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力股份啟動150萬噸/年大乙烯工程建設 著力發展大煉化、全產業、一體化深加工能力
經濟網訊 2月27日晚,恆力股份發布關於《恆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關於下屬子公司投資建設150萬噸/年乙烯工程》的公告。公告指出,為進一步提高企業競爭力,充分利用恆力“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副產品,最大限度發揮煉化一體化優勢,公司下屬全資子公司恆力石化(大連)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恆力化工”)擬在大連市長興島恆力石化產業園區內建設150萬噸/年乙烯工程,總投資金額約為209億元。
乙烯是國內石化產業高端短缺產能 長興島是我國乙烯產能規劃的重要一極
石化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資源資金技術密集,產業關聯度高,經濟總量大,產品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人民生活、國防科技等各個領域,對促進我國相關產業升級和拉動經濟增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現代石化體系中,石油加工以對二甲苯為代表的“芳烴產業”和以乙烯為代表的“烯烴產業”並稱為石油化工“兩大家族”。2016年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石化和化學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指出了我國“十二五期間”石化產業出現的主要問題和“十三五期間”的主要任務。“十二五”期間,我國以乙烯、對二甲苯、乙二醇等為代表的大宗基礎原料和高技術含量的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國內自給率偏低。“十三五”期間,我國石化產業將綜合考慮資源供給、環境容量、安全保障、產業基礎等因素,有序推進七大石化產業基地及重大項目建設,增強烯烴、芳烴等基礎產品保障能力,提高煉化一體化水平。
政策層面上,國家批准的長興島石化產業基地,已經規劃300萬噸級乙烯產能,恆力化工150萬噸/年乙烯項目符合國家產業基地規劃,並獲得國家發改委和遼寧省、大連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近期,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特別指出,早日建成、建好恆力2000萬噸煉化和150萬乙烯項目“利好企業”更“利好國家”,要在保証安全的前提下力爭2018年底煉化項目投產,2019年底乙烯項目投產,助力改變中國芳烴、乙二醇、聚乙烯等化工品長期高度依賴進口的局面,打破國外壟斷,提升國家石化行業話語權,保障國家石化產業安全。
穩步推進150萬噸/年乙烯工程 發揮大煉化高附加值深加工能力發展全產業鏈一體化產能
據了解,此次恆力股份擬建設的150萬噸/年乙烯工程,地點設於大連長興島經濟區西端海邊,建設規模包括150萬噸/年蒸汽裂解及上下游共12套裝置,建設內容包括150萬噸/年蒸汽裂解裝置及下游共12套化工裝置(包括補充煉廠干氣做乙烯原料而增上的燃料氣裝置)﹔配套的公用工程系統包括部分原料、中間產品、產品罐區、空分、空壓、循環水場、區內供電系統、部分消防系統等﹔配套設施包括污水預處理、火炬系統等﹔熱電和部分公用、儲運等設施依托在建的煉化項目。
從全球范圍內,煉油、乙烯的石化裝置一般是分步投資,隨著產能升級、裝置的大型化及規模化,未來煉化一體化/乙烯原料選擇的多元化成為新的趨勢。參考印度Reliance位於Jamangar的石化基地,乙烯在傳統以石腦油為原料的基礎上,外購乙烷裂解降低成本,同時新建以煉廠尾氣(ROGC)為原料的大型裂解裝置,未來原料選擇多元化,綜合競爭力大大提升。恆力乙烯項目擬建設於大連市長興島恆力石化產業園區內,緊鄰恆力煉化“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從而擬充分利用副產品,最大限度發揮煉化一體化優勢。
恆力股份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完善,抓住了產業調整中的難得機遇實現了快速穩步增長,成為國內少數布局於“PTA—聚酯—民用絲及工業絲應用”全產業鏈的優勢企業。恆力股份啟動建設150萬噸乙烯項目,旨在繼續豐富和完善全產業鏈結構,打通除PTA產業鏈以外的 “烯烴—乙二醇—聚酯—民用絲及工業絲應用”另外一個產業鏈條。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效應可以為上市公司在原料方面提供充分的保障,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提升恆力的持續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乙烯項目投產后,恆力將實現對佔到聚酯生產成本77%左右的PTA和乙二醇原材料產能的全覆蓋和供應的自給自足,恆力股份石化產業鏈及產品結構如下圖所示:
乙烯項目總投資超200億元 預計年營業收入353億元 利潤近百億
此次恆力化工150萬噸/年乙烯工程,總投資約2,097,791萬元人民幣(含外匯60,834萬美元,不含流動資金111,230萬元),其中建設投資為1,986,328萬元(最終以項目建設實際投資開支為准),項目資金來源公司自有資金和自籌資金。
據悉,項目可充分利用恆力煉化“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所產的煉廠干氣、正丁烷等自產原料資源,最大限度的發揮煉化一體化優勢,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同時,該項目所產的乙二醇、聚乙烯、聚丙烯等化工原料或產品,可以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和滿足公司自用及周邊地區的市場需求,形成具有發展前景的石油化工優勢產業鏈,對我國石化行業發展具有長期的提升作用。項目預計可實現年營業收入353.07億元,利潤總額96.42億元,力爭於2019年9月試運行。
來源: 經濟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