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能源

因为他,钻井打油 从“摸着打”变“看着打”

2019年01月28日08:22 | 来源:科技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因为他,钻井打油 从“摸着打”变“看着打”

受访者供图

 

24年来,51岁的李宗杰只做了一件事——勘探油气资源。在这位中石化西北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的办公室里,墙上、桌上,都贴满了地理平面图、剖面图。

近日,李宗杰获得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第三届“杰出工程师”奖。从新疆来到北京领奖的李宗杰,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

“我和同事从事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就是给地球‘拍CT’。利用这些CT片,能找到地下油气储集体。”谈起为之奋斗的事业,李宗杰这样解释。

“工程技术是团队攻关的结晶,我站在领奖台上,离不开西北油田科研团队的支持,作为其中一份子,我感到骄傲与自豪。”他说。

放弃留校机会,只身前往戈壁搞勘探

上大学期间,李宗杰每年成绩都是年级第一,毕业时拿到学校当年唯一的保研名额。1995年,从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后,李宗杰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来到他向往的新疆塔里木盆地,从事油气勘探研究工作。

彼时,李宗杰坐了一周的火车才到新疆。“我坐在一辆油罐车上,颠簸了两天才到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部的轮台县。接我的物探队员,披着油腻的军大衣,头发硬邦邦地外炸着。那是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戈壁。”他说。

条件虽然艰苦,但李宗杰却干劲十足。1995年,他刚到物探队时,由于技术员回家,没人可操作低速带,物探作业无法进行。于是李宗杰熬了两个通宵,终于能熟练地操作。物探队队长看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暗自点头。

当时物资紧缺,元旦那天,队里炖了羊肉,李宗杰喜滋滋地打了一小碗。刚转身,不小心一脚踩进坑里,羊肉洒了一地。正心疼时,队长说:“这大学生解决了大难题,不然我们都得喝西北风,再给他来一碗。”

“喝着热气腾腾的羊汤,我心想找油不容易,得干出点名堂来,才对得起大伙的信任。”李宗杰说。

发明“四定诀”,为地下4000米的古河道画像

1997年,我国首个海相碳酸盐岩特大型油田——塔河油田被发现,可由于油藏位置不明确,部署井位有困难。

李宗杰利用振幅变化率提取地震资料属性,解决了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油藏成像模糊问题,使地震剖面中的串珠在平面上清晰成像。经过后期验证,串珠中心便是油气储集的地方,钻井一打一个准。同时,科研团队利用他提出的思路,逐步完善发展技术,集成创新了超深岩溶缝洞储集体预测技术。

2014年,李宗杰和团队碰上了一个难啃的“骨头”:三叠系古河道储层。这一储层的特点可以用“深、薄、窄”来概括,隔着4000公里,寻找这些油气资源就像大海捞针一般。

在查阅大量数据后,李宗杰带队对河道砂储层定标志、定边界、定期次、定厚度,完成“四定”识别,把地下4000多米的古河道画了出来。

“团队在他的带领下,对优选有利目标进行了滚动勘探和油藏评价,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河道砂的开发技术。”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塔河碎屑岩项目部技术总监王保才说。

截至2014年,李宗杰带领团队识别并描述了15条河道,其中被证实为成藏河道的有5条,新增石油地质储量568.4万吨,部署井位55口,累计产油55.4万吨,产生经济效益20.6亿元。

穿过厚厚沙层,找回消散的地震波能量

顺北油气田的储层平均深度为7300米,最深处有8600米,是世界上最深的油田之一。要隔着这样的距离描述油藏,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

“物探技术依靠地震波收集数据,顺北油气田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深处,厚厚的沙层像棉花一样,将地震波能量吸收大半,无法真实反映地下储层情况。”李宗杰说。

经过反复研究,李宗杰推演出沙漠区弱信号恢复函数,建立了沙漠区地震资料吸收衰减一体化补偿技术,神奇地找回了失去的地震波能量。

表层的问题解决了,但在顺北储层的上面,有二叠系和上奥陶统两层火成岩,像盖子一样罩住油藏。地震波经过其他地层时,是“走”过去的,到了火成岩便是“跑”过去的。这样一来,速度变化较大,地震资料上便会出现储集体假象。“这里一口探井造价上亿元,一旦被假象迷惑,钻井工作将颗粒无收。”李宗杰说。

之后,李宗杰带队为复杂火成岩的岩相速度建模,精细划分地震波通过的地层,确定地震波通过不同类型火成岩的速度,将高精三维技术从传统的时间域拓展到速度域。

通过反复试验,李宗杰带队研发出复杂条件下断裂及缝洞体系成像技术、走滑断裂体系描述与评价技术和超深碳酸盐岩缝洞体立体雕刻描述技术,这些技术可对油藏进行详细的描述。

正是凭着不被困难压倒的劲头,李宗杰带着团队,攻克一道道难题,使钻井打油实现从“摸着打”到“看着打”的转变,为顺北油气田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记者 马爱平)

(责编:王绍绍、贺迎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