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能源

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印發

到2020年全國海洋能總裝機規模超過5萬千瓦【3】

2017年01月13日10:10 | 來源:人民網-能源頻道
小字號

三、重點任務

(一)推進海洋能工程化應用

開發高效、穩定、可靠的海洋能技術裝備,按照工程設計、制造、運維等要求,開展一批海洋能示范工程建設,提高穩定發電能力,推動在海島供電、海水養殖、海洋儀器供電等領域的實際應用,提升海洋能工程化應用水平。

1. 推進裝備產品化

以提高海洋能裝置轉換效率,降低建造和運行成本,提升可靠性、穩定性及可維護性為重點,突破新材料、新工藝、防腐防生物附著等共性技術瓶頸,提高惡劣海況下生存能力,優化設計,建立產品化標准體系,提高我國海洋能裝備開發制造水平。開展潮流能機組整機、葉片、高可靠傳動、水下密封、安裝基礎等技術優化,重點開發300∼1000千瓦模塊化、系列化潮流能裝備。開展波浪能裝備整機、能量捕獲、動力輸出、錨泊系統等技術優化,重點開發50∼100千瓦模塊化、系列化波浪能裝備。開展萬千瓦級低水頭大容量潮汐能發電機組設計及制造,形成具備國際市場競爭能力的潮汐能裝備。

2. 擴大工程示范規模

積極開發沿海潮汐能資源。優先支持已有一定工作基礎的優良站址的潮汐能電站建設項目,推動萬千瓦級潮汐能示范電站建設﹔推動潟湖式、動態潮汐能技術等環境友好型新型潮汐能技術工程示范﹔開展具備綜合利用前景的潮汐能綜合開發示范工程建設。力爭啟動1∼2個萬千瓦級潮汐能示范工程建設,完成1∼3個新型潮汐能技術及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設。潮汐能總裝機規模突破30,000千瓦。

大力推進潮流能示范工程建設。進一步實施潮流能示范工程,建設兆瓦級潮流能並網示范工程﹔積極推進多種形式的單機300千瓦以上潮流能發電機組應用,在潮流能試驗場等開展示范運行﹔開展小單機容量、多台(套)潮流能陣列化發電場建設與示范,穩步推進百千瓦級潮流能獨立供電示范工程及應用,為近海島嶼提供能源解決方案。潮流能總裝機規模突破10,000千瓦。

穩步推進波浪能示范工程建設。進一步實施波浪能示范工程,建設總裝機容量500千瓦波浪能示范工程﹔積極推進多種形式的單機50千瓦以上波浪能發電裝置應用,在波浪能試驗場等開展示范運行﹔開展小單機容量、多台套波浪能陣列化發電場建設與示范,穩步推進百千瓦級波浪能獨立供電示范工程及應用,為近海島嶼提供能源解決方案。波浪能總裝機規模突破1,000千瓦。

3. 拓展應用領域

針對海洋觀測儀器能源供給需求,開展小型化、模塊化海洋能發電裝置研制,為海洋觀測儀器提供長期、穩定能源供給﹔圍繞深海網箱養殖、海洋牧場建設等需求,開發定制化海洋能發電系統﹔針對南海開發及其資源環境特點,開展波浪能供電以及溫差能發電、制冷、制淡等綜合利用平台研發。實現生產及應用各類海洋能裝置突破1000台套。

專欄1 “十三五”海洋能發展重點示范工程

萬千瓦級潮汐能示范工程建設。在浙江、福建等地區,優選已有一定前期工作基礎的潮汐能站址,開展萬千瓦級潮汐能示范工程建設。

浙江舟山潮流能並網示范基地建設。在浙江地區,以潮流能示范工程為核心,開展潮流能並網示范基地建設,具備兆瓦級潮流能機組並網示范能力,年發電量不少於100萬千瓦時。

廣東萬山波浪能示范基地建設。在廣東地區,以波浪能示范工程為核心,開展波浪能示范基地建設,具備總裝機500千瓦波浪能裝備示范運行能力,年發電量不少於50萬千瓦時。

(二)積極利用海島可再生能源

加強成熟海洋能技術在海島地區和極區的推廣應用,鼓勵《全國海島保護規劃》重點支持的邊遠海島和符合條件的近岸海島實施海島多能互補示范工程,為海島居民生活生產、海島資源保護和海洋權益維護提供能源供給。加強海島可再生能源建設項目生態環境影響評估。

1. 開展海島可再生能源評估

立足我國海島可再生能源資源狀況及能源供給保障需求,開展海島可再生能源資源調查與評估,建立資源潛在開發量和技術開發量空間分析方法。開展多能互補電站微觀選址、海島遮擋影響評估及環境對電站發電效率影響評估等關鍵技術研究,形成海島可再生能源精細化評估體系,建設海島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信息平台,為海島開發提供技術保障。

2. 發展適應海島環境的技術及裝備

結合海島特殊的自然環境,開發百千瓦級模塊化波浪能、潮流能、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裝備,攻克獨立微網系統實時優化調度、耐受海島環境的微網設備等關鍵技術,為海島可再生能源開發提供技術保障。

3. 開展海島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補示范

結合“生態島礁”工程,優選5個以上海島,開展海島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示范工作,建設多能互補示范電站,結合電站的建設,積累海島可再生能源獨立電力系統運營管理經驗,探索海島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模式,為海島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開發打下基礎。

專欄2 “十三五”海島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補示范工程

海島多能互補示范工程建設。在山東、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地區,優選已有一定前期工作基礎的海島,建設5個以上海島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補獨立微網系統示范工程,具備為海島提供持續、穩定電力的能力。

(三)實施海洋能科技創新發展

以“上規模、提效率”為目標,進一步夯實海洋能技術研究基礎,加強海洋能原始創新,發展適合我國海洋能資源特點的高效能量轉換新技術、新方法,為海洋能持續快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發展后勁。

1. 強化基礎研究

進一步發展海洋能資源評估方法和模式,完善海洋能形成機理、資源評價、預報分析、選址設計、環境影響評估理論體系,提高海洋能資源精細化評估水平,為海洋能電站建設提供設計基礎。

發展低能流密度資源條件下的高效轉換新技術、新方法,重點研發原創性的海洋能發電裝置及關鍵部件﹔探索溫差能、鹽差能等海洋能發電及綜合利用機理,研發相應的發電原理樣機。

發展自主創新的海洋能發電裝置實驗室仿真技術方法,提升海洋能發電裝置設計水平。加強海洋能發電裝置海上測試方法及運行狀態健康監測技術研究,建立並完善測試評價理論,形成相關測試標准與軟件。

2. 推動關鍵技術創新

發展大功率潮流能發電技術,研發單機500千瓦潮流能機組,掌握高效葉片翼形設計、變槳變速控制、雙向轉換利用等關鍵技術,為發展大型潮流能機組奠定基礎。

開展新一代波浪能發電技術研究,研制單機100千瓦波浪能發電裝置,掌握高效能量俘獲系統及能量轉換系統、惡劣海況下生產保障、錨泊等關鍵技術,提高系統的冗余度與安全性,為波浪能發電場建設提供有效支撐。

突破50千瓦溫差能發電及綜合利用關鍵技術,掌握高效熱力循環、低溫工質透平、深層冷海水管道敷設、深層冷海水熱法淡化與冷站、集成與控制等關鍵技術,為南海溫差能開發利用奠定基礎。

突破優良海洋藻種的規模化獲取和高效培育關鍵技術,研究海洋藻類等能源植物的高效、低成本能源化轉化利用技術與工藝,為規模化開發海洋生物質能奠定基礎。

研發深海漂浮式風電機組,探索海上風電和波浪能、潮流能等綜合利用,掌握遠距離深水大型海上風電場設計、建設及運維等關鍵技術,推進深海風電發展。

專欄3 “十三五”海洋能技術發展重點

潮流能技術。單機500千瓦潮流能機組,總體轉換效率不低於41%,整機無故障運行時間不低於4000小時。

波浪能技術。單機100千瓦波浪能發電裝置,總體轉換效率不低於25%,整機無故障運行時間不低於2000小時。

溫差能技術。50千瓦溫差能綜合利用技術,熱力循環效率在溫差20℃時達到3.3%,渦輪機效率達85%,系統連續運行時間不少於750小時。

3. 構建技術創新體系

充分發揮企業在海洋能技術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鼓勵建設海洋能國家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全面提升企業創新動力,增強海洋能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培育一批海洋能龍頭骨干企業和專業化中小企業。依托具有創新優勢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創建海洋能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實驗室。

推進政產學研用創緊密結合,構筑海洋能科技創新服務平台。推進建立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聯盟,充分發揮海洋能學會、協會及產業聯盟等社會組織在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深化產學研用創、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的緊密合作,促進海洋能產業鏈和創新鏈的深度融合。鼓勵海洋創新創業孵化平台、產業基地園區支持海洋能技術轉化和裝備產業化。

(責編:杜燕飛、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