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能源

在为战“疫”可靠保供煤电油气的基础上,能源企业自身也承担着发展重任。尽快消除疫情导致的用工难、物流不畅、消费骤降等负面影响,已成能源企业当务之急——

传统能源企业全力对冲疫情冲击

■本报记者 朱妍 李玲
2020年03月06日09:14 | 来源:人民网-中国能源报
小字号

  “最近成品油销量下滑得厉害。按照惯例,我们加油站每天起码得保证6—8个人在岗,但现在白天4个人,晚上六七点后最多3个人就够了。因为车少,没必要多留人。不只我们一家,春节以来,周边加油站的情况都是这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地人员车辆出行锐减,这让山西临汾土门加油站站长卢某和同事们少了往日的忙碌,“最近一周,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但销量恢复还不明显,毕竟需要一个过程。”

  卢某所在加油站的情况不是个例。从全年无休到门可罗雀,突发的疫情让不少加油站措手不及。金联创2月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防控重点地区加油站销量同比下滑80%—90%,其他地区同比平均下滑60%—70%。多地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加油站负责人坦言,疫情期间需求大幅下滑,难免会导致销量短期内出现断崖式下跌。

  而上述加油站的“反常表现”,只是传统能源行业现状的一个缩影——虽然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疫情这只“黑天鹅”引发的阶段性冲击客观存在、不容小觑,能源企业在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均遭遇重重挑战。在此背景下,记者了解到,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可靠稳定保供的前提下,煤电油气等传统能源企业正主动创新、寻求突破,在对冲疫情负面影响的同时,为疫情结束后的正常生产经营蓄力。

  “虽然产能复产率上去了,但产量却是另一码事”

  “我们抓好农副产品生产、流通、供应组织工作,做好煤电油气等供应,保障了全国生活必需品市场总体稳定。”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召开,能源行业再次获得肯定。

  全力支撑疫情防控阻击战是能源行业眼下的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尽快复工复产、稳产稳销,也是行业的硬任务。煤电油气等传统能源企业的生产负荷能不能上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是否如期推进?产品销售通畅吗?

  “截至2月22日,煤矿产能复产率达到76.5%。虽然产能复产率上去了,但产量却是另一码事。包括晋陕蒙等主产区在内,多多少少都存在‘打折’。部分煤矿实际产量依然只有产能的一半;有的原本一天三班倒,目前只能维持单班作业;有些矿刚从停产转为待产状态,恢复仍需时日。民营煤矿表现更显不足,非但达不到平均复产率,很多连开都没法开。”易煤研究院总监张飞龙调研多个煤矿发现,在完成保供的基础上,不少煤矿企业仍难以“火力全开”。

  某央企下属电力设计院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复工多日,不少工作仍难以正常开展。“作为一家设计服务单位,很多问题必须在项目现场解决。不是我们不想去,而是条件不允许。就连业主方也左右为难,不去,影响工程进度;去了,风险客观存在。”

  相比上游开发建设,炼化等下游加工业更为依赖市场,受疫情影响也更大。截至2月19日,山东地炼一次常减压装置平均开工负荷仅为41.84%,较年初下滑超过20个百分点,跌至近两年低点。“目前60%的开工率远低于往年同期,成品油、化工品销售受限,此前可以卖到西北,现在基本只能省内销售。”山东某地方炼厂负责人称。

  另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除民营地炼企业,国营炼厂的生产经营也存在困难。“中石化、中石油计划在2月原有目标基础上,分别削减炼油厂300万吨和120万吨的产量。除保障性用油销量,两大公司终端加油站汽柴油销量已降至近期低点。两大公司总部因此向各省公司下达指令,停止一切外采,严禁一切代储代销行为,主要就是为了防止库存过高,难以维持系统内炼厂正常生产。”

  突破人流、物流“堵点”,疏通产业链条

  据记者调查了解,受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人流与物流已成制约企业复产复工效率的一大“堵点”。

  “往年正月十五过后,城燃企业就开始陆续接驳用户了。有人报装就得干活,我们正是靠这些业务带动市场。今年工程量倒是不少,但人员远远跟不上。”中国燃气投资发展部副总经理齐亚龙坦言,用工难是影响效率的主因之一。为此,“特别能吃苦”的能源人再次迎难而上。“部分员工在一线支援,剩下的人也顾不上休息,有的甚至已撑到极限。为保证居民正常用气,连配送罐装气的人员都在连轴转。”

  人员、物资、装备等生产要素,同样影响着煤矿的复工复产进度。中国煤炭建设协会副理事长徐亮告诉记者,通常在上一年底,煤矿已完成生产调度、安全规程及运销等计划制定,相应的人员、物资也已安排到位。“疫情打破了计划,要求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最短的时间做好复工复产准备,对人员、物资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徐亮称,煤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旦人员返工受限,复工势必受限。加上生产所需的物资材料属于日常消耗型,配套企业能否及时生产、物流配送可否顺利跟上,也制约着复工进度。“一些机械化程度不高的矿井,完成生产工序、机械装备、人员配备等,至少需要半个月时间。相比之下,资源赋存条件好、智能化机械化程度高的煤矿复工复产效率越高。在正视实际困难的同时,我们也要从中看到化解难题的方向。本着‘少人、高效’原则,智能化矿井的先进性、优越性更显突出。”

  除了人员、物资,产业链也是企业复工的生命线。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均难以运转。山东炼化能源集团总经理张留成向记者举例,因下游加工企业延迟复工,包装材料、塑料管材等需求受到抑制,石化原材料需求显著下降,上游企业不得不降低负荷。再如,下游纺织、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复工推迟,相应也影响着乙二醇等大宗化学品的销售。“以此为契机,行业应深入思考、共同行动,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联动,同时持续优化新产能布局、弥补现有产能短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也建议,企业应适度增加生产经营的灵活性,建立灵活的市场反应机制。“比如,中石化这次利用原料优势主动转产、跨行业生产口罩,就是一次产业链上的灵活反应。”

  “从某种意义上说,疫情有助于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风物长宜放眼量,疫情带来的冲击是短期、可控的。如果说,加快复工复产进度、把影响降到最低,是能源企业眼前的短期任务,那么如何汲取经验教训、寻求自我突破,在下一次风险来临时更好地“转危为机”,则是值得能源行业从长远角度进行思考的重要议题。对此,多位专家直指提升应急保障能力、风险管理水平的必要性、紧迫性。

  徐亮表示,在复工复产方面,可否及时调整生产计划、能否合理配备生产要素、产供销体系跟不跟得上等,均考验着煤矿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此次疫情,让煤炭行业相对粗放的生产方式再次放大,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暴露,可以说是一次及时而必要的提醒。

  “目前来看,不少企业仍缺乏健全的应急制度、完备的响应预案,风险处置和管理能力不足,这是部分煤矿复产率迟迟上不来的主要原因。”徐亮举例,面对突发状况,井下生产准备、人员配置、物流运输等工序都要跟上,同时先要保障安全才能恢复生产。千头万绪之下,如果缺乏一套完整预案体系支撑,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开工复产。再如,由于运输受阻,部分地区曾在疫情期间出现用煤告急。实际上,行业早已再三强调重视产供销体系建设,特别是围绕跨区调运平衡、做好运输保障,以及建立煤炭产能与产品储备相结合的体系。“若能及早完善,这次就能及时化解运输难题。”

  以电力行业为例,业内人士冯庆东也认为,电网安全应急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应立足于提前预防、提前预警,防患于未然,事故前尽可能做好多种事故预案。其中,包括依法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制度机制、建立专业安全应急队伍,以及强化合理沟通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等多方面工作。“确保各级电网调度员、变电站运行值班员、事故抢修人员能够快速响应,快速到岗,快速处置,快速恢复重要用户供电,快速抢修,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及损失。”

  为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张留成提出,可依托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以巡检岗位为例,一套智能化系统的费用约为20万元,一年多即可收回成本,即便是一家中型石化企业的基层员工,年均工资也在10万元左右。‘机器代人’是提高安全性、降本增效的需要,也可防止再出现突发状况导致的人员不足等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疫情有助于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对此,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科技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也称:“疫情对油气技术和生产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各大油田纷纷采用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等数字化手段积极应对。可以预见,在疫情结束后,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将进一步加快转型进程,向决策智能化、办公远程化、生产自动化、设备数字化等方向发展的需求会更加迫切。”

(责编:杜燕飞、王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