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能源>>专题

精准扶贫,从哪扶?怎么扶?

2016年09月07日08:32 |
小字号


南网的驻村指导员龙梅喜欢拍下山乡的美景,也记录下山乡的变化。

  广西东兰县永模村,从路边看过去,连绵的桑叶在正午的阳光下闪烁着光芒,远处,村里新修的楼房好像浮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之上。

  龙梅是南方电网广西电网河池供电局的驻村指导员,此刻,她准备去走访村里的贫困户,特别是其中一户家里有四个孩子,两个孩子考上了高中,两个孩子考上了大学,“要帮他们家想想办法,不能因学致贫,更不能耽误了孩子。”

  龙梅熟悉村里每一户人家,用村支书陈亮的话说:“全村500多户2000多人,没有人她不认识的,也没有人不认识她。”。

  此刻她顶着烈日高温,加快脚步爬上了巴社山:“最近村里正是农忙,中午去比较好,虽然我会热一点,但不会耽误到大家干活。”

  作为南方电网的扶贫干部,龙梅和村民一起努力,用了两年的时间,在2015年年底成功地摘掉了永模“贫困村”的帽子,但村里依然有65户贫困户需要精准帮扶。龙梅笑言压力依然很大,“我是电网人,让我们搞电没问题,但去扶贫,还真是个大挑战!”

  这也许是很多和龙梅一样的南网扶贫干部的共同心声,也曾是许多被帮扶村民心中疑问。据了解,目前仅广西就有广西电网派出的51名驻村干部,定点帮扶57个贫困村——他们会在当地的扶贫工作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呢?


龙梅经常利用工作空余走访田间地头。黄炎翮摄

  疑问:如何跟“上访村”的人打成一片?

  “没进村前,真不知道农村的具体情况。来这里该干些什么?一头雾水,两手空空。”被问起两年前驻村时的感受,龙梅如此说。

  “十二五”期间,南方电网公司累计派出扶贫干部799名,对口帮扶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共214个扶贫点。作为其中的一员,龙梅在2013年来到了永模村,成为驻村第一书记。

  “以为扶贫只是经常到村民家里看一看,给他们送点生活物品。”不过龙梅很快发现自己错了,“村民很淳朴,你给点东西他们就很感激,但这并不能帮助他们真正走出贫困。”

  和南方电网公司派出的其他驻村干部一样,龙梅首先要做的是迅速融入到村民中去,去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想法,才能发现如何有效地帮助他们。不过在驻村之前,龙梅也到过永模村,而永模 “上访村”的名头倒是远近闻名,这让龙梅有些忐忑:能顺利地和村民们打成一片吗?

  探路:每月至少三分之二时间留在村里

  这难不倒长期从事党政工作的龙梅。除了研究乡风民俗、自学壮话以便沟通之外,龙梅还有一套和村民们交往的独门小诀窍:“下队时一般不穿工作服,因为乡亲们会感觉工服太正式、有隔阂,觉得你是外人。”她透露自己一口气买了三件同款的粉色运动衫:“一来穿着上山走路方便,二来老乡们有自己的忌讳和讲究,我穿红的串门喜庆,比白衬衫好。”

  而最关键的,是陪伴!“只要你经常和他们在一起,他们自然也就会慢慢接纳你。”虽然还要兼顾供电公司的工作,但龙梅依然尽量让自己一个月能有三分之二的日子呆在村里,和村民们同吃同住、悉心帮助关怀有困难的村民。

  龙梅的苦心获得了村民们的认同。老人罗春花无儿无女,平时经常受到龙梅的细心关照,老人感动地逢人便说:“龙书记就是我的女儿。”每次龙梅去老人家里,远远地她就兴奋地迎过来,一把把龙梅抱在怀里,即便记者在一旁,她们也紧紧地抱在一起,跟母女毫无区别。


罗春花老人一见龙梅就激动地上前抱住不让走。陈海棠摄

  诊断:精准扶贫可首先破解四大“套路”

  龙梅很快成为了永模村的一员,并搞清了这个“上访村”的由来:

  永模村是水库库区的搬迁村,因此耕地少,全村耕地面积人均不足0.23亩,不少村民还住在高高的巴社山上,平时只能种些玉米,加上大量青壮年劳动人外出打工,村里更是日渐萧条,剩下的只能靠国家发的每户每月24.5斤大米和120元补助金生活。但由于村里获得了搬迁房,永模村还一度“被脱贫”。日常生活都难以为继的村民,不断找上级单位反映情况,成了有名的“上访村”。

  不过,龙梅并没有就此打住,通过对全村逐一的走访,她对“精准扶贫”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是贫困户,但各家的情况都不一样,比如:有的可能是年纪太大,没有了劳动力;有的可能是家里几个孩子同时上学,开销大,承担不起;有的可能是家里长期有病人,医药费用导致入不敷出……”。

  虽然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千种万种,但从南方电网公司近年来派驻南方五省区的数百名驻村干部反馈回来的信息看,无不透露出一个明显的“套路”:

  一是缺少技术。以永模村为例,村里虽然耕地少,但却有800亩的桑树,也有少数村民在种桑养蚕,但多年来一直没有推广开形成规模,永模村书记陈亮一言道破:“村民不懂养,出产的蚕丝质量差,卖不起好价钱;如果赶上疫疾,一个地方的一批蚕基本都得全军覆没,风险太大。”

  二是缺少销路。以同为东兰县的坡索村为例,该村的南网驻村指导员周晨发现,尽管当地土壤中微量元素硒的含量高,非常适合“富硒墨米”“富硒粳米”等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而且经济发达的城市对此类产品反响不错,但本地农户们却对种植富硒米缺乏兴趣。该村的覃老伯坦言,富硒米“种得出、卖不掉,十几块钱一斤的米,村里人谁会买?”

  三是缺少启动资金。以广西河池为例,当地的贫困标准为全村人年均收入2800元,像永模村这样的贫困村,很多农户的收入自然低于这一标准,连吃饭都有压力,又哪有余力去购买蚕种、猪仔?

  四是缺少硬件。在南方电网公司服务范围内的五省区,受自然条件所限,不少扶贫点都像东兰县一样,多山多岭,村屯都四面散布在山中,山路平时就难行,遇雨则泥泞不堪,人进出都费劲,一些农作物也难及时运下山。还有村民提出,山高路远也导致一些村子里缺少动力电,用电不稳定,这直接限制了村民们对生产技术的应用和规模扩大。

  此外,因学致贫,因残、因病致贫等情况,也是各地贫困户难以脱贫的常见原因。


龙梅和致富带头人陈斯在喂蚕。陈海棠摄

  解决:因地制宜发展支柱产业助力村民脱贫

  有了“套路”,南方电网公司派驻各地的驻村干部们自然就能得心应手,他们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看方抓药,各显神通。然而,龙梅也坦言,这其中还是有不少奥妙需要摸索。她最感概的就是万事开头难,要让村民们信服这些“南网药方”,并不容易。

  桑蚕的种养是永模村的脱贫项目之一,为了帮助村民掌握桑蚕技术,两年里,龙梅通过各种关系、渠道,先后邀请专家为村民开展了25期技术培训。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桑蚕大户陈斯对这些培训十分肯定:“龙书记组织的培训,解答了我不少的疑惑。比如村里的农户听了专家的建议,不再直接卖掉蚕沙而是集中处理,表面上看好像收入少了,但这有效地减少了疫疾的传播,去年有一些养蚕地区爆发了疫疾,但我们村一例都没有。”

  然而,据村民老覃回忆,最初大家对技术培训并不热心,参加的人不多。“不但要一家家地反复通知参加,有时还会用点小奖励,才能吸引农户来听讲座。”龙梅对此十分坦然,“老百姓一开始并不信你。但要他们相信也很简单,只要让他们看见实实在在的结果。”为此,龙梅将多年的党建工作经验运用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充分利用陈斯、覃利新等年轻党员、返乡青年在村民脱贫致富中形成示范带头效果。有了身边的例子,村民们心动了,开始纷纷加入到桑蚕养殖中。如今,有专家来培训,村里大喇叭一响,大家就都来了,根本不用催。

  在龙梅的带领下,2014年以来,桑蚕业逐渐发展为村民脱贫的支柱产业,老覃在龙梅的帮助下,也果断加入其中。2015年,该村桑蚕总产值达360万元,人均增收2000元。一举让永模真正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而龙梅,也成为了村民信任的人。

  龙梅来到河池东兰县永模村巴社山上的群众家中进行走访,了解他们玉米种植收成情况。看到龙书记的到来,群众老韦喜笑颜开说今年的玉米收成好,颗粒饱满,个头大。黄炎翮摄

  规范:“两不愁、三保障、三个百分百”

  不过,在陈亮眼里,村民对龙梅的信任还有个重要的因素——垃圾箱。陈亮介绍,当时龙梅初到永模村,还没有什么具体的脱贫思路,却首先瞄上了村里乱堆乱放的垃圾。“永模好山好水,怎么能让垃圾煞了风景?”经过一番努力,龙梅从“娘家”河池供电局申请到资金,为村里添置了几个大垃圾箱。从此,村里垃圾有了去处,不但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善,永模村还因此成为东兰县唯一一个“广西自治区生态村”。

  陈亮说,小小的垃圾箱居然带来这么大变化,这也改变了村民的想法,“不用等不用靠,用自己的双手,就可以创造幸福,大家都服龙书记。”

  与龙梅首先着眼于环境的感性做法相比,同为南方电网公司在东兰的驻村干部,周晨开局的“自选动作”则显得十分“理工男”:他历时两个月的实地考察,与村委班子、党员代表、技术带头人等进行多次沟通和交流,共同研究绘制的《坡索村2016年脱贫摘帽工作一览表》、《坡索村脱贫攻坚作战图》和《坡索村2016年脱贫摘帽电网规划》,内容涉及全村的电网改造、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修缮道路和民房、修建村民文化生活基地等,标识清晰,内容翔实,为接下来的扶贫、脱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各地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南方电网公司对自身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也更加明确。今年4月,南方电网公司印发《关于开展南方电网公司精准扶贫示范村创建工作的通知》,提出创建精准扶贫示范村,并要求在示范村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以及三个“100%”。“两不愁,三保障”即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安全。而三个“100%”则是示范村农网改造完成率100%、动力电覆盖率100%、贫困户建档立卡率100%。

  事实上,南方电网公司帮扶南方五省区贫困地区的工作由来已久,五省区电网公司,广州、深圳供电局,超高压公司、调峰调频公司等单位承担着所在省区内的专项扶贫工作。“十二五”期间,南方电网公司共投入投入帮扶资金3.62亿元,对口帮扶五省区扶贫点214个,派出扶贫干部799名,直接帮助11848户、51431人脱贫致富。

  近年来,各单位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充分发挥技术、人才和资金等优势,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大对自然村的扶贫力度,取得了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显著成效,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广泛赞扬。


龙梅走访刚被录取的家庭困难学生。黄炎翮摄

  意外:又一次集体“上访”

  今年,龙梅驻村两年任期满,正当她要“功成身退”的时候,已经脱贫的永模村村民却再次集体“上访”——他们联名向河池市委市政府致信,要求龙书记留下。

  最终,龙梅再次以驻村指导员的身份留了下来,开始了她在永模村的第三年工作。龙梅说:“自己舍不得这些乡亲,也有很多想做的事。”如今,永模村已纳入南方电网公司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计划,南网对口扶贫援建东兰县的项目相继落地。

  而南方电网公司连续多年在革命老区东兰开展教育扶贫,主要也是龙梅在跟进落实。这些项目包括为东兰县城东中学一号教学楼、隘洞镇香河中心小学、长乐镇华亨小学修建“爱心”校舍,为东兰县金谷乡金谷小学、花香乡坡峨小学修建“爱心”水柜等等。据统计,3127名东兰贫困孩子将因此获益。9月1日,南方电网投入专项扶贫资金援建东兰县城东中学1号教学楼,迎来了第一批学生。

  巴社山上,龙梅见到了刚刚被录取的贫困学生覃家姐弟俩,她答应会通过“爱心助学”和员工集资等方式来解决姐弟们的学费问题,让他们不用担心,好好念书。

  这几年,村子有几户家里的孩子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不但家庭负担减轻了,还有了不错的收入,日子也好起来了。龙梅看着两姐弟,鼓励道:“要好好努力,未来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新的学年刚刚开始,莘莘学子奔赴校园,也奔赴光明的未来。这大概也是南方电网公司驻村干部们又一个共同的心愿吧。

  来源:南方电网公司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责编:赵爽、庄红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