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峡山“两山”高水平转化的调查与启示
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山东省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简称峡山区)榜上有名。这也是潍坊市首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两山”理念)中,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两山”转化),是最为关键和最富有创造性的环节。峡山区依靠创新打开“两山”转化通道,走出一条“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高水平转化、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峡山区一角。记者 王文志 摄
目前一些地方正面临“转化之惑”:坐拥稀缺生态资源,或转化通道不畅,或转化水平不高,生态红利尚未充分释放。
峡山区无优越先天禀赋、无“政策洼地”先机、无发展资源堆积、无产业发展基础,却在“两山”转化上先行一步,青山金山同在、经济生态均强,其实践具有启示性意义。
经济基础薄弱 “两山”转化也能先发突破
峡山区是山东半岛经济发达地区的后发区域。
峡山区内有山东省最大的水库——峡山水库,是省级战略水源地和胶东地区调蓄枢纽,每年向潍坊、青岛、烟台、威海等地供水数亿立方米。
2008年,潍坊市以峡山水库为中心,将周边分属昌邑、安丘、高密、诸城四县市的部分村镇合并成立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2015年,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是山东首个以生态命名的开发区。
建区之初,峡山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水平在潍坊16个县市区、开发区处于“锅底”。但扛起“守住一湖清水”的责任是峡山的底线。
该区最大的纳税企业华昊焦化公司,每年纳税3000多万元,加上其上下游企业的税收,占了全区财政收入的70%。该公司设施和工艺虽然符合标准,但与峡山生态区定位和保水护水要求不相称,峡山区下决心关闭了这座焦化厂,同时关停畜禽养殖场、小铸造企业等600余家。
十余年“生态苦行”,峡山区累计造林10万余亩,恢复湿地3万余亩,绿化覆盖率达到47%,先后摘得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等绿色“招牌”。
如今,峡山区常年优良天数近300天,负氧离子平均浓度常年保持在每立方厘米3000个左右,是世界卫生组织“空气清新”标准的两倍。峡山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是山东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有“半岛绿肺”之誉。
生态“家底”愈加殷实,绿色城镇快速崛起,峡山区渐成“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宜居宜业之地,已经连续多年承办国际乡野马拉松赛、世界华人网球赛、金风筝微电影大赛等国际赛事。其环湖路改造提升将于2021年6月底前完成,更多国际级大型赛事将落地峡山区。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高端实验室、国家现代农业与食品前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处、山东蓝海农业科学研究院等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先后落户峡山区,集聚中外籍院士2名、博士以上顶尖人才64名。
邓兴旺是世界著名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常年在峡山区工作。他对记者说,“搞分子育种,全国可去的地方很多。选择山东潍坊峡山区,是迷上了这里的生态环境。”
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吴东颖也常住峡山区,致力于抗衰老应用和产业化。对于峡山区的吸引力,他感叹“生态辐射效应如此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身在后发区域的峡山区,凭借厚实的生态资源,开始“两山”转化的先发突破,用最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集聚最优质的创新发展资源,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发展新优势。
无传统优势产业 “两山”转化也能赤金足银
峡山区发展经济,无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助益,“两山”转化的探索,相当于在一张白纸上描绘绿色经济新图。
峡山区党工委副书记郭友亮对记者说,峡山区的发展,如果按照平常的思维模式,搞一些相对简单的消费业态和项目,既省心又省力。但为了对得起这一方绿水青山,让生态红利充分释放、高效转化、赤金足银,必须立足“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定位,大力培育符合生态区实际的绿色高端产业。
峡山区最先打响的是现代高效农业品牌。峡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出的有机西红柿,每斤25元还很抢手。该公司总经理杨炳军说,“有机农产品认证对产地土壤、空气和水质要求严格,在省内外兜兜转转,发现峡山区最适合有机种植。”
有机生姜融合创新产业园实现了传统姜种到脱毒姜苗、传统土田到基质栽培、传统人工种植到智能大棚种植的颠覆性变革,正在打造面向全国的有机生姜和脱毒姜苗供应基地。
优渥公司打造的“有机汇”电子商务平台,抢占全国有机行业龙头地位,提供“农田直供餐桌”的家庭会员制宅配套餐服务。
建在矿山废弃土地上的华以国际农业科技孵化器项目,从以色列引进水培蔬菜种植技术进行再创新和国产化,运营成本降至引进时的三分之一。这里的瓜菜靠吸收营养液生长,不需打药施肥,“干净”到可以直接入口,且产量提高三到四倍,节水率达90%。从卖蔬菜到卖模式,峡山区水培蔬菜种植已输出到国内九省市的54个项目区。
依托良好的生态条件,峡山区建成有机农业园32个,有机种养面积22.7万亩,注册有机产品商标20个,认证有机产品120多个,20个蔬菜品种通过欧盟、美国有机认证,10种产品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生态原产地产品。仅现代高效农业一项,峡山区农民年增收3亿多元。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和盛农牧集团等食品加工企业,成为肯德基、必胜客、汉堡王、华莱士等全球知名餐饮企业的主力供应商。
峡山区现今拥有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区和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三块金色招牌,是全国唯一一个“三区”共建的国家级示范区,今年又以全省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评山东省优质生态农产品基地,是全省唯一以农业项目入选的地区。峡山区政府顾问辛文东说,全区已启动建设有机菜、有机姜、食用菌“三个一万亩”,新建秋月梨、车厘子、猕猴桃、火龙果等特色果品园区86个,三年内可实现产值30亿元,农民人均可增收3000元。
为了推动现代高效农业向高端前沿发展,山东省政府、北京大学及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三方在峡山区共建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将引进300—500名国内外尖端科研人员,建设30个世界前沿实验室,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平台。与中国农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在峡山区建设国内外高水平的GLP认证中心、农产品大数据中心。已经建成的兴旺种业分子育种中心,正从育种源头抢占现代高效农业技术制高点。
高新技术产业是峡山区的另一主导产业。峡山区在关停搬迁30家落后产能企业腾出的2000余亩建设用地上,正在建设“两山”转化重大支撑项目——中铁国骏智造谷。该项目一期总投资25亿元,规划占地1200亩,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上海洁循生物科技、华信纤维素等8个高端制造项目已签约落户。
“良好生态环境是吸引高端产业的‘强磁场’”。峡山区经济发展局局长聂国雨说,峡山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价值取向上与“两山”理念充分对应,初步形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已有总投资100多亿元的20多个项目落户。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吸纳就业1万人以上,实现利税5亿元以上。
着眼于在不同产业梯度上实现“两山”转化价值,峡山区优选一批战略性、前瞻性项目,发展医养健康、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记者在峡山生命科学产业园了解到,这里已引进9家高科技企业,建成院士工作站、中韩技术转移中心等研发平台11个,正在形成基因工程及抗衰老研发高地。建成运营中国艾·大健康中心,全区艾灸知晓率和使用率分别达到80%、60%以上,举办第二届世界艾草产业大会,被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授予“世界艾灸之都”称号。
当地还大力发展生态游、文化游、全域游。总占地8000亩、总投资80亿元的迪梦温泉小镇、华安田园综合体明年建成投用,五届峡山迎春灯会相继举办。引进271教育集团等优质民办教育资源,建成潍坊实验中学、峡山双语小学等学校4所,吸引近2万名外地学生来峡就读。
资本要素匮乏 “两山”转化也可找到新动能
建区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峡山区曾是金融服务空白区。缺乏财政专项激励资金和实质性绿色金融支持政策,资本和市场主体不能有效进入,峡山区一度面临“两山”转化“钱从哪里来”的难题。
峡山区创新求变“无中生有”,创造性地构建了以潍坊水务集团为融资主体、峡山绿科集团为资本运营主体、峡山金融创新小镇为要素聚集主体、周边金融机构协同运作的金融服务体系。潍坊水务集团获得AA+信用评级,通过公司债券、融资租赁、信托等方式融资75.89亿元,总资产规模300多亿元,净资产111亿元。
在此基础上,峡山绿科集团主导成立基金19支,引进中信集团基金群、中化集团精准产业基金29支,控股、参股潍坊黄三角、上海华潍融资租赁、深圳前海盛达等10余家金融服务企业,开展投资、实业发展、票据、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业务。峡山绿科集团先后完成资金投放70多亿元,其中通过基金注入、天使投资等方式,为区内“两山”转化项目注入资金30亿元。同时自身累计收益4.53亿元,创利1.63亿元,纳税超过4000万元,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良性持续发展。
“政府引导金融、金融聚焦产业、产业反哺生态”,峡山区以此作为“两山”转化“金杠杆”,打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峡山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赵洪军说,基因组领域首家登陆新三板的北京源宜基因,由峡山绿科集团注入资本吸引其总部迁至峡山区;区内重点企业新和盛食品前期资金不足,峡山绿科集团通过契约基金注资,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
峡山绿科集团还组建了北方票据中心,建设电子票据大数据平台,面向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目前线上票据登记量超过3亿元,票据池日均流转量4000余万元,通过票据业务助力迪梦温泉小镇、中铁国骏智造谷等一批区内“两山”转化重大项目建设。
受制路径锁定 “两山”转化也能“换道超车”
总面积491平方公里的峡山区,水库面积占1/3,生态保护面积占80%以上,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全区23万总人口,农村人口占98%,库区移民占1/3。建区之初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潍坊市平均水平低4000多元。
峡山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孙吉海说,“峡山区无区位和其他资源优势,缺少发展纵深,与很多地方一样受制于路径锁定。不打破锁定效应,发展就很难做到‘含绿量’高与‘含金量’足。”
在2013年9月,该区制定发布了全国首个以县(区)域为单位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峡山),出台了全国首个县(区)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成立了全国首个研究机构与地方联建的生态文明研究院,较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
十余年来,峡山区高质量做大金山银山、高水平打开“两山”转化通道、高要求构建治理体系。峡山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孙吉海说,峡山区全力打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绿色高效的经济生态、宜居宜业的社会生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将“两山”理念融入生态经济、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
“两山”高水平转化使峡山区实现“换道超车”。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的12.92亿元、2615万元、3587元增长到2019年底的41.79亿元、2.32亿元、23804元,分别增长了2.23倍、7.87倍、5.64倍。2019年度潍坊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群众满意度测评,峡山区满意率在全市开发区中位居第一名。
在峡山区干部看来,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算的是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归结起来也是一本民生账。峡山区推进 “五位一体”改善民生系列工程,其中针对特困失能人员生活保障困难问题,探索出“1126+”(一个基金、一个大数据老平台、2家养老机构、6家居家照料公司、13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智慧养老模式,实现了失能群体救助全覆盖,其做法成为2019年度山东省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案例。
“峡山区走出了一条后发地区以保护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是实践‘两山’理念的生动样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惠远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