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能源

石油贸易市场格局生变 中海油向地炼抛“橄榄枝”

2016年09月27日09:06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小字号
原标题:石油贸易市场格局生变 中海油向地炼抛“橄榄枝”

  9月26日,国资委官网刊发了一篇来源于中海油的文章,文章声称要拓展同地方炼厂的合作,并将地炼采购进口原油作为业务增长点。对此,有分析指出,为地炼做原油代理市场空间很小,中海油此举更多是着眼于盈利,“三桶油”对地炼态度并无实质区别。

  ◎每经实习记者 贺泓源

  原油进口权破冰后,地方炼厂(以下简称地炼)的逆袭让石油巨头们感受到了一丝压力。

  9月26日,国资委官网刊发了一篇来源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的文章,声称要拓展同地方炼厂的合作,并将地炼采购进口原油作为业务增长点。中海油此举,是否意味着石油巨头们对地炼态度的转向?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为地炼做原油代理市场空间很小,中海油选择与其合作更多着眼于盈利,“三桶油”对地炼态度并无实质区别。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曾就上述致电中海油新闻办及其发言人,但电话并未接通,于是再致电中海油业务热线,其工作人员表示,对于进出口公司业务并不了解。

  地炼抱团采购原油

  政策破冰,地炼异军突起。

  2015年2月,国家发改委首次出台了较为详尽的进口原油使用资质的申请条件,此后,符合条件的各地炼企业纷纷申请审核并启动产业链整改。

  截至目前,全国有19家地方炼厂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配额,共计7496.88万吨。其中,13家地方炼厂获取非国营进口原油配额达到5459万吨/年,后续企业非国营进口原油资质和成品油出口权也将陆续放开。海关数据则显示,2015年上半年,山东地方炼油厂所进口的原油是上年同期的四倍多。

  为登上国际原油贸易的大舞台,地方炼厂跃跃欲试,筹建自己的进出口贸易队伍。今年年初,多家有进口原油配额的山东地炼企业抓住国家政策红利,成立“原油采购联盟”,实现集中采购、一致研判、统一价格、集中结算、集中贷款和按各自配额分量使用的“抱团”采购模式,形成能与大型公司抗衡的合力。

  在上述文章中称,随着原油进出口权向地方炼厂的放开,使以往形成的石油进口市场格局面临大洗牌。另一方面,异军突起的地炼也成了全球石油贸易公司眼中的“香饽饽”;各大贸易公司还顺势高薪挖人,对国企稳定贸易高端人才优势带来严重冲击。

  中海石油化工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郑保国就曾公开表示,抓住市场放开和低油价的契机,地方炼厂的效益将大幅提高。

  中海油新业务瞄准地炼

  中海油早已向地炼抛去了橄榄枝。

  截至目前,山东地区已获得原油进口资质的13家炼厂中,有9家炼厂与进出口公司签订了业务合作协议,使山东地炼采购进口原油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

  中海油此举,是否意味着石油巨头们对地炼态度的转向?

  就此问题,林伯强表达了自己看法。他认为,中海油选择与地炼合作,更多还是基于盈利,但原油代理市场规模实质上有限,而“两桶油”不涉及,很有可能是“看不上”这一市场。“中海油入市,也有其自身运营相对灵活的关系。”

  林伯强还表示,中海油与地炼合作,在油品销售端将与自家油品“打架”。不过,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且地炼也能找到其他合作方,于中海油来说,有盈利就是件好事。

  记者注意到,与国家开放地炼每年5519万吨进口原油配额相比,中海油所占份额相当之小,且随着地炼的壮大,其很有可能绕过中海油,直接与海外资源对接。届时,中海油又将如何自处?

  林伯强认为,由于市场上总有中小型地炼厂需求,所以这一市场将继续存在,但市场规模确实极其有限。

  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姚军在接受《中国海洋石油报》采访时则表示,当代理进出采购的模式无法维持时,国企应当从代理商转变为原油供应商,依托在合作中对地方炼厂需求的掌握,为其提供更多具有性价比的资源。“长远看,石油贸易商最终比拼的是资源”。

  据中海油官网,其海外业务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多个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公司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达37.2%,2015年,其海外原油总产量3197万吨,天然气总产量107亿立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中石化董事长王玉普在7月调研地炼最为集中的山东时强调,一家独大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中石化要应对好新形势下的这场大考。

(责编:闫璐、杜燕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