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能源

中广核用40年时间成长为我国最大、全球第三大核电企业

2018年10月24日08:20 |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中广核用40年时间成长为我国最大、全球第三大核电企业

上图 中广核阳江核电站。

下图 中广核广西防城港核电二期工程3号机组穹顶吊装现场。资料图片

从连建设大亚湾核电站的钢筋水泥都需要进口,到如今“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防城港二期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6.7%;从40年前对核电技术一无所知,到将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出口到老牌核电强国,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核电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久前,中国广核集团副总经理谭建生在“中广核改革开放40周年故事汇”上表示,自1978年宣布引进法国技术在中国建设大型核电站至今,中广核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核电发展道路,已经成长为我国最大、全球第三大核电企业,并打造出了国家名片“华龙一号”。

从0到7000亿元,

演绎“零资本裂变”奇迹

中广核起步于我国大陆首座百万千瓦级大型商业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

1978年,中国决定向法国购买两座核电站设备,我国大型商业核电站发展的序幕由此拉开。

资料显示,大亚湾核电站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也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工程。该核电站总投资约40亿美元,但当时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为解决资金难题,大亚湾核电站采用了“借贷建设、售电还钱、合资经营”的全新模式,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重大项目建设之路。

不少中广核的老员工还记得,在原国家计委的投资项目表上,大亚湾核电站一栏的投资数额赫然为“零”。有人把这一思路形象地称为“借钱买鸡,养鸡生蛋,卖蛋还钱,还有钱花”。“借贷建设、售电还钱”也打破了我国重大项目只能由国家投资的模式,成就了“零资本裂变”的奇迹。

经过40年的发展,目前中广核在运核电机组21台、在建7台,已发展为我国最大、全球第三大核电企业及全球最大的核电建造商,总资产近7000亿元。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跻身核电技术输出国

核电是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国之重器”。

中国广核集团新闻发言人黄晓飞表示:“30多年前,法国人和英国人一起来到大亚湾,为中国建设首座百万千瓦级商业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那时候,中国人完全是‘小学生’,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如今,‘小学生’已经长大了。”

从引进国外技术,到用自主技术成功叩开全球高端市场的大门,中广核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2016年9月29日,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英国政府共同签署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一揽子协议,实现了我国核电“走出去”的历史性突破。

谭建生介绍说,英国核电项目包括欣克利角C、赛兹韦尔C、布拉德韦尔B三大项目,其中采用“华龙一号”的布拉德韦尔B项目拟采用中国自主三代技术。“进入英国新建核电领域意味着中国已从核电技术输入国跻身为核电技术输出国,这背后正是中广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

多年来,中广核始终坚持将科技规划与业务规划同步谋划、同步部署。谭建生告诉记者,近10年来,中广核每年的科研投入均占营业收入的5%左右。尤其是最近3年间,中广核累计科研投入接近100亿元,目前已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7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

大量的研发投入为中广核带来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除“华龙一号”技术外,中广核还成功研发出中国首个核电站“神经中枢”——数字仪控平台“和睦系统”,使中国成为全球第5个拥有此类技术的国家。目前,该系统已经在9个新建核电项目中应用,实现了从二代到四代核电堆型的全覆盖,共为我国核电建设节约资金近30亿元。

此外,中广核还完成了自主先进核燃料组件、离子体处理固废等的技术研发工作,拥有了全球首创电子束处理污水等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并在先进核反应堆、事故容错燃料等前沿领域积极布局。

从1%到86.7%,

核电装备实现国产化突破

“大亚湾核电站设备国产化率不到1%,连包括钢筋水泥在内的大宗材料都要依赖进口,只有调试锅炉是中国自己生产的。”谭建生回忆说,在成功建设大亚湾核电站的基础上,1997年,岭澳一期核电站开工建设。虽然该项目仍是外方设备总包采购,但中广核利用中方设备采购分包的机会,有意识地推动国内设备制造企业承担更多工作,一举使该项目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30%。

到岭澳二期开工建设时,两台机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64%。该项目首次实现了以蒸汽发生器为标志的百万级核电站主设备的国产化。

2009年,中广核又发起成立了“中广核核电设备国产化联合研发中心”,使我国核电设备研发和成套供货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

伴随着这些努力,我国核电自主化比例稳步上升,从红沿河1号机组的75%,到阳江核电5号、6号机组的85%,再到“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防城港二期的86.7%,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谭建生还透露,依托20台CPR1000在建机组逾2000亿元的设备总投资市场,中广核带动了整个产业链上下游5400多家企业的共同发展,推动我国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装备制造基地,掌握核岛和常规岛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核心技术。

谭建生表示,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承载着我国核电高起点起步的使命。为此,早在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初期,“找最好的教师”“按世界一流水平培养人才”的方针就被确定下来。

资料显示,1989年至1990年间,中广核先后分三批送出110多人到国外学习核电技术,平均每人培训费约130万法郎。当年,这些费用换算成黄金几乎与成年人的体重相当。这些研发人员也因此被大家称为“黄金人”。谭建生表示,“这些‘黄金人’是中广核核电人才的‘种子’。正是因为他们很好地发挥了‘传帮带’作用,帮助企业建立起完善的核电建设、运营管理体系及与之匹配的核安全文化体系,才有后来世界一流的运营业绩。”

统计显示,目前中广核21台在运核电机组安全生产业绩持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在建核电项目安全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根据国际上衡量核电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标——世界核营运者协会(WANO)指标,中广核2017年的240项指标中有177项达到世界前四分之一的先进值,比例达到73.8%;在建核电项目现场安全质量综合评级全部达到国际标杆7级及以上的先进水平。此外,岭澳核电站1号机组连续安全运行超过4500天,创造了国际同类型机组连续安全运行天数的世界纪录。(记者 杨阳腾 李予阳)

(责编:王绍绍、贺迎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