地由村委会协调解决,而改尧供电所也在第一时间解决其用电问题,项目顺风顺水。当年8月,这家以地方特色冠名的“布依山泉”灌装纯净水加工厂建成投产。

投产后,该村9名贫困人口优先就业。水厂附近的村民陈忠权已60岁,因年龄偏大而找不到外出打工的去处,全家4口人就靠每月500元的低保生活。到该厂上班后,陈忠权加每月新增收入超过1800元,家境渐渐好转。

今年以来,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按照“坚持高标准选派、切实履行职责、严格管理考核”的要求,采取党组织推荐、人事部门审核把关的方式,从严选派政治可靠、热爱农村工作、擅长组织协调的优秀干部。该公司共计选派了68名驻点、驻村干部,各驻点驻村干部均按照各级政府要求于4月21日前已奔赴驻地开展帮扶工作。

为出实效,驻村干部们被要求深入走访群众、联系群众、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努力为群众办实事。更重要的是,立足自身优势,帮助理清发展思路,推动项目落地,促进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公益扶贫:帮助四类困难群体圆梦

“天地有爱,化生万物;人间有爱,情暖四方。”今年3月4日,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团工委组织40余名青年志愿者,走进麻山腹地的紫云县板当镇,开展“电亮·亲情梦”结对帮扶暨“安全用电宣传进校园”活动,与当地小寨关小学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书,与30名贫困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

帮扶期间,志愿者们需关心帮扶对象的思想成长,定期谈心、交流,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同时,每年要帮助结成对子的留守儿童实现一个“微心愿”。

数百公里外的贵州丹寨县北部的兴仁供电所,服务范围内没有像样的大工业用户,供、售电量上也远远比不上附近供电所,但在当地有个响当当的名字——雷锋班。

2008年的一天,兴仁供电所抄表员刘启凡前往杠宰村抄表,当他第一次推开张有福老人的家门时,那场景至今难忘。“他是一个双腿重度残疾的老人,平时行动都要靠一张小板凳。”刘启凡回忆说,当时张有福一个人孤零零的坐在堂屋中央,地上挖坑架了一个火炉,水壶被烟熏得黑漆漆的。由于灯泡坏了,整个屋子显得黑暗而冷清。

细细了解发现,张有福老人一直依靠政府的低保金,独自一人清苦生活。自那以后,每次到杠宰村抄表收费,或者抢修之余,刘启凡都要抽空去看看他,给老人带点日用品,陪他聊聊天,帮他提水、劈柴,做些家务活。

贵州丹寨县兴仁供电所“雷锋班”在抄表期间经常帮老人做事

“当时我发现他长期为一农户垫付电费,后来一追问才了解到情况。”时任所长王建介绍,刘启凡的善举一下子影响了所里的很多人,大家都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自发的参与到帮扶困难群众的爱心接力中来。

“从2010年起,所里设立了一个爱心箱,当时只是一个简单的纸盒子。”兴仁供电所的会议室有一个爱心箱,上面两句话:少抽一包烟,少喝一杯酒。所长王建用钥匙打开爱心箱,里面有面值1毛到5元不等的人民币。每次所里开会时,大家就会往里面积攒一些零钱,为所里帮扶困难群众献点爱心“虽然钱不多,但是人多力量大嘛。”

不仅如此,兴仁供电所还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默契,抄表抢修人员轮换服务村寨的时候,对原来的帮扶的对象也要继续接力,做到了“人走茶不凉”。

今年以来,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发布了公司扶贫公益品牌LOGO及倡议书,开展“电亮·助学梦、亲情梦、自立梦及暖家梦”四项活动,为“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空巢老人”等四类困难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公司基层单位青年志愿者们积极与辖区内各扶贫村建立结对公益扶贫链,与留守儿童结对527对,与贫困学生结对496对,与残障人士结对237对,空巢老人结对383对,共计捐款22万多元,捐赠物资价值共计43万多元,建设留守儿童之家10个。采取“互联网+”扶贫的模式,运用贵州省“扶贫云”、“幸福南网”微平台等新媒体,搭建了一个“电亮·圆梦”的扶贫公益微平台。 

来源:南方电网公司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责编:赵爽、庄红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