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能源老大 煤炭業需要綠色高效加持
日前,有著全球第一大煤炭上市公司之稱的“中國神華”(現重組更名為國家能源集團)公布了2018年的業績:公司全年實現營收2641億元,淨利潤439億元。在公司的營收構成中,煤炭業務仍然是最主要的營收,達到了2051.91億元,佔總營收的77%。在其旗下的煤礦中,神東礦區名氣最大,而在神東礦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井煤礦——補連塔煤礦,年產量達到了2800萬噸。
近日,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內的補連塔煤礦,記者看到令人驚嘆的深200米、縱橫10余公裡的地下斜井,世界首創的8米大採高重型綜採工作面、智能化礦山管理系統、世界最高的安全等級,都代表著我國煤礦開採和煤炭行業發展源頭的最高水平。
作為我國能源產業領域的龍頭老大,煤炭產業如何在新時代找到科學發展之路?隨著國民經濟和世界能源市場的快速發展,科學認識發展現狀、創新行業發展技術、拓展產業發展鏈條,已經成為確保煤炭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長時期內仍將是重要能源
第十四屆鄂爾多斯國際煤炭及能源工業博覽會暨2019全國煤炭綠色開採與科技創新發展大會,近日在“草原煤都”鄂爾多斯召開。數十名院士、專家的思想火花碰撞,再度讓煤炭和國家能源化工“金三角”(寧東、陝北、鄂爾多斯)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
“要想讓一個產業健康發展,首先要有對這個產業全面、客觀、深入的認識。煤炭在中國的能源結構中舉足輕重,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會是比重最大的能源品種,煤炭產業很可能要面對總量下降的長期趨勢,要更加強調高質量發展,繼續完善供給側結構性調整,不斷加強煤炭利用的綠色清潔高效水平。”中國能源理事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2018年,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的佔比首次低於60%,但仍以58%高居各類能源之首,換言之,煤炭仍然是我國能源消費最為重要的資源。但是,僅有這一認識,對指導煤炭產業的健康發展是遠遠不夠的。周大地提到的“高質量發展”“綠色清潔高效”等,或許才是煤炭行業發展的關鍵詞。
真正做到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還需要進行哪些深入的思考?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研究中心副主任賀定超表示:“總體來看,我們要有這樣的認識:我國目前煤炭產能調控機制仍有待完善,煤炭生產與消費逆向分布矛盾更加凸顯,煤炭產業結構需進一步調整,煤炭綠色開發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晉陝蒙新4省(區)煤炭產量佔全國的72%,而京津冀、東北、華東、中南地區煤炭消費量佔全國的61%﹔同是2017年,全國煤炭產量過億噸企業共6家,總產量僅佔全國的34.7%,全國30萬噸以下的煤礦數量還有3209處、產能僅5億噸。生產消費逆向分布矛盾和產業結構相對落后,可見一斑。
“此外,煤礦環保歷史欠賬、綠色開採等技術應用推廣滯后,也是我們促進煤炭產業高質量發展亟須解決的問題。”賀定超說。
挖煤賣煤早已不是產業內涵
在煤礦富集的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聖圓水務公司每天都能將23萬噸疏干水(煤礦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水)變為反哺城市生態的潔淨水﹔國家能源集團鄂爾多斯煤制油分公司那條煤直接液化技術生產線,憑借高品質的油品笑傲全球。
挖煤賣煤,早已不是煤炭產業的內涵,技術創新引領之下的行業轉型才是王道。
賀定超向科技日報記者展示了一項統計:2001年—2017年,全國煤礦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從2001年的3082起和5670人,分別下降至2017年的219起和375人。這種質的變化不僅因為安全生產管理意識和制度的進步,還與技術創新密不可分,比如神東煤炭集團的補連塔煤礦的高技術集成採煤作業面就是典范。
煤礦生產和煤化工企業對環境造成污染怎麼辦?煤炭的能源轉化率不高怎麼辦?煤礦的安全生產技術源自何處?煤炭的高效、綜合、清潔利用如何實現?縱觀整個煤炭產業和煤化工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唯有靠創新。
在內蒙古煤炭產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當地的經濟學專家提出了“實現煤炭行業技術創新生態化”的理論主張。該理論認為,煤炭行業走上產業生態化是必然趨勢,而技術創新生態化是實現煤炭產業生態化的唯一路徑,要讓技術創新融入煤炭行業的每一個環節。
在剛剛結束的2019全國煤炭綠色開採與科技創新發展大會上,賀定超根據煤炭產業發展現狀發出呼吁:成立國家煤礦深井開採和沖擊地壓防治工程研究中心,加強沖擊地壓機理研究和技術裝備研發﹔將煤礦機器人研發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支持煤礦智能化無人開採、井下機器人研發應用。有關主管部門應進一步總結全國已建成70多處智能化無人工作面的經驗做法,推行智能化無人(或少人)採掘工作面和示范礦井建設。
構建煤化工新興產業鏈條
數千噸原煤進入反應塔,而后數千噸高品質成品油從生產線末端產出,這是在國家能源集團鄂爾多斯煤制油分公司的生產線上每天都能看到的場景。將煤炭變為環烷基汽油柴油,用於航天、軍工、民用,煤化工作為源自煤炭產業的新興產業鏈條,為煤炭的高效益開發利用做出了另一種詮釋。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武強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的能源現狀為富煤貧油,而煤制油的產能已達到1000萬噸,成為我國能源供應的重要戰略補充。”
煤化工產業作為實現煤炭資源高效利用的有力手段,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能源戰略發展規劃。因此,實現煤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充分認識我國煤化工產業的發展現狀,明確煤化工產業的發展趨勢,在確保煤炭資源高效、清潔利用的基礎上推動煤化工產業的規模化以及集約化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工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金涌認為,煤制油之外,煤化工的發展還有更為廣闊的空間,從技術和產品的角度來看,以煤為基礎的煤化工產業應該百花齊放、多途徑發展。“發展煤化工,需要仔細盤算和選擇好產品,否則,好的工藝也可能會成為負資產。”金涌說。
據介紹,煤化工產業已經或可以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例如MTO(甲醇制烯烴)、MTP(甲醇制丙烯)、乙二醇、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膠、纖維、精細化工材料等。
金涌認為,煤制乙烯、丙烯、丁烯等,其下游的產業鏈可繼續延伸,以乙烯為例,可延伸出雙峰聚乙烯、茂金屬催化PE、尼龍66、溴化丁基橡膠等一系列新材料產品。煤化工產業鏈的延伸拓展,關鍵就是要做好深加工、實現高值化、選好差異化產品。
金涌說:“煤化工的發展,在注重煤炭轉化為燃料的同時,還應進一步注重向材料的轉化,需要強調的是,這裡所說的材料,是高附加值材料,所謂轉化,是深度轉化。同時,在煤化工產業鏈不斷延伸的過程中,我們還需加強粉煤灰、煤矸石等下游產業鏈的綜合利用技術研發,隻有這樣,才能做到將煤炭的價值吃干榨盡,物盡其用。”(記者 張景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