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能源

在為戰“疫”可靠保供煤電油氣的基礎上,能源企業自身也承擔著發展重任。盡快消除疫情導致的用工難、物流不暢、消費驟降等負面影響,已成能源企業當務之急——

傳統能源企業全力對沖疫情沖擊

■本報記者 朱妍 李玲
2020年03月06日09:14 | 來源:人民網-中國能源報
小字號

  “最近成品油銷量下滑得厲害。按照慣例,我們加油站每天起碼得保証6—8個人在崗,但現在白天4個人,晚上六七點后最多3個人就夠了。因為車少,沒必要多留人。不隻我們一家,春節以來,周邊加油站的情況都是這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當地人員車輛出行銳減,這讓山西臨汾土門加油站站長盧某和同事們少了往日的忙碌,“最近一周,企業陸續復工復產,但銷量恢復還不明顯,畢竟需要一個過程。”

  盧某所在加油站的情況不是個例。從全年無休到門可羅雀,突發的疫情讓不少加油站措手不及。金聯創2月2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疫情期間防控重點地區加油站銷量同比下滑80%—90%,其他地區同比平均下滑60%—70%。多地多位接受記者採訪的加油站負責人坦言,疫情期間需求大幅下滑,難免會導致銷量短期內出現斷崖式下跌。

  而上述加油站的“反常表現”,只是傳統能源行業現狀的一個縮影——雖然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疫情這隻“黑天鵝”引發的階段性沖擊客觀存在、不容小覷,能源企業在生產、運輸、銷售等環節均遭遇重重挑戰。在此背景下,記者了解到,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可靠穩定保供的前提下,煤電油氣等傳統能源企業正主動創新、尋求突破,在對沖疫情負面影響的同時,為疫情結束后的正常生產經營蓄力。

  “雖然產能復產率上去了,但產量卻是另一碼事”

  “我們抓好農副產品生產、流通、供應組織工作,做好煤電油氣等供應,保障了全國生活必需品市場總體穩定。”2月23日,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召開,能源行業再次獲得肯定。

  全力支撐疫情防控阻擊戰是能源行業眼下的第一要務,在此基礎上盡快復工復產、穩產穩銷,也是行業的硬任務。煤電油氣等傳統能源企業的生產負荷能不能上來?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是否如期推進?產品銷售通暢嗎?

  “截至2月22日,煤礦產能復產率達到76.5%。雖然產能復產率上去了,但產量卻是另一碼事。包括晉陝蒙等主產區在內,多多少少都存在‘打折’。部分煤礦實際產量依然隻有產能的一半﹔有的原本一天三班倒,目前隻能維持單班作業﹔有些礦剛從停產轉為待產狀態,恢復仍需時日。民營煤礦表現更顯不足,非但達不到平均復產率,很多連開都沒法開。”易煤研究院總監張飛龍調研多個煤礦發現,在完成保供的基礎上,不少煤礦企業仍難以“火力全開”。

  某央企下屬電力設計院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盡管復工多日,不少工作仍難以正常開展。“作為一家設計服務單位,很多問題必須在項目現場解決。不是我們不想去,而是條件不允許。就連業主方也左右為難,不去,影響工程進度﹔去了,風險客觀存在。”

  相比上游開發建設,煉化等下游加工業更為依賴市場,受疫情影響也更大。截至2月19日,山東地煉一次常減壓裝置平均開工負荷僅為41.84%,較年初下滑超過20個百分點,跌至近兩年低點。“目前60%的開工率遠低於往年同期,成品油、化工品銷售受限,此前可以賣到西北,現在基本隻能省內銷售。”山東某地方煉廠負責人稱。

  另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除民營地煉企業,國營煉廠的生產經營也存在困難。“中石化、中石油計劃在2月原有目標基礎上,分別削減煉油廠300萬噸和120萬噸的產量。除保障性用油銷量,兩大公司終端加油站汽柴油銷量已降至近期低點。兩大公司總部因此向各省公司下達指令,停止一切外採,嚴禁一切代儲代銷行為,主要就是為了防止庫存過高,難以維持系統內煉廠正常生產。”

  突破人流、物流“堵點”,疏通產業鏈條

  據記者調查了解,受疫情防控等因素影響,人流與物流已成制約企業復產復工效率的一大“堵點”。

  “往年正月十五過后,城燃企業就開始陸續接駁用戶了。有人報裝就得干活,我們正是靠這些業務帶動市場。今年工程量倒是不少,但人員遠遠跟不上。”中國燃氣投資發展部副總經理齊亞龍坦言,用工難是影響效率的主因之一。為此,“特別能吃苦”的能源人再次迎難而上。“部分員工在一線支援,剩下的人也顧不上休息,有的甚至已撐到極限。為保証居民正常用氣,連配送罐裝氣的人員都在連軸轉。”

  人員、物資、裝備等生產要素,同樣影響著煤礦的復工復產進度。中國煤炭建設協會副理事長徐亮告訴記者,通常在上一年底,煤礦已完成生產調度、安全規程及運銷等計劃制定,相應的人員、物資也已安排到位。“疫情打破了計劃,要求企業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以最短的時間做好復工復產准備,對人員、物資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徐亮稱,煤礦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一旦人員返工受限,復工勢必受限。加上生產所需的物資材料屬於日常消耗型,配套企業能否及時生產、物流配送可否順利跟上,也制約著復工進度。“一些機械化程度不高的礦井,完成生產工序、機械裝備、人員配備等,至少需要半個月時間。相比之下,資源賦存條件好、智能化機械化程度高的煤礦復工復產效率越高。在正視實際困難的同時,我們也要從中看到化解難題的方向。本著‘少人、高效’原則,智能化礦井的先進性、優越性更顯突出。”

  除了人員、物資,產業鏈也是企業復工的生命線。產業鏈環環相扣,一個環節阻滯,上下游均難以運轉。山東煉化能源集團總經理張留成向記者舉例,因下游加工企業延遲復工,包裝材料、塑料管材等需求受到抑制,石化原材料需求顯著下降,上游企業不得不降低負荷。再如,下游紡織、建筑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復工推遲,相應也影響著乙二醇等大宗化學品的銷售。“以此為契機,行業應深入思考、共同行動,加強上下游企業間的聯動,同時持續優化新產能布局、彌補現有產能短板。”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一帶一路”能源貿易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也建議,企業應適度增加生產經營的靈活性,建立靈活的市場反應機制。“比如,中石化這次利用原料優勢主動轉產、跨行業生產口罩,就是一次產業鏈上的靈活反應。”

  “從某種意義上說,疫情有助於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風物長宜放眼量,疫情帶來的沖擊是短期、可控的。如果說,加快復工復產進度、把影響降到最低,是能源企業眼前的短期任務,那麼如何汲取經驗教訓、尋求自我突破,在下一次風險來臨時更好地“轉危為機”,則是值得能源行業從長遠角度進行思考的重要議題。對此,多位專家直指提升應急保障能力、風險管理水平的必要性、緊迫性。

  徐亮表示,在復工復產方面,可否及時調整生產計劃、能否合理配備生產要素、產供銷體系跟不跟得上等,均考驗著煤礦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此次疫情,讓煤炭行業相對粗放的生產方式再次放大,問題和不足進一步暴露,可以說是一次及時而必要的提醒。

  “目前來看,不少企業仍缺乏健全的應急制度、完備的響應預案,風險處置和管理能力不足,這是部分煤礦復產率遲遲上不來的主要原因。”徐亮舉例,面對突發狀況,井下生產准備、人員配置、物流運輸等工序都要跟上,同時先要保障安全才能恢復生產。千頭萬緒之下,如果缺乏一套完整預案體系支撐,就很難在短時間內開工復產。再如,由於運輸受阻,部分地區曾在疫情期間出現用煤告急。實際上,行業早已再三強調重視產供銷體系建設,特別是圍繞跨區調運平衡、做好運輸保障,以及建立煤炭產能與產品儲備相結合的體系。“若能及早完善,這次就能及時化解運輸難題。”

  以電力行業為例,業內人士馮慶東也認為,電網安全應急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提升。對此,應立足於提前預防、提前預警,防患於未然,事故前盡可能做好多種事故預案。其中,包括依法建立突發事件預警制度機制、建立專業安全應急隊伍,以及強化合理溝通機制、提高快速反應能力等多方面工作。“確保各級電網調度員、變電站運行值班員、事故搶修人員能夠快速響應,快速到崗,快速處置,快速恢復重要用戶供電,快速搶修,盡最大努力減少災害造成的影響及損失。”

  為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張留成提出,可依托5G、工業互聯網等技術,通過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以巡檢崗位為例,一套智能化系統的費用約為20萬元,一年多即可收回成本,即便是一家中型石化企業的基層員工,年均工資也在10萬元左右。‘機器代人’是提高安全性、降本增效的需要,也可防止再出現突發狀況導致的人員不足等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疫情有助於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對此,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石油科技研究所相關負責人也稱:“疫情對油氣技術和生產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各大油田紛紛採用遠程辦公、視頻會議等數字化手段積極應對。可以預見,在疫情結束后,油氣勘探開發領域將進一步加快轉型進程,向決策智能化、辦公遠程化、生產自動化、設備數字化等方向發展的需求會更加迫切。”

(責編:杜燕飛、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